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篇第十三

關燈
子路篇第十三 【本篇引語】 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欲速則不達”;“父為子隐,子為父隐”;“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較廣泛,其中有關于如何治理國家的政治主張,孔子的教育思想,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原文】 13·1子路問政。

    子曰:“先之勞之(1)。

    ”請益(2)。

    曰:“無倦(3)。

    ” 【注釋】 (1)先之勞之:先,引導,先導,即教化。

    之,指老百姓。

    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勞。

     (2)益:請求增加一些。

     (3)無倦:不厭倦,不松懈。

     【譯文】 子路問怎樣管理政事。

    孔子說:“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勞。

    ”子路請求多講一點。

    孔子說:“不要懈怠。

    ” 【原文】 13·2仲弓為季氏宰,問政。

    子曰:“先有司(1),赦小過,舉賢才。

    ”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

    爾所不知,人其舍諸(2)?” 【注釋】 (1)有司:古代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吏。

     (2)諸:“之乎”二字的合音。

     【譯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問怎樣管理政事。

    孔子說:“先責成手下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吏,讓他們各負其責,赦免他們的小過錯,選拔賢才來任職。

    ”仲弓又問:“怎樣知道是賢才而把他們選拔出來呢?”孔子說:“選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賢才,别人難道還會埋沒他們嗎?” 【原文】 13·3子路曰:“衛君(1)待子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阙(5)如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6),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無所苟(7)而已矣。

    ” 【注釋】 (1)衛君:衛出公,名辄,衛靈公之孫。

    其父蒯聩被衛靈公驅逐出國,衛靈公死後,蒯辄繼位。

    蒯聩要回國争奪君位,遭到蒯辄拒絕。

    這裡,孔子對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奚:音ī,什麼。

     (3)正名:即正名分。

     (4)迂:迂腐。

     (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6)中:音zh&ogra一veng,得當。

     (7)苟:苟且,馬馬虎虎。

     【譯文】 子路(對孔子)說:“衛國國君要您去治理國家,您打算先從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說:“首先必須正名分。

    ”子路說:“有這樣做的嗎?您想得太不合時宜了。

    這名怎麼正呢?”孔子說:“仲由,真粗野啊。

    君子對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總是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

    事情辦不成,禮樂也就不能興盛。

    禮樂不能興盛,刑罰的執行就不會得當。

    刑罰不得當,百姓就不知怎麼辦好。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個名分,必須能夠說得明白,說出來一定能夠行得通。

    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行,是從不馬馬虎虎對待的。

    ” 【評析】 以上三章所講的中心問題都是如何從政。

    前兩章講當政者應當以身作則。

    要求百姓做的事情,當政者首先要告訴百姓,使百姓能夠搞清楚國家的政策,即孔子所講的引導百姓。

    但在這三章中講得最重要的問題是“正名”。

    “正名”是孔子“禮”的思想的組成部分。

    正名的具體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隻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順”,接下來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原文】 13·4樊遲請學稼。

    子曰:“吾不如老農。

    ”請學為圃(1)。

    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

    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2)。

    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3)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釋】 (1)圃:音pǔ,菜地,引申為種菜。

     (2)用情:情,情實。

    以真心實情來對待。

     (3)襁:音qiǎng,背嬰孩的背簍。

     【譯文】 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

    孔子說:“我不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