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篇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11·26子路、曾皙(1)、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2)。
居(3)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4)?”子路率爾(5)而對曰:“千乘之國,攝(6)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由也為之,比及(7)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8)。
”夫子哂(9)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10),如(11)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
宗廟之事(12),如會同(13),端章甫(14),願為小相(15)焉。
”“點,爾何如?”鼓瑟希(16),铿爾,舍瑟而作(17),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18)春者,春服既成,冠者(19)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0),風乎舞雩(21),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
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22)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注釋】 (1)曾皙:名點,字子皙,曾參的父親,也是孔子的學生。
(2)以吾一日長乎爾,毋以也:雖然我比你們的年齡稍長一些,而不敢說話。
(3)居:平日。
(4)則何以哉:何以,即何以為用。
(5)率爾:輕率、急切。
(6)攝:迫于、夾于。
(7)比及:比,音b&igra一ve。
等到。
(8)方:方向。
(9)哂:音shěn,譏諷地微笑。
(10)方六七十:縱橫各六七十裡。
(11)如:或者。
(12)宗廟之事:指祭祀之事。
(13)會同:諸侯會見。
(14)瑞章甫:端,古代禮服的名稱。
章甫,古代禮帽的名稱。
(15)相:贊禮人,司儀。
(16)希:同“稀”,指彈瑟的速度放慢,節奏逐漸稀疏。
(17)作:站起來。
(18)莫:同“暮”。
(19)冠者:成年人。
古代子弟到20歲時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
(20)浴乎沂:沂,水名,發源于山東南部,流經一江一蘇北部入海。
在水邊洗頭面手足。
(21)舞雩:雩,音yú。
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東曲阜。
(22)唯:語首詞,沒有什麼意義。
【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個人陪孔子坐着。
孔子說:“我年齡比你們大一些,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說。
你們平時總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你們要怎樣去做呢?”子路趕忙回答:“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常常受到别的國家侵犯,加上國内又鬧饑荒,讓我去治理,隻要三年,就可以使人們勇敢善戰,而且懂得禮儀。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問:“冉求,你怎麼樣呢?”冉求答道:國土有六七十裡或五六十裡見方的國家,讓我去治理,三年以後,就可以使百姓飽暖。
至于這個國家的禮樂教化,就要等君子來施行了。
”孔子又問:“公西赤,你怎麼樣?”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說能做到,而是願意學習。
在宗廟祭祀的活動中,或者在同别國的盟會中,我願意穿着禮服,戴着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
”孔子又問:“曾點,你怎麼樣呢?”這時曾點彈瑟的聲音逐漸放慢,接着“铿”的一聲,離開瑟站起來,回答說:“我想的和他們三位說的不一樣。
”孔子說:“那有什麼關系呢?也就是各人講自己的志向而已。
”曾皙說:“暮春三月,已經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一路唱着歌走回來。
”孔子長歎一聲說:“我是贊成曾皙的想法的。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後走。
他問孔子說:“他們三人的話怎麼樣?”孔子說:“也就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皙說:“夫子為什麼要笑仲由呢?”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禮讓,可是他說話一點也不謙讓,所以我笑他。
”曾皙又問:“那麼是不是冉求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呢?”孔子說:“哪裡見得六七十裡或五六十裡見方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曾皙又問:”公西赤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嗎?”孔子說:“宗廟祭祀和諸侯會盟,這不是諸侯的事又是什麼?像赤這樣的人如果隻能做一個小相,那誰又能做大相呢?” 【評析】 孔子認為,前三個人的治國方法,都沒有談到根本上。
他之所以隻贊賞曾點的主張,就似因為曾點用形象的方法描繪了禮樂之治下的景象,體現了“仁”和“禮”的治國原則,這就談到了根本點上。
這一章,孔子和他的學生們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負,從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2)。
居(3)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4)?”子路率爾(5)而對曰:“千乘之國,攝(6)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由也為之,比及(7)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8)。
”夫子哂(9)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10),如(11)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
宗廟之事(12),如會同(13),端章甫(14),願為小相(15)焉。
”“點,爾何如?”鼓瑟希(16),铿爾,舍瑟而作(17),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18)春者,春服既成,冠者(19)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0),風乎舞雩(21),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
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22)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注釋】 (1)曾皙:名點,字子皙,曾參的父親,也是孔子的學生。
(2)以吾一日長乎爾,毋以也:雖然我比你們的年齡稍長一些,而不敢說話。
(3)居:平日。
(4)則何以哉:何以,即何以為用。
(5)率爾:輕率、急切。
(6)攝:迫于、夾于。
(7)比及:比,音b&igra一ve。
等到。
(8)方:方向。
(9)哂:音shěn,譏諷地微笑。
(10)方六七十:縱橫各六七十裡。
(11)如:或者。
(12)宗廟之事:指祭祀之事。
(13)會同:諸侯會見。
(14)瑞章甫:端,古代禮服的名稱。
章甫,古代禮帽的名稱。
(15)相:贊禮人,司儀。
(16)希:同“稀”,指彈瑟的速度放慢,節奏逐漸稀疏。
(17)作:站起來。
(18)莫:同“暮”。
(19)冠者:成年人。
古代子弟到20歲時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
(20)浴乎沂:沂,水名,發源于山東南部,流經一江一蘇北部入海。
在水邊洗頭面手足。
(21)舞雩:雩,音yú。
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東曲阜。
(22)唯:語首詞,沒有什麼意義。
【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個人陪孔子坐着。
孔子說:“我年齡比你們大一些,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說。
你們平時總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你們要怎樣去做呢?”子路趕忙回答:“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常常受到别的國家侵犯,加上國内又鬧饑荒,讓我去治理,隻要三年,就可以使人們勇敢善戰,而且懂得禮儀。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問:“冉求,你怎麼樣呢?”冉求答道:國土有六七十裡或五六十裡見方的國家,讓我去治理,三年以後,就可以使百姓飽暖。
至于這個國家的禮樂教化,就要等君子來施行了。
”孔子又問:“公西赤,你怎麼樣?”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說能做到,而是願意學習。
在宗廟祭祀的活動中,或者在同别國的盟會中,我願意穿着禮服,戴着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
”孔子又問:“曾點,你怎麼樣呢?”這時曾點彈瑟的聲音逐漸放慢,接着“铿”的一聲,離開瑟站起來,回答說:“我想的和他們三位說的不一樣。
”孔子說:“那有什麼關系呢?也就是各人講自己的志向而已。
”曾皙說:“暮春三月,已經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一路唱着歌走回來。
”孔子長歎一聲說:“我是贊成曾皙的想法的。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後走。
他問孔子說:“他們三人的話怎麼樣?”孔子說:“也就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皙說:“夫子為什麼要笑仲由呢?”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禮讓,可是他說話一點也不謙讓,所以我笑他。
”曾皙又問:“那麼是不是冉求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呢?”孔子說:“哪裡見得六七十裡或五六十裡見方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曾皙又問:”公西赤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嗎?”孔子說:“宗廟祭祀和諸侯會盟,這不是諸侯的事又是什麼?像赤這樣的人如果隻能做一個小相,那誰又能做大相呢?” 【評析】 孔子認為,前三個人的治國方法,都沒有談到根本上。
他之所以隻贊賞曾點的主張,就似因為曾點用形象的方法描繪了禮樂之治下的景象,體現了“仁”和“禮”的治國原則,這就談到了根本點上。
這一章,孔子和他的學生們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負,從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