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篇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
【評析】
本章是講學習态度的問題。
孔子自己對學習知識的要求十分強烈,他也同時這樣要求他的學生。
這“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其實就是“學而不厭”一句最好的注腳。
【原文】 8·18子曰:“巍巍(1)乎,舜禹(2)之有天下也而不與(3)焉!” 【注釋】 (1)巍巍:崇高、高大的樣子。
(2)舜禹:舜是傳說中的聖君明主。
禹是夏朝的第一個國君。
傳說古時代,堯禅位給舜,舜後來又禅位給禹。
(3)與:參與、相關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多麼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奪過來的。
” 【評析】 這裡孔子所講的話,應該有所指。
當時社會混亂,政局動蕩,弑君、纂位者屢見不鮮。
孔子贊頌傳說時代的“舜、禹”,表明對古時禅讓制的認同,他借稱頌舜禹,抨擊現實中的這些問題。
【原文】 8·19子曰:“大哉堯(1)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2)之。
蕩蕩(3)乎,民無能名(4)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5)乎其有文章!” 【注釋】 (1)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聖君。
(2)則:效法、為準。
(3)蕩蕩:廣大的樣子。
(4)名:形容、稱說、稱贊。
(5)煥:光輝。
【譯文】孔子說:“真偉大啊!堯這樣的君主。
多麼崇高啊!隻有天最高大,隻有堯才能效法天的高大。
(他的恩德)多麼廣大啊,百姓們真不知道該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對它的稱贊。
他的功績多麼崇高,他制定的禮儀制度多麼光輝啊!” 【評析】 堯是中國傳說時代的聖君。
孔子在這裡用極美好的語言稱贊堯,尤其對他的禮儀制度愈加贊美,表達了他對古代先王的崇敬心情。
【原文】 8·20舜有臣五人(1)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2)。
”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3),于斯(4)為盛,有婦人焉(5),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6),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 【注釋】 (1)舜有臣五人:傳說是禹、稷、契、臯陶、伯益等人。
契:音xi&egra一ve;陶:音yáo。
(2)亂臣:據《說文》:“亂,治也。
”此處所說的“亂臣”,應為“治國之臣”。
(3)唐虞之際:傳說堯在位的時代叫唐,舜在位的時代叫虞。
(4)斯:指周武王時期。
(5)有婦人焉:指武王的亂臣十人中有武王之妻邑姜。
(6)三分天下有其二:《逸周書?程典篇》說:“文王令九州之侯,奉勤于商”。
相傳當時分九州,文王得六州,是三分之二。
【譯文】 舜有五位賢臣,就能治理好天下。
周武王也說過:“我有十個幫助我治理國家的臣子。
”孔子說:“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嗎?唐堯和虞舜之間及周武王這個時期,人才是最盛了。
但十個大臣當中有一個是婦女,實際上隻有九個人而已。
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說是最高的了。
” 【評析】 這段當中,孔子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治理天下,必須有人才,而人才是十分難得的。
有了人才,國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天下就可以太平。
當然,這并不就證明孔子的“英雄史觀”,因為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傑出人物的确發揮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這與人民群衆的作用,都應該是不可忽視的。
【原文】 8·21子曰:“禹,吾無間(1)然矣。
菲(2)飲食而緻(3)孝乎鬼神,惡衣服而緻美乎黻冕(4);卑(5)宮室而盡力乎溝洫(6)。
禹,吾無間然矣。
” 【注釋】 (1)間:空隙的意思。
此處用作動詞。
(2)菲:菲薄,不豐厚。
(3)緻:緻力、努力。
(4)黻冕:音fǔmiǎn,祭祀時穿的禮服叫黻;祭祀時戴的帽子叫冕。
(5)卑:低矮。
(6)溝洫:洫,音x&ugra一ve,溝渠。
【譯文】 孔子說:“對于禹,我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飲食很簡單而盡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時穿的衣服很簡樸,而祭祀時盡量穿得華美,他自己住的宮室很低矮,而緻力于修治水利事宜。
對于禹,我确實沒有什麼挑剔的了。
” 【評析】 以上這幾章,孔子對于堯、舜、禹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在他們的時代,一切都很完善,為君者生活簡樸,孝敬鬼神,是執政者的榜樣,而當今不少人拼命追逐權力、地位和财富,而把人民的生活和國家的富強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以古喻今,孔子是在向統治者提出警告。
孔子自己對學習知識的要求十分強烈,他也同時這樣要求他的學生。
這“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其實就是“學而不厭”一句最好的注腳。
【原文】 8·18子曰:“巍巍(1)乎,舜禹(2)之有天下也而不與(3)焉!” 【注釋】 (1)巍巍:崇高、高大的樣子。
(2)舜禹:舜是傳說中的聖君明主。
禹是夏朝的第一個國君。
傳說古時代,堯禅位給舜,舜後來又禅位給禹。
(3)與:參與、相關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多麼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奪過來的。
” 【評析】 這裡孔子所講的話,應該有所指。
當時社會混亂,政局動蕩,弑君、纂位者屢見不鮮。
孔子贊頌傳說時代的“舜、禹”,表明對古時禅讓制的認同,他借稱頌舜禹,抨擊現實中的這些問題。
【原文】 8·19子曰:“大哉堯(1)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2)之。
蕩蕩(3)乎,民無能名(4)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5)乎其有文章!” 【注釋】 (1)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聖君。
(2)則:效法、為準。
(3)蕩蕩:廣大的樣子。
(4)名:形容、稱說、稱贊。
(5)煥:光輝。
【譯文】孔子說:“真偉大啊!堯這樣的君主。
多麼崇高啊!隻有天最高大,隻有堯才能效法天的高大。
(他的恩德)多麼廣大啊,百姓們真不知道該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對它的稱贊。
他的功績多麼崇高,他制定的禮儀制度多麼光輝啊!” 【評析】 堯是中國傳說時代的聖君。
孔子在這裡用極美好的語言稱贊堯,尤其對他的禮儀制度愈加贊美,表達了他對古代先王的崇敬心情。
【原文】 8·20舜有臣五人(1)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2)。
”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3),于斯(4)為盛,有婦人焉(5),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6),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 【注釋】 (1)舜有臣五人:傳說是禹、稷、契、臯陶、伯益等人。
契:音xi&egra一ve;陶:音yáo。
(2)亂臣:據《說文》:“亂,治也。
”此處所說的“亂臣”,應為“治國之臣”。
(3)唐虞之際:傳說堯在位的時代叫唐,舜在位的時代叫虞。
(4)斯:指周武王時期。
(5)有婦人焉:指武王的亂臣十人中有武王之妻邑姜。
(6)三分天下有其二:《逸周書?程典篇》說:“文王令九州之侯,奉勤于商”。
相傳當時分九州,文王得六州,是三分之二。
【譯文】 舜有五位賢臣,就能治理好天下。
周武王也說過:“我有十個幫助我治理國家的臣子。
”孔子說:“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嗎?唐堯和虞舜之間及周武王這個時期,人才是最盛了。
但十個大臣當中有一個是婦女,實際上隻有九個人而已。
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說是最高的了。
” 【評析】 這段當中,孔子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治理天下,必須有人才,而人才是十分難得的。
有了人才,國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天下就可以太平。
當然,這并不就證明孔子的“英雄史觀”,因為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傑出人物的确發揮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這與人民群衆的作用,都應該是不可忽視的。
【原文】 8·21子曰:“禹,吾無間(1)然矣。
菲(2)飲食而緻(3)孝乎鬼神,惡衣服而緻美乎黻冕(4);卑(5)宮室而盡力乎溝洫(6)。
禹,吾無間然矣。
” 【注釋】 (1)間:空隙的意思。
此處用作動詞。
(2)菲:菲薄,不豐厚。
(3)緻:緻力、努力。
(4)黻冕:音fǔmiǎn,祭祀時穿的禮服叫黻;祭祀時戴的帽子叫冕。
(5)卑:低矮。
(6)溝洫:洫,音x&ugra一ve,溝渠。
【譯文】 孔子說:“對于禹,我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飲食很簡單而盡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時穿的衣服很簡樸,而祭祀時盡量穿得華美,他自己住的宮室很低矮,而緻力于修治水利事宜。
對于禹,我确實沒有什麼挑剔的了。
” 【評析】 以上這幾章,孔子對于堯、舜、禹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在他們的時代,一切都很完善,為君者生活簡樸,孝敬鬼神,是執政者的榜樣,而當今不少人拼命追逐權力、地位和财富,而把人民的生活和國家的富強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以古喻今,孔子是在向統治者提出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