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篇第八

關燈
方面事務的官吏,這裡指主管祭祀、禮儀事務的官吏。

     【譯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

    曾子對他說:“鳥快死了,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說的話是善意的。

    君子所應當重視的道有三個方面:使自己的容貌莊重嚴肅,這樣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臉色一本正經,這樣就接近于誠信;使自己說話的言辭和語氣謹慎小心,這樣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

    至于祭祀和禮節儀式,自有主管這些事務的官吏來負責。

    ” 【評析】 曾子與孟敬子在政治立場上是對立的。

    曾子在臨死以前,他還在試圖改變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說:“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對孟敬子沒有惡意,同時也告訴孟敬子,作為君子應當重視的三個方面。

    這些道理現在看起來,還是很有意義的。

    對于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和諧的人際關系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原文】 8·5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為校(1)——昔者吾友(2)嘗從事于斯矣。

    ” 【注釋】 (1)校:音ji&agra一veo,同較,計較。

     (2)吾友:我的朋友。

    舊注上一般都認為這裡指顔淵。

     【譯文】 曾子說:“自己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自己知識多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像沒學問一樣;知識很充實卻好像很空虛;被人侵犯卻也不計較——從前我的朋友就這樣做過了。

    ” 【評析】 曾子在這裡所說的話,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學說。

    “問于不能”,“問于寡”等都表明在學習上的謙遜态度。

    沒有知識、沒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錢不值的,在他們身上總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

    所以,在學習上,即要向有知識、有才能的人學習,又要向少知識、少才能的人學習。

    其次,曾子還提出“有若無”、“實若虛”的說法,希望人們始終保持謙虛不自滿的态度。

    第三,曾子說“犯而不校”,表現出一種寬闊的胸懷和忍讓精神,這也是值得學習的。

     【原文】8?6曾子說:“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裡之命(2),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 【注釋】 (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親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歲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

    托孤,受君主臨終前的囑托輔佐幼君。

     (2)寄百裡之命:寄,寄托、委托。

    百裡之命,指掌握國家政權和命運。

     【譯文】 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托付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

    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啊!” 【評析】 孔子所培養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識、有才幹的人,他可以受命輔佐幼君,可以執掌國家政權,這樣的人在生死關頭決不動搖,決不屈服,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原文】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注釋】 (1)弘毅:弘,廣大。

    毅,強毅。

     【譯文】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

    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原文】 8·8子曰:“興(1)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 【注釋】 (1)興:開始。

     【譯文】 孔子說:“(人的修養)開始于學《詩》,自立于學禮,完成于學樂。

    ” 【評析】 本章裡孔子提出了他從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詩、禮、樂,而且指出了這三者的不同作用。

    它要求學生不僅要講個人的修養,而且要有全面、廣泛的知識和技能。

     【原文】 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譯文】 孔子說:“對于老百姓,隻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

    ” 【評析】 孔子思想上有“愛民”的内容,但這有前提。

    他愛的是“順民”,不是“亂民”。

    本章裡他提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觀點,就表明了他的“愚民”思想,當然,愚民與愛民并不是互相矛盾的。

    另有人認為,對此句應作如下解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即百姓認可,就讓他們照着去做;百姓不認可,就給他們說明道理。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這是孔子倡行樸素民一主政治的嘗試。

    但大多數學者認為這樣斷句,不符合古漢語的語法;這樣理解,拔高了孔子的思想水平,使古人現代化了,也與《論語》一書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不符。

     【原文】 8·10子曰:“好勇疾(1)貧,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