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6·26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1)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2)也,不可陷(3)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 【注釋】 (1)仁:這裡指有仁德的人。
(2)逝:往。
這裡指到井邊去看并設法救之。
(3)陷:陷入。
【譯文】 宰我問道:“對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訴他井裡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會跟着下去嗎?”孔子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迷惑。
” 【評析】 宰我所問的這個問題的确是比較尖銳的。
“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對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麼令人信服。
他認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隻要到井邊尋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
這就為君子不誠心救人找到這樣一個借口。
這恐怕與他一貫倡導的“見義不為非君子”的觀點是截然相反的了。
【原文】 6·27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1)之以禮,亦可以弗畔(2)矣夫(3)。
” 【注釋】 (1)約:一種釋為約束;一種釋為簡要。
(2)畔:同“叛”。
(3)矣夫:語氣詞,表示較強烈的感歎。
【譯文】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 【評析】 本章清楚地說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他當然不主張離經叛道,那麼怎麼做呢?他認為應當廣泛學習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禮”來約束自己。
說到底,他是要培養懂得“禮”的君子。
【原文】 6·28子見南子(1),子路不說(2)。
夫子矢(3)之曰:“予所否(4)者,無厭之!天厭之!” 【注釋】 (1)南子:衛國靈公的夫人,當時實際上左右着衛國政權,有淫亂的行為。
(2)說:音yu&egra一ve,同“悅”。
(3)矢:同“誓”,此處講發誓。
(4)否:不對,不是,指做了不正當的事。
【譯文】 孔子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
孔子發誓說:“如果我做什麼不正當的事,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 【評析】 本章對孔子去見南子做什麼,沒有講明。
據後代儒家講,孔子見南子是“欲行霸道”。
所以,孔子在這裡發誓賭咒,說如果做了什麼不正當的事的話,就讓上天去譴責他。
此外,孔子在這裡又提到了“天”這個概念,恐怕不能簡單地說,孔子的觀念上還有宗教意識,這隻是他為了說服子路而發的誓。
【原文】 6·29子曰:“中庸(1)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 【注釋】 (1)中庸:中,謂之無過無不及。
庸,平常。
【譯文】 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吧!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為時很久了。
” 【評析】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為一種道德觀念,這是孔子和儒家尤為提倡的。
《論語》中提及“中庸”一詞,僅此一條。
中庸屬于道德行為的評價問題,也是一種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中庸又被理解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對立雙方的任何一方,使雙方保持均衡狀态。
中庸又稱為“中行”,中行是說,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于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互相牽制,互相補充。
中庸是一種折衷調和的思想。
調和與均衡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狀态,這種狀态是相對的、暫時的。
孔子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的這一狀态,并概括為“中庸”,這在古代認識史上是有貢獻的。
但在任何情況下都講中庸,講調和,就否定了對立面的鬥争與轉化,這是應當明确指出的。
【原文】 6·30子貢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濟衆(2),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聖乎!堯舜(3)其猶病諸(4)。
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6),可謂仁之方也已。
” 【注釋】 (1)施:舊讀sh&igra一ve,動詞。
(2)衆:指衆人。
(3)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兩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樣。
儒家認為是“聖人”。
(4)病諸:病,擔憂。
諸,“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發語詞。
(6)能近取譬:能夠就自身打比方。
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譯文】 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衆,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 【評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
“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在後面的章節裡,孔子還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這些都說明了孔子關于“仁”的基本主張。
對此,我們到後面還會提到。
總之,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基本倫理準則,在今天同樣具有重要價值。
” 【注釋】 (1)仁:這裡指有仁德的人。
(2)逝:往。
這裡指到井邊去看并設法救之。
(3)陷:陷入。
【譯文】 宰我問道:“對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訴他井裡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會跟着下去嗎?”孔子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迷惑。
” 【評析】 宰我所問的這個問題的确是比較尖銳的。
“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對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麼令人信服。
他認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隻要到井邊尋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
這就為君子不誠心救人找到這樣一個借口。
這恐怕與他一貫倡導的“見義不為非君子”的觀點是截然相反的了。
【原文】 6·27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1)之以禮,亦可以弗畔(2)矣夫(3)。
” 【注釋】 (1)約:一種釋為約束;一種釋為簡要。
(2)畔:同“叛”。
(3)矣夫:語氣詞,表示較強烈的感歎。
【譯文】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 【評析】 本章清楚地說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他當然不主張離經叛道,那麼怎麼做呢?他認為應當廣泛學習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禮”來約束自己。
說到底,他是要培養懂得“禮”的君子。
【原文】 6·28子見南子(1),子路不說(2)。
夫子矢(3)之曰:“予所否(4)者,無厭之!天厭之!” 【注釋】 (1)南子:衛國靈公的夫人,當時實際上左右着衛國政權,有淫亂的行為。
(2)說:音yu&egra一ve,同“悅”。
(3)矢:同“誓”,此處講發誓。
(4)否:不對,不是,指做了不正當的事。
【譯文】 孔子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
孔子發誓說:“如果我做什麼不正當的事,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 【評析】 本章對孔子去見南子做什麼,沒有講明。
據後代儒家講,孔子見南子是“欲行霸道”。
所以,孔子在這裡發誓賭咒,說如果做了什麼不正當的事的話,就讓上天去譴責他。
此外,孔子在這裡又提到了“天”這個概念,恐怕不能簡單地說,孔子的觀念上還有宗教意識,這隻是他為了說服子路而發的誓。
【原文】 6·29子曰:“中庸(1)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 【注釋】 (1)中庸:中,謂之無過無不及。
庸,平常。
【譯文】 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吧!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為時很久了。
” 【評析】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為一種道德觀念,這是孔子和儒家尤為提倡的。
《論語》中提及“中庸”一詞,僅此一條。
中庸屬于道德行為的評價問題,也是一種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中庸又被理解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對立雙方的任何一方,使雙方保持均衡狀态。
中庸又稱為“中行”,中行是說,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于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互相牽制,互相補充。
中庸是一種折衷調和的思想。
調和與均衡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狀态,這種狀态是相對的、暫時的。
孔子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的這一狀态,并概括為“中庸”,這在古代認識史上是有貢獻的。
但在任何情況下都講中庸,講調和,就否定了對立面的鬥争與轉化,這是應當明确指出的。
【原文】 6·30子貢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濟衆(2),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聖乎!堯舜(3)其猶病諸(4)。
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6),可謂仁之方也已。
” 【注釋】 (1)施:舊讀sh&igra一ve,動詞。
(2)衆:指衆人。
(3)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兩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樣。
儒家認為是“聖人”。
(4)病諸:病,擔憂。
諸,“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發語詞。
(6)能近取譬:能夠就自身打比方。
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譯文】 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衆,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 【評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
“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在後面的章節裡,孔子還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這些都說明了孔子關于“仁”的基本主張。
對此,我們到後面還會提到。
總之,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基本倫理準則,在今天同樣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