衛靈公篇第十五

關燈
衛靈公篇第十五 【本篇引語】 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無為而治”;“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則亂大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當仁不讓于師”;“有教無類”;“道不同,不相為謀”。

    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觀的若幹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 15·1衛靈公問陳(1)于孔子。

    孔子對曰:“俎豆(2)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明日遂行。

     【注釋】 (1)陳:同“陣”,軍隊作戰時,布列的陣勢。

     (2)俎豆:俎,音zǔ。

    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時的禮器。

     【譯文】 衛靈公向孔子問軍隊列陣之法。

    孔子回答說:“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情,我還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從來沒有學過。

    ”第二天,孔子便離開了衛國。

     【評析】 衛靈公向孔子尋問有關軍事方面的問題,孔子對此很不感興趣。

    從總體上講,孔子反對用戰争的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争端,當然在具體問題上也有例外。

    孔子主張以禮治國,禮讓為國,所以他以上面這段話回答了衛靈公,并于次日離開了衛國。

     【原文】 15·2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子路愠(1)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2),小人窮斯濫矣。

    ” 【注釋】 (1)愠:音y&ugra一ven,怒,怨恨。

     (2)固窮:固守窮困,安守窮困。

     【譯文】 (孔子一行)在陳國斷了糧食,随從的人都餓病了。

    子路很不高興地來見孔子,說道:“君子也有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雖然窮困,但還是堅持着;小人一遇窮困就無所不為了。

    ” 【評析】 從本章開始,以後又有若幹章談及君子與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區别。

    這裡,孔子說到面對窮困潦倒的局面,君子與小人就有了顯而易見的不同。

     【原文】 15·3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

    予一以貫之。

    ” 【譯文】 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學習得多了才一一記住的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

    我是用一個根本的東西把它們貫徹始終的。

    ” 【評析】 這裡,孔子講到“一以貫之”,這是他學問淵博的根本所在。

    那麼,這個“一”指什麼?文中沒有講明。

    我們認為,“一以貫之”,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從而悟出其中内在的東西。

    孔子在這裡告訴子貢和其他學生,要學與思相結合,認真學習,深切領悟。

     【原文】 15·4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 【譯文】 孔子說:“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 【原文】 15·5子曰:“無為而治(1)者,其舜也與?夫(2)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 【注釋】 (1)無為而治:國家的統治者不必有所作為便可以治理國家了。

     (2)夫:代詞,他。

     【譯文】 孔子說:“能夠無所作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隻有舜吧?他做了些什麼呢?隻是莊嚴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罷了。

    ” 【評析】 “無為而治”是道家所稱贊的治國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貫性。

    這裡,孔子也贊賞無為而治并以舜為例加以說明,這表明,主張積極進取的儒家十分留戀三代的法度禮治,但在當時的現實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統治者無為而治。

    在孔子的觀念中,不是無為而治,而是禮治。

     【原文】 15·6子張問行(1)。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雖蠻貊(2)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雖州裡(3),行乎哉?立則見其參(4)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5)也,夫然後行。

    ”子張書諸紳(6)。

     【注釋】 (1)行:通達的意思。

     (2)蠻貊:古人對少數民族的貶稱,蠻在南,貊,音m&ogra一ve,在北方。

     (3)州裡:五家為鄰,五鄰為裡。

    五一黨一為州,二千五百家。

    州裡指近處。

     (4)參:列,顯現。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