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
” 【注釋】 (1)飯疏食,飯,這裡是“吃”的意思,作動詞。
疏食即粗糧。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曲肱,即彎着胳膊。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
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 【評析】 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
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雲一般。
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原文】 7·17子曰:“加(1)我數年,五十以學易(2),可以無大過矣。
” 【注釋】 (1)加:這裡通“假”字,給予的意思。
(2)易:指《周易》,古代占蔔用的一部書。
【譯文】 孔子說:“再給我幾年時間,到五十歲學習《易》,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 【評析】 孔子自己說,“五十而知天命”,可見他把學《易》和“知天命”聯系在一起。
他主張認真研究《易》,是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
《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讀《易》,韋編三絕”。
他非常喜歡讀《周易》,曾把穿竹簡的皮條翻斷了很多次。
這表明孔子活到老、學到老的刻苦鑽研精神,值得後人學習。
【原文】 7·18子所雅言(1),《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注釋】 (1)雅言: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陝西地區,以陝西語音為标準音的周王朝的官話,在當時被稱作“雅言”。
孔子平時談話時用魯國的方言,但在誦讀《詩》、《書》和贊禮時,則以當時陝西語音為準。
【譯文】 孔子有時講雅言,讀《詩》、念《書》、贊禮時,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7·19葉公(1)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2)。
” 【注釋】 (1)葉公:葉,音sh&egra一ve。
葉公姓沈名諸梁,楚國的大夫,封地在葉城(今河南葉縣南),所以叫葉公。
(2)雲爾:雲,代詞,如此的意思。
爾同耳,而已,罷了。
【譯文】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 【評析】 這一章裡孔子自述其心态,“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連自己老了都覺察不出來。
孔子從讀書學習和各種活動中體味到無窮樂趣,是典型的現實主義和樂觀主義者,他不為身旁的小事而煩惱,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原文】 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譯文】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 【評析】 在孔子的觀念當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卻否認自己是生而知之者。
他之所以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在于他愛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獻圖書,而且勤奮刻苦,思維敏捷。
這是他總結自己學習與修養的主要特點。
他這麼說,是為了鼓勵他的學生發憤努力,成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原文】 7·21子不語怪、力、亂、神。
【譯文】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評析】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禮治”等道德觀念,從《論語》書中,很少見到孔子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如他“敬鬼神而遠之”等。
但也不是絕對的。
他偶爾談及這些問題時,都是有條件的,有特定環境的。
【原文】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譯文】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
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 【評析】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贊賞。
他虛心向别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這段話,對于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原文】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注釋】 (1)桓魋:魋,音tuí,任宋國主管軍事行政的官——司馬,是宋桓公的後代。
【譯文】 孔子說:“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麼樣?” 【評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從衛國去陳國時經過宋國。
桓魋聽說以後,帶兵要去害孔子。
當時孔子正與弟子們在大樹下演一習一周禮的儀式,桓魋砍倒大樹,而且要殺孔子,孔子連忙在學生保護下,離開了宋國,在逃跑途中,他說了這句話。
他認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賦予了他,所以桓魋對他是無可奈何的。
【原文】 7·24子曰:“二三子(1)以我為隐乎?吾無隐乎爾。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 【注釋】 (1)二三子:這裡指孔子的學生們。
【譯文】 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麼隐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隐瞞的。
我沒有什麼事不是和你們一起幹的。
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 【原文】 7·25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釋】 (1)文:文獻、古籍等。
(2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
” 【注釋】 (1)飯疏食,飯,這裡是“吃”的意思,作動詞。
疏食即粗糧。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曲肱,即彎着胳膊。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
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 【評析】 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
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雲一般。
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原文】 7·17子曰:“加(1)我數年,五十以學易(2),可以無大過矣。
” 【注釋】 (1)加:這裡通“假”字,給予的意思。
(2)易:指《周易》,古代占蔔用的一部書。
【譯文】 孔子說:“再給我幾年時間,到五十歲學習《易》,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 【評析】 孔子自己說,“五十而知天命”,可見他把學《易》和“知天命”聯系在一起。
他主張認真研究《易》,是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
《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讀《易》,韋編三絕”。
他非常喜歡讀《周易》,曾把穿竹簡的皮條翻斷了很多次。
這表明孔子活到老、學到老的刻苦鑽研精神,值得後人學習。
【原文】 7·18子所雅言(1),《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注釋】 (1)雅言: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陝西地區,以陝西語音為标準音的周王朝的官話,在當時被稱作“雅言”。
孔子平時談話時用魯國的方言,但在誦讀《詩》、《書》和贊禮時,則以當時陝西語音為準。
【譯文】 孔子有時講雅言,讀《詩》、念《書》、贊禮時,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7·19葉公(1)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2)。
” 【注釋】 (1)葉公:葉,音sh&egra一ve。
葉公姓沈名諸梁,楚國的大夫,封地在葉城(今河南葉縣南),所以叫葉公。
(2)雲爾:雲,代詞,如此的意思。
爾同耳,而已,罷了。
【譯文】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 【評析】 這一章裡孔子自述其心态,“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連自己老了都覺察不出來。
孔子從讀書學習和各種活動中體味到無窮樂趣,是典型的現實主義和樂觀主義者,他不為身旁的小事而煩惱,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原文】 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譯文】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 【評析】 在孔子的觀念當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卻否認自己是生而知之者。
他之所以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在于他愛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獻圖書,而且勤奮刻苦,思維敏捷。
這是他總結自己學習與修養的主要特點。
他這麼說,是為了鼓勵他的學生發憤努力,成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原文】 7·21子不語怪、力、亂、神。
【譯文】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評析】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禮治”等道德觀念,從《論語》書中,很少見到孔子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如他“敬鬼神而遠之”等。
但也不是絕對的。
他偶爾談及這些問題時,都是有條件的,有特定環境的。
【原文】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譯文】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
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 【評析】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贊賞。
他虛心向别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這段話,對于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原文】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注釋】 (1)桓魋:魋,音tuí,任宋國主管軍事行政的官——司馬,是宋桓公的後代。
【譯文】 孔子說:“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麼樣?” 【評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從衛國去陳國時經過宋國。
桓魋聽說以後,帶兵要去害孔子。
當時孔子正與弟子們在大樹下演一習一周禮的儀式,桓魋砍倒大樹,而且要殺孔子,孔子連忙在學生保護下,離開了宋國,在逃跑途中,他說了這句話。
他認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賦予了他,所以桓魋對他是無可奈何的。
【原文】 7·24子曰:“二三子(1)以我為隐乎?吾無隐乎爾。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 【注釋】 (1)二三子:這裡指孔子的學生們。
【譯文】 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麼隐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隐瞞的。
我沒有什麼事不是和你們一起幹的。
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 【原文】 7·25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釋】 (1)文:文獻、古籍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