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篇第十三

關燈
直就在其中了。

    ” 【評析】 孔子認為“父為子隐,子為父隐”就是具有了“直”的品格。

    看來,他把正直的道德納入“孝”與“慈”的範疇之中了,一切都要服從“禮”的規定。

    這在今天當然應予揚棄。

     【原文】 13·19樊遲問仁。

    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 【譯文】 樊遲問怎樣才是仁。

    孔子說:“平常在家規規矩矩,辦事嚴肅認真,待人忠心誠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棄。

    ” 【評析】 這裡孔子對“仁”的解釋,是以“恭”、“敬”、“忠”三個德目為基本内涵。

    在家恭敬有禮,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辦事嚴肅謹慎,就是要符合“禮”的要求;待人忠厚誠實顯示出仁德的本色。

     【原文】 13·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

    ”曰:“宗族稱孝焉,鄉一黨一稱弟焉。

    ” 曰“敢問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4),何足算也?” 【注釋】 (1)士:士在周代貴族中位于最低層。

    此後,士成為古代社會知識分子的通稱。

     (2)果:果斷、堅決。

     (3)硁硁:音kēng,象聲詞,敲擊石頭的聲音。

    這裡引申為像石塊那樣堅硬。

     (4)鬥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鬥二升。

    比喻器量狹小的人。

     【譯文】 子貢問道:“怎樣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說:“自己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出使外國各方,能夠完成君主一交一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貢說:“請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中的人稱贊他孝順父母,鄉一黨一們稱他尊敬兄長。

    ”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那是小人啊。

    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貢說:“現在的執政者,您看怎麼樣?”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哪裡能數得上呢?” 【評析】 孔子觀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恥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夠擔負一定的國家使命。

    其次是孝敬父母、順從兄長的人。

    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至于現在的當政者,他認為是器量狹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

    他所培養的就是具有前兩種品德的“士” 【原文】 13·21子曰:“不得中行(1)而與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 【注釋】 (1)中行:行為合乎中庸。

     (2)狷:音ju&agra一ven,拘謹,有所不為。

     【譯文】 孔子說:“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隻能與狂者、狷者相交往了。

    狂者敢作敢為,狷者對有些事是不肯幹的。

    ” 【評析】 “狂”與“狷”是兩種對立的品質。

    一是流于冒進,進取,敢作敢為;一是流于退縮,不敢作為。

    孔子認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

    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應互相牽制,互相補充,這樣,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原文】 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1)。

    ’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2)子曰:不占(3)而已矣。

    ” 【注釋】 (1)巫醫:用蔔筮為人治病的人。

     (2)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二句引自《易經?恒卦?爻辭》。

     (3)占:占蔔。

     【譯文】 孔子說:“南方人有句話說:‘人如果做事沒有恒心,就不能當巫醫。

    ’這句話說得真好啊!”“人不能長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恥辱。

    ”孔子說:“(這句話是說,沒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

    ” 【評析】 本章中孔子講了兩層意思:一是人必須有恒心,這樣才能成就事業。

    二是人必須恒久保持德行,否則就可能遭受恥辱。

    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學生們的告誡。

     【原文】 13·23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 【注釋】 (1)和:不同的東西和諧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間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東西相加或與人相混同,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