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篇第十一

關燈
人。

     【譯文】 魯國翻修長府的國庫。

    闵子骞道:“照老樣子下去,怎麼樣?何必改建呢?”孔子道:“這個人平日不大開口,一開口就說到要害上。

    ” 【原文】 11·15子曰:“由之瑟(1)奚為于丘之門(2)?”門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3)也。

    ” 【注釋】 (1)瑟:音s&egra一ve,一種古樂器,與古琴相似。

     (2)奚為于丘之門:奚,為什麼。

    為,彈。

    為什麼在我這裡彈呢? (3)升堂入室:堂是正廳,室是内室,用以形容學習程度的深淺。

     【譯文】 孔子說:“仲由彈瑟,為什麼在我這裡彈呢?”孔子的學生們因此都不尊敬子路。

    孔子便說:“仲由嘛,他在學習上已經達到升堂的程度了,隻是還沒有入室罷了。

    ” 【評析】 這一段文字記載了孔子對子路的評價。

    他先是用責備的口氣批評子路,當其它門人都不尊敬子路時,他便改口說子路已經登堂尚未入室。

    這是就演奏樂器而言的。

    孔子對學生的态度應該講是比較客觀的,有成績就表揚,有過錯就反對,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又樹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績。

     【原文】 11·16子貢問:“師與商(1)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曰:“然則師愈(2)與?”子曰:“過猶不及。

    ” 【注釋】 (1)師與商:師,颛孫師,即子張。

    商,蔔商,即子夏。

     (2)愈:勝過,強些。

     【譯文】 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子張過份,子夏不足。

    ”子貢說:“那麼是子張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

    ” 【評析】 “過猶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體說明。

    《中庸》說,過猶不及為中。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這是說,舜于兩端取其中,既非過,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為大聖。

    這就是對本章孔子“過猶不及”的具體解釋。

    既然子張做得過份、子夏做得不足,那麼兩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對此二人的評價就是:“過猶不及”。

     【原文】 11·17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為之聚斂(2)而附益(3)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鳴鼓而攻之(4)可也。

    ” 【注釋】 (1)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還要富有。

     (2)聚斂:積聚和收集錢财,即搜刮。

     (3)益:增加。

     【譯文】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還要富有,而冉求還幫他搜刮來增加他的錢财。

    孔子說:“他不是我的學生了,你們可以大張旗鼓地去攻擊他吧!” 【評析】 魯國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魯國國君直轄的土地和附屬于土地上的一奴一隸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剝削方式取代了一奴一隸制的剝削方式。

    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

    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經濟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來。

    孔子的學生冉求幫助季氏積斂錢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氣,表示不承認冉求是自己的學生,而且讓其他學生打着鼓去聲讨冉求。

     【原文】 11·18柴(1)也愚(2),參也魯(3),師也辟(4),由也喭(5)。

     【注釋】 (1)柴:高柴,字子羔,孔子學生,比孔子小30歲,公元前521年出生。

     (2)愚:舊注雲:愚直之愚,指愚而耿直,不是傻的意思。

     (3)魯:遲鈍。

     (4)辟:音p&igra一ve,偏,偏激,邪。

     (5)喭:音y&agra一ven,魯莽,粗魯,剛猛。

     【譯文】 高柴愚直,曾參遲鈍,颛孫師偏激,仲由魯莽。

     【評析】 孔子認為,他的這些學生各有所偏,不合中行,對他們的品質和德行必須加以糾正。

    這一段同樣表達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中庸是一種折衷調和思想,調和與折衷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狀态,這種狀态是相對的、暫時的。

    孔子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的這一狀态,并概括為“中庸”,這在中國古代認識史上是有貢獻的。

     【原文】 11·19子曰:“回也其庶(1)乎,屢空(2)。

    賜不受命,而貨殖(3)焉,億(4)則屢中。

    ” 【注釋】 (1)庶:庶幾,相近。

    這裡指顔淵的學問道德接近于完善。

     (2)空:貧困、匮乏。

     (3)貨殖:做買賣。

     (4)億:同“臆”,猜測,估計。

     【譯文】 孔子說:“顔回的學問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貧困。

    端本賜不聽命運的安排,去做買賣,猜測行情,往往猜中了。

    ” 【評析】 這一章,孔子對顔回學問道德接近于完善卻在生活上常常貧困深感遺憾。

    同時,他對子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