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篇第十三

關燈
孔子說,善人需要一百年的時間,可以“勝殘去殺”,達到他所理想的境界。

    其實,從這句話的本意去理解,善人施行“德治”,但并不排除刑罰的必要手段。

    這在現實的政治活動中,并不是可有可無的。

     【原文】 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 【譯文】 孔子說:“如果有王者興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實現仁政。

    ” 【評析】 上一章孔子講,善人施行德治需要一百年的時間才可以到達理想境界,本章又說,王者治理國家也需要三十年的時間才能實現仁政。

    同樣,王者在實現仁政之前的三十年間,也不能排除刑罰殺戮手段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原文】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譯文】 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為,管理政事還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評析】 俗話說:“正人先正己。

    ”本章裡孔子所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孔子把“正身”看作是從政為官的重要方面,是有深刻的思想價值的。

     【原文】 13·14冉子退朝。

    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 【譯文】 冉求退朝回來,孔子說:“為什麼回來得這麼晚呀?”冉求說:“有政事。

    ”孔子說:“隻是一般的事務吧?如果有政事,雖然國君不用我了,我也會知道的。

    ” 【原文】 13·15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

    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

    ’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

    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

    ’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譯文】 魯定公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有這樣的話嗎?”孔子答道:“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于這樣的話。

    有人說:‘做君難,做臣不易。

    ’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難,這不近乎于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嗎?”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可以亡國,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這樣的話。

    有人說過:‘我做君主并沒有什麼可高興的,我所高興的隻在于我所說的話沒有人敢于違抗。

    ’如果說得對而沒有人違抗,不也好嗎?如果說得不對而沒有人違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話可以亡國嗎?” 【評析】 對于魯定公的提問,孔子實際上作了肯定性的回答。

    他勸告定公,應當行仁政、禮治,不應以國君所說的話無人敢于違抗而感到高興,這是值得注意的。

    作為在上位的統治者,一個念頭、一句話如果不當,就有可能導緻亡國喪天下的結局。

     【原文】 13·16葉公問政。

    子曰:“近者悅,遠者來。

    ” 【譯文】 葉公問孔子怎樣管理政事。

    孔子說:“使近處的人高興,使遠處的人來歸附。

    ” 【原文】13?17子夏為莒父(1)宰,問政。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 【注釋】 (1)莒父:莒,音jǔ。

    魯國的一個城邑,在今山東省莒縣境内。

     【譯文】 子夏做莒父的總管,問孔子怎樣辦理政事。

    孔子說:“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

    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 【評析】 “欲速則不達”,貫穿着辯證法思想,即對立着的事物可以互相轉化。

    孔子要求子夏從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則就無法達到目的;不要貪求小利,否則就做不成大事。

     【原文】 13·18葉公語孔子曰:“吾一黨一(1)有直躬者(2),其父攘羊(3),而子證(4)之。

    ”孔子曰:“吾一黨一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隐,子為父隐,直在其中矣。

    ” 【注釋】 (1)一黨一:鄉一黨一,古代以五百戶為一一黨一。

     (2)直躬者:正直的人。

     (3)攘羊:偷羊。

     (4)證:告發。

     【譯文】 葉公告訴孔子說:“我的家鄉有個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告發了父親。

    ”孔子說:“我家鄉的正直的人和你講的正直人不一樣:父親為兒子隐瞞,兒子為父親隐瞞。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