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問篇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
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 【評析】 孔子提出“事君以忠”。
公子糾被殺了,召忽自一殺以殉其主,而管仲卻沒有死,不僅如此,他還歸服了其主的政敵,擔任了宰相,這樣的行為一應當屬于對其主的不忠。
但孔子這裡卻認為管仲幫助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稱贊。
【原文】 14·17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微(1)管仲,吾其被發左衽(2)矣。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3)也,自經(4)于溝渎(5)而莫之知也。
” 【注釋】 (1)微:無,沒有。
(2)被發左衽:被,同“披”。
衽,衣襟。
“被發左衽”是當時的夷狄之俗。
(3)諒:遵守信用。
這裡指小節小信。
(4)自經:上吊自一殺。
(5)渎:小溝渠。
【譯文】 子貢問:“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
”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
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着頭發,衣襟向左開了。
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樣恪守小節,自一殺在小山溝裡,而誰也不知道呀。
” 【評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是評價管仲。
孔子也曾在别的章節中說到管仲的不是之處,但總的來說,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
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對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齊魯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孔子認為,像管仲這樣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婦那樣,斤斤計較他的節操與信用。
【原文】 14·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1)與文子同升諸公(2)。
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 【注釋】 (1)僎:音xún,人名。
公叔文子的家臣。
(2)升諸公:公,公室。
這是說僎由家臣升為大夫,與公叔文子同位。
【譯文】 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一同做了衛國的大夫。
孔子知道了這件事以後說:“(他死後)可以給他‘文’的谥号了。
” 【原文】 14·19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1)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注釋】 (1)仲叔圉:圉,音yǔ,即孔文子。
他與後面提到的祝鮀、王孫賈都是衛國的大夫。
【譯文】 孔子講到衛靈公的無道,季康子說:“既然如此,為什麼他沒有敗亡呢?”孔子說:“因為他有仲叔圉接待賓客,祝鮀管理宗廟祭祀,王孫賈統率軍隊,像這樣,怎麼會敗亡呢?” 【原文】 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1),則為之也難。
” 【注釋】 (1)怍:音zu&ogra一ve,慚愧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說話如果大言不慚,那麼實現這些話就是很困難的了。
” 【原文】 14·20陳成子(1)弑簡公(2)。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陳恒弑其君,請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3)。
”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4),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5)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 【注釋】 (1)陳成子:即陳恒,齊國大夫,又叫田成子。
他以大鬥借出,小鬥收進的方法受到百姓擁護。
公元前481年,他殺死齊簡公,奪取了政權。
(2)簡公:齊簡公,姓姜名壬。
公元前484 ̄前481年在位。
(3)三子:指季孫、孟孫、叔孫三家。
(4)從大夫之後:孔子曾任過大夫職,但此時已經去官家居,所以說從大夫之後。
(5)之:動詞,往。
【譯文】 陳成子殺了齊簡公。
孔子齋戒沐浴以後,随即上朝去見魯哀公,報告說:“陳恒把他的君主殺了,請你出兵讨伐他。
”哀公說:“你去報告那三位大夫吧。
”孔子退朝後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君主卻說‘你去告訴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報告,但三位大夫不願派兵讨伐,孔子又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呀!” 【評析】 陳成子殺死齊簡公,這在孔子看來真是“不可忍”的事情。
盡管他已經退官家居了,但他還是鄭重其事地把此事告訴了魯哀公,當然這違背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戒律。
他的請求遭到哀公的婉拒,所以孔子心裡一定是很抱怨,但又無能為力。
【原文】 14·22子路問事君。
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 【譯文】 子路問怎樣事奉君主。
孔子說:“不能欺騙他,但可以犯顔直谏。
” 【原文】 14·23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 【譯文】B> 孔子說:“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通達财利。
” 【評析】 對于“上達”、“下達”的解釋,在學術界有所不同。
另兩種觀點,一是上達于道,下達于器,即農工商各業;二是上達長進向上,日進乎高明;下達是沉一淪向下,日究乎污下。
可供讀者分析判别。
【原文】 14·24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譯文】 孔子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别人看。
” 【原文】 14·25蘧伯玉(1)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
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釋】 (1)蘧伯玉:蘧,音qú。
人名,衛國的大夫,名瑗,也孔子到衛國時曾住在他的家裡。
【譯文】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訪孔子。
孔子讓使者坐下,然後問道:“先生最近在做什麼?”使者回答說:“先生想要減少自
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 【評析】 孔子提出“事君以忠”。
公子糾被殺了,召忽自一殺以殉其主,而管仲卻沒有死,不僅如此,他還歸服了其主的政敵,擔任了宰相,這樣的行為一應當屬于對其主的不忠。
但孔子這裡卻認為管仲幫助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稱贊。
【原文】 14·17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微(1)管仲,吾其被發左衽(2)矣。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3)也,自經(4)于溝渎(5)而莫之知也。
” 【注釋】 (1)微:無,沒有。
(2)被發左衽:被,同“披”。
衽,衣襟。
“被發左衽”是當時的夷狄之俗。
(3)諒:遵守信用。
這裡指小節小信。
(4)自經:上吊自一殺。
(5)渎:小溝渠。
【譯文】 子貢問:“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
”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
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着頭發,衣襟向左開了。
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樣恪守小節,自一殺在小山溝裡,而誰也不知道呀。
” 【評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是評價管仲。
孔子也曾在别的章節中說到管仲的不是之處,但總的來說,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
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對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齊魯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孔子認為,像管仲這樣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婦那樣,斤斤計較他的節操與信用。
【原文】 14·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1)與文子同升諸公(2)。
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 【注釋】 (1)僎:音xún,人名。
公叔文子的家臣。
(2)升諸公:公,公室。
這是說僎由家臣升為大夫,與公叔文子同位。
【譯文】 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一同做了衛國的大夫。
孔子知道了這件事以後說:“(他死後)可以給他‘文’的谥号了。
” 【原文】 14·19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1)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注釋】 (1)仲叔圉:圉,音yǔ,即孔文子。
他與後面提到的祝鮀、王孫賈都是衛國的大夫。
【譯文】 孔子講到衛靈公的無道,季康子說:“既然如此,為什麼他沒有敗亡呢?”孔子說:“因為他有仲叔圉接待賓客,祝鮀管理宗廟祭祀,王孫賈統率軍隊,像這樣,怎麼會敗亡呢?” 【原文】 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1),則為之也難。
” 【注釋】 (1)怍:音zu&ogra一ve,慚愧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說話如果大言不慚,那麼實現這些話就是很困難的了。
” 【原文】 14·20陳成子(1)弑簡公(2)。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陳恒弑其君,請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3)。
”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4),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5)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 【注釋】 (1)陳成子:即陳恒,齊國大夫,又叫田成子。
他以大鬥借出,小鬥收進的方法受到百姓擁護。
公元前481年,他殺死齊簡公,奪取了政權。
(2)簡公:齊簡公,姓姜名壬。
公元前484 ̄前481年在位。
(3)三子:指季孫、孟孫、叔孫三家。
(4)從大夫之後:孔子曾任過大夫職,但此時已經去官家居,所以說從大夫之後。
(5)之:動詞,往。
【譯文】 陳成子殺了齊簡公。
孔子齋戒沐浴以後,随即上朝去見魯哀公,報告說:“陳恒把他的君主殺了,請你出兵讨伐他。
”哀公說:“你去報告那三位大夫吧。
”孔子退朝後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君主卻說‘你去告訴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報告,但三位大夫不願派兵讨伐,孔子又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呀!” 【評析】 陳成子殺死齊簡公,這在孔子看來真是“不可忍”的事情。
盡管他已經退官家居了,但他還是鄭重其事地把此事告訴了魯哀公,當然這違背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戒律。
他的請求遭到哀公的婉拒,所以孔子心裡一定是很抱怨,但又無能為力。
【原文】 14·22子路問事君。
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 【譯文】 子路問怎樣事奉君主。
孔子說:“不能欺騙他,但可以犯顔直谏。
” 【原文】 14·23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 【譯文】B> 孔子說:“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通達财利。
” 【評析】 對于“上達”、“下達”的解釋,在學術界有所不同。
另兩種觀點,一是上達于道,下達于器,即農工商各業;二是上達長進向上,日進乎高明;下達是沉一淪向下,日究乎污下。
可供讀者分析判别。
【原文】 14·24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譯文】 孔子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别人看。
” 【原文】 14·25蘧伯玉(1)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
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釋】 (1)蘧伯玉:蘧,音qú。
人名,衛國的大夫,名瑗,也孔子到衛國時曾住在他的家裡。
【譯文】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訪孔子。
孔子讓使者坐下,然後問道:“先生最近在做什麼?”使者回答說:“先生想要減少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