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七

關燈
)行:指德行,也指社會實踐方面的内容。

     (3)忠: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實之謂信。

    誠實的意思。

     【譯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内容教授學生。

     【評析】 本章主要講孔子教學的内容。

    當然,這僅是他教學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

    孔子注重曆代古籍、文獻資料的學習,但僅有書本知識還不夠,還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所以,從《論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經常帶領他的學生周遊列國,一方面向各國統治者進行遊說,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和才幹。

    但書本知識和實踐活動仍不夠,還要養成忠、信的德行,即對待别人的忠心和與人一交一際的信實。

    概括起來講,就是書本知識,社會實踐和道德修養三個方面。

     【原文】 7·26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1)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2)者,斯可矣。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3)而為泰(4),難乎有恒矣。

    ” 【注釋】 (1)斯:就。

     (2)恒:指恒心。

     (3)約:窮困。

     (4)泰:這裡是奢侈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聖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這就可以了。

    ”孔子又說:“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這也就可以了。

    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是難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 【評析】 對于春秋末期社會“禮崩樂壞”的狀況,孔子似乎感到一種絕望,因為他認為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難以找到他觀念中的“聖人”、“善人”,而那些“虛而為盈,約而為泰”的人卻比比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滿意足了。

     【原文】 7·27子釣而不綱(1),弋(2)不射宿(3)。

     【注釋】 (1)綱:大繩。

    這裡作動詞用。

    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繩,在大繩上系許多魚鈎來釣魚,叫綱。

     (2)弋:音y&igra一ve,用帶繩子的箭來射鳥。

     (3)宿:指歸巢歇宿的鳥兒。

     【譯文】 孔子隻用(有一個魚鈎)的釣竿釣魚,而不用(有許多魚鈎的)大繩釣魚。

    隻射飛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

     【評析】 其實,隻用有一個魚鈎的釣竿釣魚和用網捕魚,和隻用箭射飛行中的鳥與射巢中之鳥從實質上并無區别。

    孔子的這種做法,隻不過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罷了。

     【原文】 7·28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 【譯文】 孔子說:“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裡憑空創造,我卻沒有這樣做過。

    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後記在心裡,這是次一等的智慧。

    ” 【評析】 本章裡,孔子提出對自己所不知的東西,應該多聞、多見,努力學習,反對那種本來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裡憑空創造的做法。

    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同時也要求他的學生這樣去做。

     【原文】 7·29互鄉(1)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

    子曰:“與(2)其進(3)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4)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5)也。

    ” 【注釋】 (1)互鄉:地名,具體所在已無可考。

     (2)與:贊許。

     (3)進、退:一說進步、退步;一說進見請教,退出以後的作為。

     (4)潔己:潔身自好,努力修養,成為有德之人。

     (5)不保其往:保,一說擔保,一說保守。

    往,一說過去,一說将來。

     【譯文】 (孔子認為)很難與互鄉那個地方的人談話,但互鄉的一個童子卻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生們都感到迷惑不解。

    孔子說:“我是肯定他的進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

    何必做得太過分呢?人家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我們肯定他改正錯誤,不要死抓住他的過去不放。

    ” 【評析】 孔子時常向各地的人們宣傳他的思想主張。

    但在互鄉這個地方,就有些行不通了。

    所以他說:“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這從一個側面體現出孔子“誨人不倦”的态度,而且他認為不應死抓着過去的錯誤不放。

     【原文】 7·30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譯文】 孔子說:“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隻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

    ” 【評析】 從本章孔子的言論來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

    ”這種認識的基礎,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覺,要經過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達到仁。

    這裡,孔子強調了人進行道德修養的主觀能動性,有其重要意義。

     【原文】 7·31陳司敗(1)問:“昭公(2)知禮乎?“孔子曰:“知禮。

    ”孔子退,揖(3)巫馬期(4)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一黨一(5),君子亦一黨一乎?君取(6)于吳,為同姓(7),謂之吳孟子(8)。

    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 【注釋】 (1)陳司敗:陳國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詳,也有人說是齊國大夫,姓陳名司敗。

     (2)昭公:魯國的君主,名惆,音chóu,公元前541 ̄前510年在位。

    “昭”是谥号。

     (3)揖:做揖,行拱手禮。

     (4)巫馬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30歲。

     (5)一黨一:偏袒、包庇的意思。

     (6)取:同娶。

     (7)為同姓:魯國和吳國的國君同姓姬。

    周禮規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違禮的行為。

     (8)吳孟子:魯昭公夫人。

    春秋時代,國君夫人的稱号,一般是她出生的國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