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問篇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己的錯誤,但未能做到。
”使者走了以後,孔子說:“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原文】 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情。
”曾子說:“君子考慮問題,從來不超出自己的職位範圍。
” 【評析】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是被人們廣為傳說的一句名言。
這是孔子對于學生們今後為官從政的忠告。
他要求為官者各負其責,各司其職,腳踏實地,做好本職份内的事情。
“君子思不出位”也同樣是這個意思。
這是孔子的一貫思想,與“正名分”的主張是完全一緻的。
【原文】 14·27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 【譯文】 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 【評析】 這句話極為精煉,但含義深刻。
孔子希望人們少說多做,而不要隻說不做或多說少做。
在社會生活中,總有一些誇誇其談的人,他們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說盡了大話、套話、虛話,但到頭來,一件實事未做,給集體和他人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
因此,對照孔子所說的這句話,有此類習慣的人,似乎應當有所警戒了。
【原文】 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 【譯文】 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
”子貢說:“這正是老師的自我表述啊!” 【評析】 作為君子,孔子認為其必需的品格有許多,這裡他強調指出了其中的三個方面:仁、智、勇。
在《子罕》篇第九當中,孔子也講到以上這三個方面。
【原文】 14·29子貢方人(1)。
子曰:“賜也賢乎哉(2)?夫我則不暇。
” 【注釋】 (1)方人:評論、诽謗别人。
(2)賜也賢乎哉:疑問語氣,批評子貢不賢。
【譯文】 子貢評論别人的短處。
孔子說:“賜啊,你真的就那麼賢良嗎?我可沒有閑工夫去評論别人。
” 【原文】 14·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别人不知道自己,隻擔心自己沒有本事。
” 【原文】 14·31子曰:“不逆詐(1),不億(2)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注釋】 (1)逆:迎。
預先猜測。
(2)億:同“臆”,猜測的意思。
【譯文】孔子說:“不預先懷疑别人欺詐,也不猜測别人不誠實,然而能事先覺察别人的欺詐和不誠實,這就是賢人了。
” 【原文】 14·32微生畝(1)謂孔子曰:“丘,何為是(2)栖栖(3)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4)也。
” 【注釋】 (1)微生畝:魯國人。
(2)是:如此。
(3)栖栖:音xī,忙碌不安、不安定的樣子。
(4)疾固:疾,恨。
固,固執。
【譯文】 微生畝對孔子說:“孔丘,你為什麼這樣四處奔波遊說呢?你不就是要顯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語嗎?”孔子說:“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語,隻是痛恨那些頑固不化的人。
” 【原文】 14·33子曰:“骥(1)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 【注釋】 (1)骥:千裡馬。
古代稱善跑的馬為骥。
【譯文】 孔子說:“千裡馬值得稱贊的不是它的氣力,而是稱贊它的品德。
” /【原文】B> 14·34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譯文】 有人說:“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麼樣?”孔子說:“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 【評析】 孔子不同意“以德報怨”的做法,認為應當是“以直報怨”。
這是說,不以有舊惡舊怨而改變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堅持了正直,“以直報怨”對于個人道德修養極為重要,但用在政治領域,有時就不那麼适宜了。
【原文】 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1)人。
下學而上達(2),知我者其天乎!” 【注釋】 (1)尤:責怪、怨恨。
(2)下學上達: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命。
【譯文】 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怎麼能說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我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隻有天吧!” 【原文】 14·36公伯寮(1)愬(2)子路于季孫。
子服景伯(3)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4)。
”子曰:“道之将行也與,命也;道之将廢也與,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釋】 (1)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孔子的學生,曾任季氏的家臣。
(2)愬:音s&ugra一ve,同“訴”,告發,诽謗。
(3)子服景伯:魯國大夫,姓子服名伯,景是他的谥号。
(4)肆諸市朝:古時處死罪人後陳一屍一示衆。
【譯文】 公伯寮向季孫告發子路。
子服景伯把這件事告訴給孔子,并且說:“季孫氏已經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夠把公伯寮殺了,把他陳一屍一于市。
”孔子說:“道能夠得到推行,是天命決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決定的。
公伯寮能把天命怎麼樣呢?” /【評析】B> 在本章裡,孔子又一次談到自己的天命思想。
“道”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為,即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原文】 14·37子曰:“賢者辟(1)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2)矣。
” 【注釋】 (
”使者走了以後,孔子說:“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原文】 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情。
”曾子說:“君子考慮問題,從來不超出自己的職位範圍。
” 【評析】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是被人們廣為傳說的一句名言。
這是孔子對于學生們今後為官從政的忠告。
他要求為官者各負其責,各司其職,腳踏實地,做好本職份内的事情。
“君子思不出位”也同樣是這個意思。
這是孔子的一貫思想,與“正名分”的主張是完全一緻的。
【原文】 14·27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 【譯文】 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 【評析】 這句話極為精煉,但含義深刻。
孔子希望人們少說多做,而不要隻說不做或多說少做。
在社會生活中,總有一些誇誇其談的人,他們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說盡了大話、套話、虛話,但到頭來,一件實事未做,給集體和他人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
因此,對照孔子所說的這句話,有此類習慣的人,似乎應當有所警戒了。
【原文】 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 【譯文】 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
”子貢說:“這正是老師的自我表述啊!” 【評析】 作為君子,孔子認為其必需的品格有許多,這裡他強調指出了其中的三個方面:仁、智、勇。
在《子罕》篇第九當中,孔子也講到以上這三個方面。
【原文】 14·29子貢方人(1)。
子曰:“賜也賢乎哉(2)?夫我則不暇。
” 【注釋】 (1)方人:評論、诽謗别人。
(2)賜也賢乎哉:疑問語氣,批評子貢不賢。
【譯文】 子貢評論别人的短處。
孔子說:“賜啊,你真的就那麼賢良嗎?我可沒有閑工夫去評論别人。
” 【原文】 14·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别人不知道自己,隻擔心自己沒有本事。
” 【原文】 14·31子曰:“不逆詐(1),不億(2)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注釋】 (1)逆:迎。
預先猜測。
(2)億:同“臆”,猜測的意思。
【譯文】孔子說:“不預先懷疑别人欺詐,也不猜測别人不誠實,然而能事先覺察别人的欺詐和不誠實,這就是賢人了。
” 【原文】 14·32微生畝(1)謂孔子曰:“丘,何為是(2)栖栖(3)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4)也。
” 【注釋】 (1)微生畝:魯國人。
(2)是:如此。
(3)栖栖:音xī,忙碌不安、不安定的樣子。
(4)疾固:疾,恨。
固,固執。
【譯文】 微生畝對孔子說:“孔丘,你為什麼這樣四處奔波遊說呢?你不就是要顯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語嗎?”孔子說:“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語,隻是痛恨那些頑固不化的人。
” 【原文】 14·33子曰:“骥(1)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 【注釋】 (1)骥:千裡馬。
古代稱善跑的馬為骥。
【譯文】 孔子說:“千裡馬值得稱贊的不是它的氣力,而是稱贊它的品德。
” /【原文】B> 14·34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譯文】 有人說:“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麼樣?”孔子說:“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 【評析】 孔子不同意“以德報怨”的做法,認為應當是“以直報怨”。
這是說,不以有舊惡舊怨而改變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堅持了正直,“以直報怨”對于個人道德修養極為重要,但用在政治領域,有時就不那麼适宜了。
【原文】 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1)人。
下學而上達(2),知我者其天乎!” 【注釋】 (1)尤:責怪、怨恨。
(2)下學上達: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命。
【譯文】 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怎麼能說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我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隻有天吧!” 【原文】 14·36公伯寮(1)愬(2)子路于季孫。
子服景伯(3)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4)。
”子曰:“道之将行也與,命也;道之将廢也與,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釋】 (1)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孔子的學生,曾任季氏的家臣。
(2)愬:音s&ugra一ve,同“訴”,告發,诽謗。
(3)子服景伯:魯國大夫,姓子服名伯,景是他的谥号。
(4)肆諸市朝:古時處死罪人後陳一屍一示衆。
【譯文】 公伯寮向季孫告發子路。
子服景伯把這件事告訴給孔子,并且說:“季孫氏已經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夠把公伯寮殺了,把他陳一屍一于市。
”孔子說:“道能夠得到推行,是天命決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決定的。
公伯寮能把天命怎麼樣呢?” /【評析】B> 在本章裡,孔子又一次談到自己的天命思想。
“道”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為,即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原文】 14·37子曰:“賢者辟(1)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2)矣。
” 【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