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靈公篇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 【譯文】 孔子說:“我對于别人,诋毀過誰?贊美過誰?如有所贊美的,必須是曾經考驗過他的。
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 【原文】 15·26子曰:“吾猶及史之阙文(1)也,有馬者借人乘之(2),今亡矣夫。
” 【注釋】 (1)阙文:史官記史,遇到有疑問的地方便缺而不記,這叫做阙文。
(2)有馬者借人乘之:有人認為此句系錯出,另有一種解釋為:有馬的人自己不會調一教,而靠别人訓練。
本書依從後者。
【譯文】 孔子說:“我還能夠看到史書存疑的地方,有馬的人(自己不會調一教,)先給别人使用,這種精神,今天沒有了罷。
” 【原文】 15·27子曰:“巧言亂德。
小不忍則亂大謀。
”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就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 【評析】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在民間極為流行,甚至成為一些人用以告誡自己的座右銘。
的确,這句話包含有智慧的因素,尤其對于那些有志于修養大丈夫人格的人來說,此句話是至關重要的。
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會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更不應在小事上糾纏不清,而應有開闊的胸襟,遠大的抱負,隻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标。
【原文】 15·28子曰:“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
” 【譯文】 孔子說:“大家都厭惡他,我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 【評析】 這一段講了兩個方面的意思。
一是孔子決不人雲亦雲,不随波逐流,不以衆人之是非标準決定自己的是非判斷,而要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經過自己理性的判斷,然後再作出結論。
二是一個人的好與壞不是絕對的,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們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别。
所以孔子必定用自己的标準去評判他。
【原文】 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譯文】 孔子說:“人能夠使道發揚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擴大。
” 【評析】 人必須首先修養自身、擴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發揚光大,反過來,以道弘人,用來裝點門面,嘩衆取一寵一,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為。
這兩者的關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原文】 15·3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 【譯文】 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
” 【評析】 “從非聖賢,孰能無過?”但關鍵不在于過,而在于能否改過,保證今後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
也就是說,有了過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不加改正。
孔子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的簡煉語言,向人們道出了這樣一個真理,這是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确态度。
【原文】 15·31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寝,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 【譯文】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 【評析】 這一章講的是學與思的關系問題。
在前面的一些章節中,孔子已經提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認識,這裡又進一步加以發揮和深入闡述。
思是理性活動,其作用有兩方面,一是發覺言行不符合或者違背了道德,就要改正過來;另一方面是檢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準,就要堅持下去。
但學和思不可以偏廢,隻學不思不行,隻思不學也是十分危險的。
總之,思與學相結合才能使自己成為德行、有學問的人。
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
【原文】 15·32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
耕也,餒(1)在其中矣;學也,祿(2)在其中矣。
君子憂道不憂貧。
” 【注釋】 (1)餒:音něi,饑餓。
(2)祿:做官的俸祿。
【譯文】 孔子說:“君子隻謀求道行道,不謀求衣食。
耕田,也常要餓肚子;學習,可以得到俸祿。
君子隻擔心道不能行,不擔心貧窮。
” 【原文】 15·33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2)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 【譯文】 孔子說:“我對于别人,诋毀過誰?贊美過誰?如有所贊美的,必須是曾經考驗過他的。
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 【原文】 15·26子曰:“吾猶及史之阙文(1)也,有馬者借人乘之(2),今亡矣夫。
” 【注釋】 (1)阙文:史官記史,遇到有疑問的地方便缺而不記,這叫做阙文。
(2)有馬者借人乘之:有人認為此句系錯出,另有一種解釋為:有馬的人自己不會調一教,而靠别人訓練。
本書依從後者。
【譯文】 孔子說:“我還能夠看到史書存疑的地方,有馬的人(自己不會調一教,)先給别人使用,這種精神,今天沒有了罷。
” 【原文】 15·27子曰:“巧言亂德。
小不忍則亂大謀。
”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就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 【評析】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在民間極為流行,甚至成為一些人用以告誡自己的座右銘。
的确,這句話包含有智慧的因素,尤其對于那些有志于修養大丈夫人格的人來說,此句話是至關重要的。
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會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更不應在小事上糾纏不清,而應有開闊的胸襟,遠大的抱負,隻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标。
【原文】 15·28子曰:“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
” 【譯文】 孔子說:“大家都厭惡他,我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 【評析】 這一段講了兩個方面的意思。
一是孔子決不人雲亦雲,不随波逐流,不以衆人之是非标準決定自己的是非判斷,而要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經過自己理性的判斷,然後再作出結論。
二是一個人的好與壞不是絕對的,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們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别。
所以孔子必定用自己的标準去評判他。
【原文】 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譯文】 孔子說:“人能夠使道發揚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擴大。
” 【評析】 人必須首先修養自身、擴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發揚光大,反過來,以道弘人,用來裝點門面,嘩衆取一寵一,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為。
這兩者的關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原文】 15·3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 【譯文】 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
” 【評析】 “從非聖賢,孰能無過?”但關鍵不在于過,而在于能否改過,保證今後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
也就是說,有了過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不加改正。
孔子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的簡煉語言,向人們道出了這樣一個真理,這是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确态度。
【原文】 15·31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寝,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 【譯文】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 【評析】 這一章講的是學與思的關系問題。
在前面的一些章節中,孔子已經提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認識,這裡又進一步加以發揮和深入闡述。
思是理性活動,其作用有兩方面,一是發覺言行不符合或者違背了道德,就要改正過來;另一方面是檢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準,就要堅持下去。
但學和思不可以偏廢,隻學不思不行,隻思不學也是十分危險的。
總之,思與學相結合才能使自己成為德行、有學問的人。
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
【原文】 15·32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
耕也,餒(1)在其中矣;學也,祿(2)在其中矣。
君子憂道不憂貧。
” 【注釋】 (1)餒:音něi,饑餓。
(2)祿:做官的俸祿。
【譯文】 孔子說:“君子隻謀求道行道,不謀求衣食。
耕田,也常要餓肚子;學習,可以得到俸祿。
君子隻擔心道不能行,不擔心貧窮。
” 【原文】 15·33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