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篇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聽命運的安排去經商緻富反而感到不滿,這在孔子看來,是極其不公正的。
【原文】 11·20子張問善人(1)之道,子曰:“不踐迹(2),亦不入于室(3)。
” 【注釋】 (1)善人:指本質善良但沒有經過學習的人。
(2)踐迹:迹,腳印。
踩着前人的腳印走。
(3)入于室:比喻學問和修養達到了精深地步。
【譯文】 子張問做善人的方法。
孔子說:“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腳印走,其學問和修養就不到家。
【原文】 11·21子曰:“論笃是與(1),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注釋】 (1)論笃是與:論,言論。
笃,誠懇。
與,贊許。
意思是對說話笃實誠懇的人表示贊許。
【譯文】 孔子說:“聽到人議論笃實誠懇就表示贊許,但還應看他是真君子呢?還是僞裝莊重的人呢?” 【評析】 孔子希望他的學生們不但要說話笃實誠懇,而且要言行一緻。
在第五篇第10章中曾有“聽其言而觀其行”的說法,表明孔子在觀察别人的時候,不僅要看他說話時誠懇的态度,而且要看他的行動。
言行一緻才是真君子。
【原文】 11·22子路問:“聞斯行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 【注釋】 (1)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過人。
【譯文】 子路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麼能聽到就行動起來呢?”冉有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聽到了就行動起來。
”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你回答說‘有父兄健在’,冉求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你回答‘聽到了就行動起來’。
我被弄糊塗了,敢再問個明白。
”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我鼓勵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我約束他。
” 【評析】 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貫穿于教育實踐中的一個具體事例。
在這裡,他要自己的學生不要退縮,也不要過頭冒進,要進退适中。
所以,對于同一個問題,孔子針對子路與冉求的不同情況作了不同回答。
同時也生動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特點,即因材施教。
【原文】 11·23子畏于匡,顔淵後。
子曰:“吾以女為死矣。
”曰:“子在,回何敢死?” 【譯文】 孔子在匡地受到當地人圍困,顔淵最後才逃出來。
孔子說:“我以為你已經死了呢。
”顔淵說:“夫子還活着,我怎麼敢死呢?” 【原文】 11·24季子然(1)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2)由與求之間。
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3)矣。
”曰:“然則從之(4)者與?”子曰:“弑父與君,亦不從也。
” 【注釋】 (1)季子然:魯國季氏的同族人。
(2)曾:乃。
(3)具臣:普通的臣子。
(4)之:代名詞,這裡指季氏。
當時冉求和子路都是季氏的家臣。
【譯文】 季子然問:“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嗎?孔子說:“我以為你是問别人,原來是問由和求呀。
所謂大臣是能夠用周公之道的要求來事奉君主,如果這樣不行,他甯肯辭職不幹。
現在由和求這兩個人,隻能算是充數的臣子罷了。
”季子然說:“那麼他們會一切都跟着季氏幹嗎?”孔子說:“殺父親、殺君主的事,他們也不會跟着幹的。
” 【評析】 孔子這裡指出“以道事君”的原則,他告誡冉求和子路應當用周公之道去規勸季氏,不要犯上作亂,如果季氏不聽,就辭職不幹。
由此可見,孔子對待君臣關系以道和禮為準繩的。
這裡,他既要求臣,也要求君,雙方都應遵循道和禮。
如果季氏幹殺父殺君的事,冉求和子路就要加以反對。
【原文】 11·25子路使子羔為費宰。
子曰:“賊(1)夫人之子(2)。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3)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4)夫佞者。
” 【注釋】 (1)賊:害。
(2)夫人之子:指子羔。
孔子認為他沒有經過很好的學習就去從政,這會害了他自己的。
(3)社稷:社,土地神。
稷,谷神。
這裡“社稷”指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即社稷壇。
古代國都及各地都設立社稷壇,分别由國君和地方長官主祭,故社稷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征。
【譯文】 子路讓子羔去作費地的長官。
孔子說:“這簡直是害人子弟。
”子路說:“那個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靈都是學習,難道一定要讀書才算學習嗎?”孔子說:“所以我讨厭那種花言巧語狡辯的人。
”
【原文】 11·20子張問善人(1)之道,子曰:“不踐迹(2),亦不入于室(3)。
” 【注釋】 (1)善人:指本質善良但沒有經過學習的人。
(2)踐迹:迹,腳印。
踩着前人的腳印走。
(3)入于室:比喻學問和修養達到了精深地步。
【譯文】 子張問做善人的方法。
孔子說:“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腳印走,其學問和修養就不到家。
【原文】 11·21子曰:“論笃是與(1),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注釋】 (1)論笃是與:論,言論。
笃,誠懇。
與,贊許。
意思是對說話笃實誠懇的人表示贊許。
【譯文】 孔子說:“聽到人議論笃實誠懇就表示贊許,但還應看他是真君子呢?還是僞裝莊重的人呢?” 【評析】 孔子希望他的學生們不但要說話笃實誠懇,而且要言行一緻。
在第五篇第10章中曾有“聽其言而觀其行”的說法,表明孔子在觀察别人的時候,不僅要看他說話時誠懇的态度,而且要看他的行動。
言行一緻才是真君子。
【原文】 11·22子路問:“聞斯行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 【注釋】 (1)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過人。
【譯文】 子路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麼能聽到就行動起來呢?”冉有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聽到了就行動起來。
”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你回答說‘有父兄健在’,冉求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你回答‘聽到了就行動起來’。
我被弄糊塗了,敢再問個明白。
”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我鼓勵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我約束他。
” 【評析】 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貫穿于教育實踐中的一個具體事例。
在這裡,他要自己的學生不要退縮,也不要過頭冒進,要進退适中。
所以,對于同一個問題,孔子針對子路與冉求的不同情況作了不同回答。
同時也生動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特點,即因材施教。
【原文】 11·23子畏于匡,顔淵後。
子曰:“吾以女為死矣。
”曰:“子在,回何敢死?” 【譯文】 孔子在匡地受到當地人圍困,顔淵最後才逃出來。
孔子說:“我以為你已經死了呢。
”顔淵說:“夫子還活着,我怎麼敢死呢?” 【原文】 11·24季子然(1)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2)由與求之間。
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3)矣。
”曰:“然則從之(4)者與?”子曰:“弑父與君,亦不從也。
” 【注釋】 (1)季子然:魯國季氏的同族人。
(2)曾:乃。
(3)具臣:普通的臣子。
(4)之:代名詞,這裡指季氏。
當時冉求和子路都是季氏的家臣。
【譯文】 季子然問:“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嗎?孔子說:“我以為你是問别人,原來是問由和求呀。
所謂大臣是能夠用周公之道的要求來事奉君主,如果這樣不行,他甯肯辭職不幹。
現在由和求這兩個人,隻能算是充數的臣子罷了。
”季子然說:“那麼他們會一切都跟着季氏幹嗎?”孔子說:“殺父親、殺君主的事,他們也不會跟着幹的。
” 【評析】 孔子這裡指出“以道事君”的原則,他告誡冉求和子路應當用周公之道去規勸季氏,不要犯上作亂,如果季氏不聽,就辭職不幹。
由此可見,孔子對待君臣關系以道和禮為準繩的。
這裡,他既要求臣,也要求君,雙方都應遵循道和禮。
如果季氏幹殺父殺君的事,冉求和子路就要加以反對。
【原文】 11·25子路使子羔為費宰。
子曰:“賊(1)夫人之子(2)。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3)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4)夫佞者。
” 【注釋】 (1)賊:害。
(2)夫人之子:指子羔。
孔子認為他沒有經過很好的學習就去從政,這會害了他自己的。
(3)社稷:社,土地神。
稷,谷神。
這裡“社稷”指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即社稷壇。
古代國都及各地都設立社稷壇,分别由國君和地方長官主祭,故社稷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征。
【譯文】 子路讓子羔去作費地的長官。
孔子說:“這簡直是害人子弟。
”子路說:“那個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靈都是學習,難道一定要讀書才算學習嗎?”孔子說:“所以我讨厭那種花言巧語狡辯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