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第九

關燈
,一定要快步走過。

     【評析】 孔子對于周禮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麼人該行什麼禮,對于尊貴者、家有喪事者和盲者,都應禮貌待之。

    孔子之所以這樣做,也說明他極其尊崇“禮”,并盡量身體力行,以恢複禮治的理想社會。

     【原文】 9·11顔淵喟(1)然歎曰:“仰之彌(2)高,鑽(3)之彌堅,瞻(4)之在前,忽焉在後。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5),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6)。

    雖欲從之,末由(7)也已。

    ” 【注釋】 (1)喟:音ku&igra一ve,歎息的樣子。

     (2)彌:更加,越發。

     (3)鑽:鑽研。

     (4)瞻:音zhān,視、看。

     (5)循循然善誘人:循循然,有次序地。

    誘,勸導,引導。

     (6)卓爾:高大、超群的樣子。

     (7)末由:末,無、沒有。

    由,途徑,路徑。

    這裡是沒有辦法的意思。

     【譯文】 顔淵感歎地說:“(對于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擡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不可窮盡。

    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

    老師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

    好像有一個十分高大的東西立在我前面,雖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卻沒有前進的路徑了。

    ” 【評析】 顔淵在本章裡極力推崇自己的老師,把孔子的學問與道德說成是高不可攀。

    此外,他還談到孔子對學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誘”則成為日後為人師者所遵循的原則之一。

     【原文】 9·12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1)。

    病間(2),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

    無臣而為有臣。

    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甯(3)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4),予死于道路乎?” 【注釋】 (1)為臣:臣,指家臣,總管。

    孔子當時不是大夫,沒有家臣,但子路叫門人充當孔子的家臣,準備由此人負責總管安葬孔子之事。

     (2)病間:病情減輕。

     (3)無甯:甯可。

    “無”是發語詞,沒有意義。

     (4)大葬:指大夫的葬禮。

     【譯文】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門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負責料理後事,)後來,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說:“仲由很久以來就幹這種弄虛作假的事情。

    我明明沒有家臣,卻偏偏要裝作有家臣,我騙誰呢?我騙上天吧?與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甯可在你們這些學生的侍候下死去,這樣不是更好嗎?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禮來安葬,難道就會被丢在路邊沒人埋嗎?” 【評析】 儒家對于葬禮十分重視,尤其重視葬禮的等級規定。

    對于死去的人,要嚴格地按照周禮的有關規定加以埋葬。

    不同等級的人有不同的安葬儀式,違反了這種規定,就是大逆不道。

    孔子反對學生們按大夫之禮為他辦理喪事,是為了恪守周禮的規定。

     【原文】 9·13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韫匵(1)而藏諸?求善賈(2)而沽諸?”子曰:“沽(3)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 【注釋】 (1)韫匵:音y&ugra一vend&ugra一ve,收藏物件的櫃子。

     (2)善賈:識貨的商人。

     (3)沽:賣出去。

     【譯文】 子貢說:“這裡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櫃子裡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正在等着識貨的人呢。

    ” 【評析】 “待賈而沽”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孔子自稱是“待賈者”,他一方面四處遊說,以宣傳禮治天下為己任,期待着各國統治者能夠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時準備把自己推上治國之位,依靠政權的力量去推行禮。

    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原文】 9·14子欲居九夷(1)。

    或曰:“陋(2),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釋】 (1)九夷:中國古代對于東方少數民族的通稱。

     (2)陋:鄙野,文化閉塞,不開化。

     【譯文】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

    有人說:“那裡非常落後閉塞,不開化,怎麼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去位,就不閉塞落後了。

    ” 【評析】 中國古代,中原地區的人把居住在東面的人們稱為夷人,認為此地閉塞落後,當地人也愚昧不開化。

    孔子在回答某人的問題時說,隻要有君子去這些地方住,傳播文化知識,開化人們的愚蒙,那麼這些地方就不會閉塞落後了。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