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第九

關燈
子罕篇第九 【本篇引語】 本篇共包括31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對其師的議論;此外,還記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動。

     【原文】 9·1子罕(1)言利與(2)命與仁。

     【注釋】 (1)罕:稀少,很少。

     (2)與:贊同、肯定。

     【譯文】 孔子很少談到利益,卻贊成天命和仁德。

     【評析】 “子罕言利”,說明孔子對“利”的輕視。

    在《論語》書中,我們也多處見到他談“利”的問題,但基本上主張“先義後利”、“重義輕利”,可以說孔子很少談“利”。

    此外,本章說孔子贊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對此是十分重視的。

    孔子講“命”,常将“命”與“天”相連,即“天命”,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孔子還講“仁”,這裡其思想的核心。

    對此,我們在前面的章節中也已評論,請參閱。

     【原文】 9·2達巷一黨一人(1)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2)。

    ”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

    ” 【注釋】 (1)達巷一黨一人:古代五百家為一一黨一,達巷是一黨一名。

    這是說達巷一黨一這地方的人。

     (2)博學而無所成名:學問淵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來稱道他。

     【譯文】 達巷一黨一這個地方有人說:“孔子真偉大啊!他學問淵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專長來稱贊他。

    ”孔子聽說了,對他的學生說:“我要專長于哪個方面呢?駕車呢?還是射箭呢?我還是駕車吧。

    ” 【評析】 對于本章裡“博學而無所成名一句”的解釋還有一種,即“學問廣博,可惜沒有一藝之長以成名。

    ”持此說的人認為,孔子表面上偉大,但實際上算不上博學多識,他什麼都懂,什麼都不精。

    對此說,我們覺得似乎有些求全責備之嫌了。

     【原文】 9·3子曰:“麻冕(1),禮也;今也純(2),儉(3),吾從衆。

    拜下(4),禮也;今拜乎上,泰(5)也。

    雖違衆,吾從下。

    ” 【注釋】 (1)麻冕:麻布制成的禮帽。

     (2)純:絲綢,黑色的絲。

     (3)儉:儉省,麻冕費工,用絲則儉省。

     (4)拜下:大臣面見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5)泰:這裡指驕縱、傲慢。

     【譯文】 孔子說:“用麻布制成的禮帽,符合于禮的規定。

    現在大家都用黑一絲綢制作,這樣比過去節省了,我贊成大家的作法。

    (臣見國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這也是符合于禮的。

    現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這是驕縱的表現。

    雖然與大家的作法不一樣,我還是主張先在堂下拜。

    ” 【評析】 孔子贊同用比較儉省的黑綢帽代替用麻織的帽子這樣一種作法,但反對在面君時隻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頑固地堅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禮的規定,而是在他認為的原則問題上堅持己見,不願作出讓步,因跪拜問題涉及“君主之防”的大問題,與戴帽子有根本的區别。

     【原文】 9·4子絕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注釋】 (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必定。

     (3)固:固執己見。

     (4)我:這裡指自私之心。

     【譯文】 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評析】 “絕四”是孔子的一大特點,這涉及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

    人隻有首先做到這幾點才可以完善道德,修養高尚的人格。

     【原文】 9·5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沒,文不在茲(3)乎?天之将喪斯文也,後死者(4)不得與(5)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釋】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

    畏,受到威脅。

    公元前496年,孔子從衛國到陳國去經過匡地。

    匡人曾受到魯國陽虎的掠奪和殘殺。

    孔子的相貌與陽虎相像,匡人誤以孔子就是陽虎,所以将他圍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開國之君周武王的父親,是孔子認為的古代聖賢之一。

     (3)茲:這裡,指孔子自己。

     (4)後死者:孔子這裡指自己。

     (5)與:同“舉”,這裡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麼樣。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