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問篇第十四

關燈
令尹,名申。

     (2)人也:即此人也。

     (3)伯氏:齊國的大夫。

     (4)骈邑:地名,伯氏的采邑。

     (5)沒齒:死。

     【譯文】 有人問子産是個怎樣的人。

    孔子說:“是個有恩惠于人的人。

    ”又問子西。

    孔子說:“他呀!他呀!”又問管仲。

    孔子說:“他是個有才幹的人,他把伯氏骈邑的三百家奪走,使伯氏終生吃粗茶淡飯,直到老死也沒有怨言。

    ” 【原文】 14·10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 【譯文】 孔子說:“貧窮而能夠沒有怨恨是很難做到的,富裕而不驕傲是容易做到的。

    ” 【原文】 14·11子曰:“孟公綽(1)為趙魏老(2)則優(3),不可以為滕薛(4)大夫。

    ” 【注釋】 (1)孟公綽:魯國大夫,屬于孟孫氏家族。

     (2)老:這裡指古代大夫的家臣。

     (3)優:有餘。

     >(4)滕薛:滕,諸侯國家,在今山東滕縣。

    薛,諸侯國家,在今山東滕縣東南一帶。

     【譯文】 孔子說:“孟公綽做晉國越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餘的,但不能做滕、薛這樣小國的大夫。

    ” 【原文】 14·12子路問成一人(1)。

    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3)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一人矣。

    ”曰:“今之成一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一人矣。

    ” 【注釋】 (1)成一人:人格完備的完人。

     (2)臧武仲:魯國大夫臧孫纥。

     (3)卞莊子:魯國卞邑大夫。

     (4)久要:長久處于窮困中。

     【譯文】 子路問怎樣做才是一個完美的人。

    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克制,卞莊子的勇敢,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也就可以算是一個完人了。

    ”孔子又說:“現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這樣呢?見到财利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險能獻出生命,長久處于窮困還不忘平日的諾言,這樣也可以成為一位完美的人。

    ” 【評析】 本章談人格完善的問題。

    孔子認為,具備完善人格的人,應當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藝和禮樂修飾。

    談到這裡,孔子還認為,有完善人格的人,應當做到在見利見危和久居貧困的時候,能夠思義、授命、不忘平生之言,這樣做就符合于義。

    尤其是本章提出“見利思義”的主張,即遇到有利可圖的事情,要考慮是否符合義,不義則不為。

    這句話對後世産生了極大影響。

     【原文】 14·13子問公叔文子(1)于公明賈(2)曰:“信乎,夫子(3)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4)告者過也。

    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注釋】 (1)公叔之子:衛國大夫公孫拔,衛獻公之子。

    谥号“文”。

     (2)公明賈:姓公明字賈。

    衛國人。

     (3)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

     (4)以:此處是“這個”的意思。

     【譯文】 孔子向公明賈問到公叔文子,說:“先生他不說、不笑、不取錢财,是真的嗎?”公明賈回答道:“這是告訴你話的那個人的過錯。

    先生他到該說時才說,因此别人不厭惡他說話;快樂時才笑,因此别人不厭惡他笑;合于禮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厭惡他取。

    ”孔子說:“原來這樣,難道真是這樣嗎?” 【評析】 孔子在這裡通過評價公叔文子,進一步闡釋“義然後取”的思想,隻要合乎于義、禮,公叔文子并非不說、不笑、不取錢财。

    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為。

     【原文】 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于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 【譯文】 孔子說:“臧武仲憑借防邑請求魯君在魯國替臧氏立後代,雖然有人說他不是要挾君主,我不相信。

    ” 【評析】 臧武仲因得罪孟孫氏逃離魯國,後來回到防邑,向魯君要求,以立臧氏之後為卿大夫作為條件,自己離開防邑。

    孔子認為他以自己的封地為據點,想要挾君主,犯上作亂,犯下了不忠的大罪。

    所以他說了上面這段話。

    此事在《春秋》書中有記載。

     【原文】 14·15子曰:“晉文公(1)谲(2)而不正,齊桓公(3)正而不谲。

    ” 【注釋】 (1)晉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時期有作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

    公元前636 ̄前628年在位。

     (2)谲:音jué,欺詐,玩弄手段。

     (3)齊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時期有作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

    公元前685 ̄前643年在位。

     【譯文】 孔子說:“晉文公詭詐而不正派,齊桓公正派而不詭詐。

    ” 【評析】 為什麼孔子對春秋時代兩位著名政治家的評價截然相反呢?他主張“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對時人的違禮行為一概加以指責。

    晉文公稱霸後召見周天子,這對孔子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他說晉文公詭詐。

    齊桓公打着“尊王”的旗号稱霸,孔子認為他的做法符合于禮的規定。

    所以,他對晉文公、齊桓公作出上述評價。

     【原文】 14·16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1),召忽(2)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3),不以兵車(4),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5),如其仁。

    ” 【注釋】 (1)公子糾:齊桓公的哥哥。

    齊桓公與他争位,殺掉了他。

     (2)召忽: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糾的家臣。

    公子糾被殺後,召忽自一殺,管仲歸服于齊桓公,并當上了齊國的宰相。

     (3)九合諸侯:指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盟會。

     (4)不以兵車:即不用武力。

     (5)如其仁:這就是他的仁德。

     【譯文】 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一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一殺。

    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