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靈公篇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15·1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譯文】 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 【原文】 15·13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 【譯文】 孔子說:“完了,我從來沒有見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
” 【原文】 15·14子曰:“臧文仲其竊位(1)者與!知柳下惠(2)之賢而不與立也。
” 【注釋】 (1)竊位:身居官位而不稱職。
(2)柳下惠:春秋中期魯國大夫,姓展名獲,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谥,所以,人稱其為柳下惠。
【譯文】 孔子說:“臧文仲是一個竊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個賢人,卻不舉薦他一起做官。
” 【原文】 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 【譯文】 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 【評析】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
那麼,為人處事應該多替别人考慮,從别人的角度看待問題。
所以,一旦發生了矛盾,人們應該多作自我批評,而不能一味指責别人的不是。
責己嚴,待人寬,這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則。
【原文】 15·16子曰:“不曰‘如之何(1),如之何’者,吾末(2)如之何也已矣。
” 【注釋】 (1)如之何:怎麼辦的意思。
(2)末:這裡指沒有辦法。
【譯文】 孔子說:“從來遇事不說‘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怎麼辦才好。
” 【原文】 15·17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譯文】 孔子說:“整天聚在一塊,說的都達不到義的标準,專好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 【原文】 15·18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譯文】 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态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
” 【原文】 15·19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譯文】 孔子說:“君子隻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 【原文】 15·20子曰:“君子疾沒世(1)而名不稱焉。
” 【注釋】 (1)沒世:死亡之後。
【譯文】 孔子說:“君子擔心死亡以後他的名字不為人們所稱頌。
” 【原文】 15·21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譯文】 孔子說:“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 【原文】 15·22子曰:“君子矜(1)而不争,群而不一黨一。
” 【注釋】 (1)矜:音jīn,莊重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與别人争執,合群而不結一黨一營私。
” 【原文】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采納他的好話。
” 【評析】 從18章到23章,這6章基本上全都是講君子的所作所為以及與小人的不同。
什麼是君子呢?孔子認為,他應當注重義、禮、遜、信的道德準則;他嚴格要求自己,盡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傳名于後世;他行為莊重,與人和諧,但不結一黨一營私,不以言論重用人,也不以人廢其言,等等。
當然,這隻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原文】 15·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譯文】 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别人。
” 【評析】 “忠恕之道”可以說是孔子的發明。
這個發明對後人影響很大。
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人己關系的一條準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
這樣,可以消除别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系,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原文】 15·25子曰:“吾
” 【譯文】 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 【原文】 15·13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 【譯文】 孔子說:“完了,我從來沒有見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
” 【原文】 15·14子曰:“臧文仲其竊位(1)者與!知柳下惠(2)之賢而不與立也。
” 【注釋】 (1)竊位:身居官位而不稱職。
(2)柳下惠:春秋中期魯國大夫,姓展名獲,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谥,所以,人稱其為柳下惠。
【譯文】 孔子說:“臧文仲是一個竊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個賢人,卻不舉薦他一起做官。
” 【原文】 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 【譯文】 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 【評析】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
那麼,為人處事應該多替别人考慮,從别人的角度看待問題。
所以,一旦發生了矛盾,人們應該多作自我批評,而不能一味指責别人的不是。
責己嚴,待人寬,這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則。
【原文】 15·16子曰:“不曰‘如之何(1),如之何’者,吾末(2)如之何也已矣。
” 【注釋】 (1)如之何:怎麼辦的意思。
(2)末:這裡指沒有辦法。
【譯文】 孔子說:“從來遇事不說‘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怎麼辦才好。
” 【原文】 15·17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譯文】 孔子說:“整天聚在一塊,說的都達不到義的标準,專好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 【原文】 15·18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譯文】 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态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
” 【原文】 15·19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譯文】 孔子說:“君子隻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 【原文】 15·20子曰:“君子疾沒世(1)而名不稱焉。
” 【注釋】 (1)沒世:死亡之後。
【譯文】 孔子說:“君子擔心死亡以後他的名字不為人們所稱頌。
” 【原文】 15·21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譯文】 孔子說:“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 【原文】 15·22子曰:“君子矜(1)而不争,群而不一黨一。
” 【注釋】 (1)矜:音jīn,莊重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與别人争執,合群而不結一黨一營私。
” 【原文】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采納他的好話。
” 【評析】 從18章到23章,這6章基本上全都是講君子的所作所為以及與小人的不同。
什麼是君子呢?孔子認為,他應當注重義、禮、遜、信的道德準則;他嚴格要求自己,盡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傳名于後世;他行為莊重,與人和諧,但不結一黨一營私,不以言論重用人,也不以人廢其言,等等。
當然,這隻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原文】 15·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譯文】 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别人。
” 【評析】 “忠恕之道”可以說是孔子的發明。
這個發明對後人影響很大。
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人己關系的一條準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
這樣,可以消除别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系,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原文】 15·25子曰:“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