顔淵篇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21樊遲從遊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1)、辨惑。
”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2),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注釋】 (1)修慝:慝,音t&egra一ve,邪惡的念頭。
修,改正。
這裡是指改正邪惡的念頭。
(2)先事後得:先緻力于事,把利祿放在後面。
(3)忿:忿怒,氣憤。
【譯文】 樊遲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說:“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怎樣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樣辨别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先努力緻力于事,然後才有所收獲,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嗎?檢讨自己的邪念了嗎?由于一時的氣憤,就忘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牽連自己的親人,這不就是迷惑嗎?” 【評析】 這一章裡孔子仍談個人的修養問題。
他認為,要提高道德修養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實實地做事,不要過多地考慮物質利益;然後嚴格要求自己,不要過多地去指責别人;還要注意克服感情沖動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為代價,這就可以辨别迷惑。
這樣,人就可以提高道德水平,改正邪念,辨别迷惑了。
【原文】 12·22攀遲問仁。
子曰:“愛人。
”問知。
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
子曰:“舉直錯諸枉(1),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2)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衆,舉臯陶(3),不仁者遠(4)矣。
湯(5)有天下,選于衆,舉伊尹(6),不仁者遠矣。
” 【注釋】 (1)舉直錯諸枉:錯,同“措”,放置。
諸,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
枉,不正直,邪惡。
意為選拔直者,罷黜枉者。
(2)鄉:音xi&agra一veng,同“向”,過去。
(3)臯陶:gāoyáo,傳說中舜時掌握刑法的大臣。
(4)遠:動詞,遠離,遠去。
(5)湯:商朝的第一個君主,名履。
(6)伊尹:湯的宰相,曾輔助湯滅夏興商。
【譯文】 樊遲問什麼是仁。
孔子說:“愛人。
”樊遲問什麼是智,孔子說:“了解人。
”樊遲還不明白。
孔子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
”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他什麼是智,他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
這是什麼意思?”子夏說:“這話說得多麼深刻呀!舜有天下,在衆人中逃選人才,把臯陶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
湯有了天下,在衆人中挑選人才,把伊尹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
” 【評析】 本章談了兩個問題,一是仁,二是智。
關于仁,孔子對樊遲的解釋似乎與别處不同,說是“愛人”,實際上孔子在各處對仁的解釋都有内在的聯系。
他所說的愛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義精神,把仁作為他全部學說的對象和中心。
正如著名學者張豈之先生所說,儒學即仁學,仁是人的發現。
關于智,孔子認為是要了解人,選拔賢才,罷黜邪才。
但在曆史上,許多賢能之才不但沒有被選拔反而受到壓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卻平步青雲,這說明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
【原文】 12·23子貢問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
” 【譯文】 子貢問怎樣對待朋友。
孔子說:“忠誠地勸告他,恰當地引導他,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 【評析】 在人倫關系中,“朋友”一倫是最松馳的一種。
朋友之間講求一個“信”字,這是維系雙方關系的紐帶。
但對待朋友的錯誤,要坦誠布公地勸導他,推心置腹地講明利害關系,但他堅持不聽,也就作罷。
如果别人不聽,你一再勸告,就會自取其辱。
這是一交一友的一個基本準則。
所以清末志士譚嗣同就認為朋友一倫最值得稱贊,他甚至主張用朋友一倫改造其他四倫。
其實,孔子這裡所講的,是對别人作為主體的一種承認和尊重。
【原文】 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 【譯文】 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一交一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 【評析】 曾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張以文章學問作為結一交一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幫助培養仁德作為結一交一朋友的目的。
這是君子之所為。
以上這兩章談的都是一交一友的問題,事實上在五倫當中,儒家對于朋友這一倫還是比較重視的。
”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2),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注釋】 (1)修慝:慝,音t&egra一ve,邪惡的念頭。
修,改正。
這裡是指改正邪惡的念頭。
(2)先事後得:先緻力于事,把利祿放在後面。
(3)忿:忿怒,氣憤。
【譯文】 樊遲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說:“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怎樣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樣辨别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先努力緻力于事,然後才有所收獲,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嗎?檢讨自己的邪念了嗎?由于一時的氣憤,就忘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牽連自己的親人,這不就是迷惑嗎?” 【評析】 這一章裡孔子仍談個人的修養問題。
他認為,要提高道德修養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實實地做事,不要過多地考慮物質利益;然後嚴格要求自己,不要過多地去指責别人;還要注意克服感情沖動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為代價,這就可以辨别迷惑。
這樣,人就可以提高道德水平,改正邪念,辨别迷惑了。
【原文】 12·22攀遲問仁。
子曰:“愛人。
”問知。
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
子曰:“舉直錯諸枉(1),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2)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衆,舉臯陶(3),不仁者遠(4)矣。
湯(5)有天下,選于衆,舉伊尹(6),不仁者遠矣。
” 【注釋】 (1)舉直錯諸枉:錯,同“措”,放置。
諸,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
枉,不正直,邪惡。
意為選拔直者,罷黜枉者。
(2)鄉:音xi&agra一veng,同“向”,過去。
(3)臯陶:gāoyáo,傳說中舜時掌握刑法的大臣。
(4)遠:動詞,遠離,遠去。
(5)湯:商朝的第一個君主,名履。
(6)伊尹:湯的宰相,曾輔助湯滅夏興商。
【譯文】 樊遲問什麼是仁。
孔子說:“愛人。
”樊遲問什麼是智,孔子說:“了解人。
”樊遲還不明白。
孔子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
”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他什麼是智,他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
這是什麼意思?”子夏說:“這話說得多麼深刻呀!舜有天下,在衆人中逃選人才,把臯陶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
湯有了天下,在衆人中挑選人才,把伊尹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
” 【評析】 本章談了兩個問題,一是仁,二是智。
關于仁,孔子對樊遲的解釋似乎與别處不同,說是“愛人”,實際上孔子在各處對仁的解釋都有内在的聯系。
他所說的愛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義精神,把仁作為他全部學說的對象和中心。
正如著名學者張豈之先生所說,儒學即仁學,仁是人的發現。
關于智,孔子認為是要了解人,選拔賢才,罷黜邪才。
但在曆史上,許多賢能之才不但沒有被選拔反而受到壓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卻平步青雲,這說明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
【原文】 12·23子貢問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
” 【譯文】 子貢問怎樣對待朋友。
孔子說:“忠誠地勸告他,恰當地引導他,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 【評析】 在人倫關系中,“朋友”一倫是最松馳的一種。
朋友之間講求一個“信”字,這是維系雙方關系的紐帶。
但對待朋友的錯誤,要坦誠布公地勸導他,推心置腹地講明利害關系,但他堅持不聽,也就作罷。
如果别人不聽,你一再勸告,就會自取其辱。
這是一交一友的一個基本準則。
所以清末志士譚嗣同就認為朋友一倫最值得稱贊,他甚至主張用朋友一倫改造其他四倫。
其實,孔子這裡所講的,是對别人作為主體的一種承認和尊重。
【原文】 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 【譯文】 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一交一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 【評析】 曾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張以文章學問作為結一交一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幫助培養仁德作為結一交一朋友的目的。
這是君子之所為。
以上這兩章談的都是一交一友的問題,事實上在五倫當中,儒家對于朋友這一倫還是比較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