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第九

關燈
9·15子曰:“吾自衛反魯(1),然後樂正(2),雅頌(3)各得其所。

    ” 【注釋】 (1)自衛反魯: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冬,孔子從衛國返回魯國,結束了14年遊曆不定的生活。

     (2)樂正:調整樂曲的篇章。

     (3)雅頌:這是《詩經》中兩類不同的詩的名稱。

    也是指雅樂、頌樂等樂曲名稱。

     【譯文】 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到魯國以後,樂才得到整理,雅樂和頌樂各有适當的安排。

    ” 【原文】 9·16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 【譯文】 孔子說:“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喪事不敢不盡力去辦,不被酒所困,這些事對我來說有什麼困難呢?” 【評析】 “出則事公卿”,是為國盡忠;“入則事父兄”,是為長輩盡孝。

    忠與孝是孔子特别強調的兩個道德規範。

    它是對所有人的要求,而孔子本人就是這方面的身體力行者。

    在這裡,孔子說自己已經基本上做到了這幾點。

     【原文】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譯文】 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 【原文】 9·18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

    ” 【原文】 9·19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篑,進,吾往也。

     【注釋】 (1)篑:音ku&igra一ve,土筐。

     【譯文】 孔子說:“譬如用土堆山,隻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隻倒下一筐,這時繼續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 【評析】 孔子在這裡用堆土成山這一比喻,說明功虧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在學問和道德上,都應該是堅持不懈,自覺自願。

    這對于立志有所作為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塑造。

     【原文】 9·20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譯文】 孔子說:“聽我說話而能毫不懈怠的,隻有顔回一個人吧!” 【原文】 9·21子謂顔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 【譯文】 孔子對顔淵說:“可惜呀!我隻見他不斷前進,從來沒有看見他停止過。

    ” 【評析】 孔子的學生顔淵是一個十分勤奮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幾乎沒有什麼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學問和道德修養方面。

    但他卻不幸死了。

    對于他的死,孔子自然十分悲痛。

    他經常以顔淵為榜樣要求其他學生。

     【原文】 9·22子曰:“苗而不秀(1)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注釋】 (1)秀:稻、麥等莊稼吐穗揚花叫秀。

     【譯文】 孔子說:“莊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揚花的情況是有的;吐穗揚花而不結果實的情況也有。

    ” 【評析】 這是孔子以莊稼的生長、開花到結果來比喻一個人從求學到做官的過程。

    有的人很有前途,但不能堅持始終,最終達不到目的。

    在這裡,孔子還是希望他的學生既能勤奮學習,最終又能做官出仕。

     【原文】 9·23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什麼可以敬畏的了。

    ” 【評析】 這就是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長一江一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

    社會在發展,人類在前進,後代一定會超過前人,這種今勝于昔的觀念是正确的,說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頑固守舊的。

     【原文】 9·24子曰:“法語之言(1),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巽與之言(2),能無說(3)乎?繹(4)之為貴。

    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5)如之何也已矣。

    ” 【注釋】 (1)法語之言:法,指禮儀規則。

    這裡指以禮法規則正言規勸。

     (2)巽與之言:巽,恭順,謙遜。

    與,稱許,贊許。

    這裡指恭順贊許的話。

     (3)說:音yu&egra一ve,同“悅”。

     (4)繹:原義為“抽絲”,這裡指推究,追求,分析,鑒别。

     (5)末:沒有。

     【譯文】 孔子說:“符合禮法的正言規勸,誰能不聽從呢?但(隻有按它來)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