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篇第八

關燈


    人而不仁(2),疾之已甚(3),亂也。

    ” 【注釋】 (1)疾:恨、憎恨。

     (2)不仁:不符合仁德的人或事。

     (3)已甚:已,太。

    已甚,即太過份。

     【譯文】 孔子說:“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窮困,就會犯上作亂。

    對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厲害,也會出亂子。

    ” 【評析】 本章與上一章有關聯。

    在孔子看來,老百姓如果不甘心居于自己窮困的地位,他們就會起來造反,這就不利于社會的安定,而對于那些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厲害,也會惹出禍端。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培養人們的“仁德”。

     【原文】 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 【譯文】 孔子說:“(一個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如果驕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氣,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 【原文】 8·12子曰:“三年學,不至于谷(1),不易得也。

    ” 【注釋】 (1)谷:古代以谷作為官吏的俸祿,這裡用“谷”字代表做官。

    不至于谷,即做不了官。

     【譯文】 孔子說:“學了三年,還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 【評析】 孔子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治國安邦的人才,古時一般學習三年為一個階段,此後便可做官。

    對本章另有一種解釋,認為“學了三年還達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

    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閱讀本章。

     【原文】 8·13子曰:“笃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天下有道則見(1),無道則隐。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 【注釋】 (1)見:音xi&agra一ven,同現。

     【譯文】 孔子說:“堅定信念并努力學習,誓死守衛并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

    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

    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隐居不出。

    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 【評析】 這是孔子給弟子們傳授的為官之道。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隐”;“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這是孔子為官處世的一條重要原則。

    此外,他還提出應當把個人的貧賤榮辱與國家的興衰存亡聯系在一起,這才是為官的基點。

     【原文】 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考慮那職位上的事。

    ” 【評析】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謂的“名分”問題。

    不在其位而謀其政,則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認為是“違禮”之舉。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

    這在春秋末年為維護社會穩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亂”起到過重要作用,但對後世則有一定的不良影響,尤其對民衆不關心政治,安分守禮的心态起到誘導作用。

    應當說,這是消極的。

     【原文】 8·15子曰:“師摯之始(1),《關睢》之亂(2),洋洋乎盈耳哉!” 【注釋】 (1)師摯之始:師摯是魯國的太師。

    “始”是樂曲的開端,即序曲。

    古代奏樂,開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師演奏,師摯是太師,所以這裡說是“師摯之始”。

     (2)《關睢》之亂:“始”是樂曲的開端,“亂”是樂曲的終了。

    “亂”是合奏樂。

    此時奏《關睢》樂章,所以叫“《關睢》之亂”。

     【譯文】 孔子說:“從太師摯演奏的序曲開始,到最後演奏《關睢》的結尾,豐富而優美的音樂在我耳邊回蕩。

    ” 【原文】 8·16子曰:“狂(1)而不直,侗(2)而不願(3),悾悾(4)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 【注釋】 (1)狂:急躁、急進。

     (2)侗:音tóng,幼稚無知。

     (3)願:謹慎、小心、樸實。

     (4)悾悾:音kōng,同空,誠懇的樣子。

     【譯文】 孔子說:“狂妄而不正直,無知而不謹慎,表面上誠懇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

    ” 【評析】 “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都不是好的道德品質,孔子對此十分反感。

    這是因為,這幾種品質不符合中庸的基本原則,也不符合儒家一貫倡導的“一溫一、良、恭、儉、讓”和“仁、義、禮、智、信”的要求。

    所以孔子說:我真不知道有人會這樣。

     【原文】 8·17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 【譯文】 孔子說:“學習知識就像追趕不上那樣,又會擔心丢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