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孔子說:“質樸多于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質樸,就流于虛僞、浮誇。
隻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 【評析】 這段話言簡意赅,确切地說明了文與質的正确關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質思想。
文與質是對立的統一,互相依存,不可分離。
質樸與文采是同樣重要的。
孔子的文質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實踐,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極大地影響了們的思想和行為,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原文】 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1)之生也幸而免。
” 【注釋】 (1)罔:誣罔不直的人。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隻他僥幸地避免了災禍。
” 【評析】 “直”,是儒家的道德規範。
直即直心腸,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虛僞、奸詐是對立的。
直人沒有那麼多壞心眼。
直,符合仁的品德。
與此相對,在社會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們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這隻是他們僥幸地避免了災禍,并不說明他們的不正直有什麼值得效法的。
【原文】 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譯文】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 【評析】 孔子在這裡沒有具體指懂得什麼,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
有句話說: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 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 【譯文】 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 【評析】 孔子向來認為,人的智力從出生就有聰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與中人。
既然人有這麼多的差距,那麼,孔子在教學過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則,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内容,即根據學生智力水平的高低來決定教學内容和教學方式,這對我國教育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原文】 6·22樊遲問知(1),子曰:“務(2)民之義(3),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 【注釋】 (1)知:音zh&igra一ve,同“智”。
(2)務:從事、緻力于。
(3)義: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譯文】 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專心緻力于(提倡)老百姓應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
”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獲的結果,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
” 【評析】 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問題。
面對現實,以回答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為中心,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
他還提出了“敬鬼神而遠之”的主張,否定了宗法傳統的神權觀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張以蔔筮向鬼神問吉兇。
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實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原文】 6·2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1);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 【注釋】 (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音zh&igra一ve,同“智”;樂,古音y&agra一veo,喜愛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
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 【評析】 孔子這裡所說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養的“君子”。
他希望人們都能做到“智”和“仁”,隻要具備了這些品德,就能适應當時社會的要求。
【原文】 6·24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
” 【譯文】 孔子說:“齊國一改變,可以達到魯國這個樣子,魯國一改變,就可以達到先王之道了。
” 【評析】 本章裡,孔子提出了“道”的範疇。
此處所講的“道”是治國安邦的最高原則。
在春秋時期,齊國的封建經濟發展較早,而且實行了一些改革,成為當時最富強的諸侯國家。
與齊國相比,魯國封建經濟的發展比較緩慢,但意識形态和上層建築保存得比較完備,所以孔子說,齊國改變就達到了魯國的樣子,而魯國再一改變,就達到了先王之道。
這反映了孔子對周禮的無限眷戀之情。
【原文】 6·25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 【注釋】 (1)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圓下方,有棱,容量約有二升。
後來觚被改變了,所以孔子認為觚不像觚。
【譯文】 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了,這也算是觚嗎?這也算是觚嗎?” 【評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禮是根本不可更動的,從井田到刑罰;從音樂到酒具,周禮規定的一切都是盡善盡美的,甚至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在這裡,孔子概歎當今事物名不符實,主張“正名”。
尤其是孔子所講,現今社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這種狀況,是不能讓人容忍的。
【
隻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 【評析】 這段話言簡意赅,确切地說明了文與質的正确關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質思想。
文與質是對立的統一,互相依存,不可分離。
質樸與文采是同樣重要的。
孔子的文質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實踐,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極大地影響了們的思想和行為,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原文】 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1)之生也幸而免。
” 【注釋】 (1)罔:誣罔不直的人。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隻他僥幸地避免了災禍。
” 【評析】 “直”,是儒家的道德規範。
直即直心腸,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虛僞、奸詐是對立的。
直人沒有那麼多壞心眼。
直,符合仁的品德。
與此相對,在社會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們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這隻是他們僥幸地避免了災禍,并不說明他們的不正直有什麼值得效法的。
【原文】 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譯文】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 【評析】 孔子在這裡沒有具體指懂得什麼,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
有句話說: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 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 【譯文】 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 【評析】 孔子向來認為,人的智力從出生就有聰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與中人。
既然人有這麼多的差距,那麼,孔子在教學過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則,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内容,即根據學生智力水平的高低來決定教學内容和教學方式,這對我國教育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原文】 6·22樊遲問知(1),子曰:“務(2)民之義(3),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 【注釋】 (1)知:音zh&igra一ve,同“智”。
(2)務:從事、緻力于。
(3)義: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譯文】 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專心緻力于(提倡)老百姓應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
”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獲的結果,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
” 【評析】 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問題。
面對現實,以回答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為中心,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
他還提出了“敬鬼神而遠之”的主張,否定了宗法傳統的神權觀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張以蔔筮向鬼神問吉兇。
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實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原文】 6·2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1);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 【注釋】 (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音zh&igra一ve,同“智”;樂,古音y&agra一veo,喜愛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
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 【評析】 孔子這裡所說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養的“君子”。
他希望人們都能做到“智”和“仁”,隻要具備了這些品德,就能适應當時社會的要求。
【原文】 6·24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
” 【譯文】 孔子說:“齊國一改變,可以達到魯國這個樣子,魯國一改變,就可以達到先王之道了。
” 【評析】 本章裡,孔子提出了“道”的範疇。
此處所講的“道”是治國安邦的最高原則。
在春秋時期,齊國的封建經濟發展較早,而且實行了一些改革,成為當時最富強的諸侯國家。
與齊國相比,魯國封建經濟的發展比較緩慢,但意識形态和上層建築保存得比較完備,所以孔子說,齊國改變就達到了魯國的樣子,而魯國再一改變,就達到了先王之道。
這反映了孔子對周禮的無限眷戀之情。
【原文】 6·25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 【注釋】 (1)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圓下方,有棱,容量約有二升。
後來觚被改變了,所以孔子認為觚不像觚。
【譯文】 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了,這也算是觚嗎?這也算是觚嗎?” 【評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禮是根本不可更動的,從井田到刑罰;從音樂到酒具,周禮規定的一切都是盡善盡美的,甚至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在這裡,孔子概歎當今事物名不符實,主張“正名”。
尤其是孔子所講,現今社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這種狀況,是不能讓人容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