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篇第八

關燈
泰伯篇第八 【本篇引語】 本篇共計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鳥之将死,其鳴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等。

    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學生對堯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評價;孔子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的進一步發揮;孔子道德思想的具體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幹問題上的見解。

     【原文】 8·1子曰:“泰伯(1),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三(2)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3)。

    ” 【注釋】 (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長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無得而稱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詞句來贊揚他。

     【譯文】 孔子說:“泰伯可以說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幾次把王位讓給季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詞句來稱贊他。

    ” 【評析】 傳說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曆的兒子姬昌有聖德,想傳位給季曆,泰伯知道後便與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吳。

    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來奔喪,後來又斷發文身,表示終身不返,把君位讓給了季曆,季曆傳給姬昌,即周文王。

    武王時,滅了殷商,統一了天下。

    這一曆史事件在孔子看來,是值得津津樂道的,三讓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

    隻有天下讓與賢者、聖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讓位者則顯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對他們是稱贊無比的。

     【原文】 8·2子曰:“恭而無禮則勞(1),慎而無禮則葸(2),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3)。

    君子笃(4)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5)不遺,則民不偷(6)。

    ” 【注釋】 (1)勞:辛勞,勞苦。

     (2)葸:音xǐ,拘謹,畏懼的樣子。

     (3)絞:說話尖刻,出口傷人。

     (4)笃:厚待、真誠。

     (5)故舊:故一交一,老朋友。

     (6)偷:淡薄。

     【譯文】 孔子說:“隻是恭敬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徒勞無功;隻是謹慎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畏縮拘謹;隻是勇猛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說話尖刻。

    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親屬,老百姓當中就會興起仁的風氣;君子如果不遺棄老朋友,老百姓就不會對人冷漠無情了。

    ” 【評析】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須以“禮”作指導,隻有在“禮”的指導下,這些德目的實施才能符合中庸的準則,否則就會出現“勞”、“葸”、“亂”、“絞”,就不可能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原文】 8·3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1)予足!啟予手!詩雲(2):‘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而今而後,吾知免(3)夫,小子(4)!” 【注釋】 (1)啟:開啟,曾子讓學生掀開被子看自己的手腳。

     (2)詩雲:以下三句引自《詩經?小雅?小旻》篇。

     (3)免:指身體免于損傷。

     (4)小子:對弟子的稱呼。

     【譯文】 曾子有病,把他的學生召集到身邊來,說道:“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沒有損傷)!《詩經》上說:‘小心謹慎呀,好像站在深淵旁邊,好像踩在薄冰上面。

    ’從今以後,我知道我的身體是不再會受到損傷了,弟子們!” 【評析】 曾子借用《詩經》裡的三句,來說明自己一生謹慎小心,避免損傷身體,能夠對父母盡孝。

    據《孝經》記載,孔子曾對曾參說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就是說,一個孝子,應當極其愛護父母給予自己的身體,包括頭發和皮膚都不能有所損傷,這就是孝的開始。

    曾子在臨死前要他的學生們看看自己的手腳,以表白自己的身體完整無損,是一生遵守孝道的。

    可見,孝在儒家的道德規範當中是多麼重要。

     【原文】 8·4曾子有疾,孟敬子(1)問(2)之。

    曾子言曰:“鳥之将死,其鳴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3),斯遠暴慢(4)矣;正顔色(5),斯近信矣;出辭氣(6),斯遠鄙倍(7)矣。

    笾豆之事(8),則有司(9)存。

    ” 【注釋】 (1)孟敬子:即魯國大夫孟孫捷。

     (2)問:探望、探視。

     (3)動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現于面容。

     (4)暴慢:粗暴、放肆。

     (5)正顔色:使自己的臉色莊重嚴肅。

     (6)出辭氣:出言,說話。

    指注意說話的言辭和口氣。

     (7)鄙倍:鄙,粗野。

    倍同背,背理。

     (8)笾豆之事:笾(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禮中的用具。

     (9)有司:指主管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