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靈公篇第十五

關燈
衡:車轅前面的橫木。

     (6)紳:貴族系在腰間的大帶。

     【譯文】 子張問如何才能使自己到處都能行得通。

    孔子說:“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可以行得通。

    說話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

    ”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

     【原文】 15·7子曰:“直哉史魚(1)!邦有道,如矢(2);邦無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3)而懷之。

    ” 【注釋】 (1)史魚:衛國大夫,名,字子魚,他多次向衛靈公推薦蘧伯玉。

     (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3)卷:同“捲”。

     【譯文】 孔子說:“史魚真是正直啊!國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樣直;國家無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樣直。

    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國家有道就出來做官,國家無道就(辭退官職)把自己的主張收藏在心裡。

     【評析】 從文中所述内容看,史魚與伯玉是有所不同的。

    史魚當國家有道或無道時,都同樣直爽,而伯玉則隻在國家有道時出來做官。

    所以,孔子說史魚是“直”,伯玉是“君子”。

     【原文】 15·8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譯文】 孔子說:“可以同他談的話,卻不同他談,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談的話,卻同他談,這就是說錯了話。

    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說錯話。

    ” 【原文】 15·9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譯文】 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隻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 【評析】 “殺身成仁”被近現代以來某些人加以解釋和利用後,似乎已經成了貶義詞。

    其實,我們認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說的這段話,主要談了他的生死觀是以“仁”為最高原則的。

    生命對每個人來講都是十分寶貴的,但還有比生命更可寶貴的,那就是“仁”。

    “殺身成仁”,就是要人們在生死關頭甯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自古以來,它激勵着多少仁人志士為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原文】 15·10子貢問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 【譯文】 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

    孔子說:“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

    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一交一朋友。

    ” 【評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在民間已為人們所熟知。

    這就是“磨刀不誤砍柴功”。

    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說明實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賢者,結一交一仁者,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原文】 15·11顔淵問為邦。

    子曰:“行夏之時(1),乘殷之辂(2),服周之冕(3),樂則韶舞(4)。

    放(5)鄭聲(6),遠(7)侫人。

    鄭聲淫,侫人殆(8)。

    ” 【注釋】 (1)夏之時:夏代的曆法,便于農業生産。

     (2)殷之辂:辂,音l&ugra一ve,天子所乘的車。

    殷代的車是木制成,比較樸實。

     (3)周之冕:周代的帽子。

     (4)韶舞:是舜時的舞樂,孔子認為是盡善盡美的。

     (5)放:禁絕、排斥、抛棄的意思。

     (6)鄭聲:鄭國的樂曲,孔子認為是淫聲。

     (7)遠:遠離。

     (8)殆:危險。

     【譯文】 顔淵問怎樣治理國家。

    孔子說:“用夏代的曆法,乘殷代的車子,戴周代的禮帽,奏《韶》樂,禁絕鄭國的樂曲,疏遠能言善辯的人,鄭國的樂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險。

    ” 【評析】 這裡仍講為人處世的道理。

    夏代的曆法有利于農業生産,殷代的車子樸實适用,周代的禮帽華美,《韶》樂優美動聽,這是孔子理想的生活方式。

    涉及到禮的問題,他還是主張“複禮”,當然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有所選擇。

    此外,還要禁絕靡靡之音,疏遠侫人。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