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篇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農。
”樊遲又請教如何種菜。
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
”樊遲退出以後,孔子說:“樊遲真是小人。
在上位者隻要重視禮,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隻要重視義,老百姓就不敢不服從;在上位的人隻要重視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實情來對待你。
要是做到這樣,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會背着自己的小孩來投奔,哪裡用得着自己去種莊稼呢?“ 【評析】 孔子毫不客氣地指責想學種莊稼和種菜的樊遲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
他認為,在上位的人哪裡需要學習種莊稼、種菜之類的知識,隻要重視禮、義、信也就足夠了。
他培養學生,不是為了以後去種莊稼種菜,而是為了從政為官。
在孔子時代,接受教育的人畢竟是少數,勞動者隻要有充沛的體力就可以從事農業生産,而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實行統治的知識分子。
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為了培養勞動者。
這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有其相對的合理性。
【原文】 13·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1);使于四方,不能專對(2)。
雖 多,亦奚以(3)為?” 【注釋】 (1)達:通達。
這裡是會運用的意思。
(2)專對:獨立對答。
(3)以:用。
【譯文】 孔子說:“把《詩》三百篇背得很熟,讓他處理政務,卻不會辦事;讓他當外一交一使節,不能獨立地辦一交一涉;背得很多,又有什麼用呢?” 【評析】 詩,也是孔子教授學生的主要内容之一。
他教學生誦詩,不單純是為了誦詩,而為了把詩的思想運用到指導政治活動之中。
儒家不主張死背硬記,當書呆子,而是要學以緻用,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去。
【原文】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譯文】B> 孔子說:“自身正了,即使不發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幹,自身不正,即使發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 【原文】 13·7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 【譯文】 孔子說:“魯和衛兩國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樣。
” 【評析】 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地,衛國是康叔的封地,周公旦和康叔是兄弟,當時兩國的政治情況有些相似。
所以孔子說,魯國的國事和衛國的國事,就像兄弟一樣。
【原文】 13·8子謂衛公子荊(1):“善居室(2)。
始有,曰:‘苟(3)合(4)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 【注釋】 (1)衛公子荊:衛國大夫,字南楚,衛獻公的兒子。
(2)善居室:善于管理經濟,居家過日子。
(3)苟:差不多。
(4)合:足夠。
【譯文】 孔子談到衛國的公子荊時說:“他善于管理經濟,居家理财。
剛開始有一點,他說:‘差不多也就夠了。
’稍為多一點時,他說:‘差不多就算完備了。
’更多一點時,他說:‘差不多算是完美了’。
” 【原文】 13·9子适衛,冉有仆(1)。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注釋】 (1)仆:駕車。
(2)庶:衆多,這裡指人口衆多。
【譯文】 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為他駕車。
孔子說:“人口真多呀!”冉有說:“人口已經夠多了,還要再做什麼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起來。
”冉有說:“富了以後又還要做些什麼?”孔子說:“對他們進行教化。
” 【評析】 在本章裡,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後教”。
這是正确的。
但這并不是說,對老百姓隻富不教。
在孔子的觀念中,教化百姓始終是十分重要的問題。
所以,在這裡,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原文】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 【譯文】 孔子說:“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國家,一年便可以搞出個樣子,三年就一定會有成效。
” 【原文】 13·11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誠哉是言也!” 【譯文】 孔子說:“善人治理國家,經過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殘暴,廢除刑罰殺戮了。
這話真對呀!” 【評析】
”樊遲又請教如何種菜。
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
”樊遲退出以後,孔子說:“樊遲真是小人。
在上位者隻要重視禮,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隻要重視義,老百姓就不敢不服從;在上位的人隻要重視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實情來對待你。
要是做到這樣,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會背着自己的小孩來投奔,哪裡用得着自己去種莊稼呢?“ 【評析】 孔子毫不客氣地指責想學種莊稼和種菜的樊遲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
他認為,在上位的人哪裡需要學習種莊稼、種菜之類的知識,隻要重視禮、義、信也就足夠了。
他培養學生,不是為了以後去種莊稼種菜,而是為了從政為官。
在孔子時代,接受教育的人畢竟是少數,勞動者隻要有充沛的體力就可以從事農業生産,而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實行統治的知識分子。
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為了培養勞動者。
這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有其相對的合理性。
【原文】 13·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1);使于四方,不能專對(2)。
雖 多,亦奚以(3)為?” 【注釋】 (1)達:通達。
這裡是會運用的意思。
(2)專對:獨立對答。
(3)以:用。
【譯文】 孔子說:“把《詩》三百篇背得很熟,讓他處理政務,卻不會辦事;讓他當外一交一使節,不能獨立地辦一交一涉;背得很多,又有什麼用呢?” 【評析】 詩,也是孔子教授學生的主要内容之一。
他教學生誦詩,不單純是為了誦詩,而為了把詩的思想運用到指導政治活動之中。
儒家不主張死背硬記,當書呆子,而是要學以緻用,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去。
【原文】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譯文】B> 孔子說:“自身正了,即使不發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幹,自身不正,即使發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 【原文】 13·7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 【譯文】 孔子說:“魯和衛兩國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樣。
” 【評析】 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地,衛國是康叔的封地,周公旦和康叔是兄弟,當時兩國的政治情況有些相似。
所以孔子說,魯國的國事和衛國的國事,就像兄弟一樣。
【原文】 13·8子謂衛公子荊(1):“善居室(2)。
始有,曰:‘苟(3)合(4)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 【注釋】 (1)衛公子荊:衛國大夫,字南楚,衛獻公的兒子。
(2)善居室:善于管理經濟,居家過日子。
(3)苟:差不多。
(4)合:足夠。
【譯文】 孔子談到衛國的公子荊時說:“他善于管理經濟,居家理财。
剛開始有一點,他說:‘差不多也就夠了。
’稍為多一點時,他說:‘差不多就算完備了。
’更多一點時,他說:‘差不多算是完美了’。
” 【原文】 13·9子适衛,冉有仆(1)。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注釋】 (1)仆:駕車。
(2)庶:衆多,這裡指人口衆多。
【譯文】 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為他駕車。
孔子說:“人口真多呀!”冉有說:“人口已經夠多了,還要再做什麼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起來。
”冉有說:“富了以後又還要做些什麼?”孔子說:“對他們進行教化。
” 【評析】 在本章裡,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後教”。
這是正确的。
但這并不是說,對老百姓隻富不教。
在孔子的觀念中,教化百姓始終是十分重要的問題。
所以,在這裡,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原文】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 【譯文】 孔子說:“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國家,一年便可以搞出個樣子,三年就一定會有成效。
” 【原文】 13·11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誠哉是言也!” 【譯文】 孔子說:“善人治理國家,經過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殘暴,廢除刑罰殺戮了。
這話真對呀!” 【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