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仁篇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就可以知道他沒有仁德了。
” 【評析】 孔子認為,人之所以犯錯誤,從根本上講是他沒有仁德。
有仁德的人往往會避免錯誤,沒有仁德的人就無法避免錯誤,所以從這一點上,沒有仁德的人所犯錯誤的性質是相似的。
這從另一角度講了加強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原文】 4·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 【評析】 這一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
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麼,這在學術界是有争論的。
我們的認識是,孔子這裡所講的“道”,系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準則,這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說的。
【原文】 4·9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譯文】 孔子說:“士有志于(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 【評析】 本章和前一章讨論的都是道的問題。
本章所講“道”的含義與前章大緻相同。
這裡,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讨論什麼道的問題。
【原文】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适(1)也,無莫(2)也,義(3)之與比(4)。
” 【注釋】 (1)适:音dí,意為親近、厚待。
(2)莫:疏遠、冷淡。
(3)義:适宜、妥當。
(4)比:親近、相近、靠近。
【譯文】 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隻是按照義去做。
” 【評析】 這一章裡孔子提出對君子要求的基本點之一:“義之與比。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為人公正、友善,處世嚴肅靈活,不會厚此薄彼。
本章談論的仍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
【原文】 4·11子曰:“君子懷(1)德,小人懷土(2);君子懷刑(3),小人懷惠。
” 【注釋】 (1)懷:思念。
(2)土:鄉土。
(3)刑:法制懲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 【評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态,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隻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隻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
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别點之一。
【原文】 4·12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 【注釋】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為追求。
(2)怨:别人的怨恨。
【譯文】 孔子說:“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緻更多的怨恨。
” 【評析】 本章也談義與利的問題。
他認為,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會總是考慮個人利益的得與失,更不會一心追求個人利益,否則,就會招緻來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責。
這裡仍談先義後利的觀點。
【原文】 4·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1)?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2)?” 【注釋】 (1)何有:全意為“何難之有”,即不難的意思。
(2)如禮何:把禮怎麼辦? 【譯文】 孔子說:“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麼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麼能實行禮呢?” 【評析】 孔子把“禮”的原則推而廣之,用于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這在古代是無可非議的。
因為孔子時代的“國”乃“諸侯國”,均屬中國境内的兄弟國家。
然而,在近代以來,曾國藩等人仍主張對西方殖民一主義國家采取“禮讓為國”的原則,那就難免被指責為“賣國主義”了。
【原文】 4·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
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隻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
” 【評析】 這是孔子對自己和自己的學生經常談論的問題,是他立身處世的基本态度。
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職,而是希望他的學生必須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學問、修養、才能的培養,具備足以勝任官職的各方面素質。
這種思路是可取的。
【原文】 4·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譯文】 孔子說:“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
”曾子說:“是。
”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
” 【評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這是仁的基本要求,貫穿于孔
” 【評析】 孔子認為,人之所以犯錯誤,從根本上講是他沒有仁德。
有仁德的人往往會避免錯誤,沒有仁德的人就無法避免錯誤,所以從這一點上,沒有仁德的人所犯錯誤的性質是相似的。
這從另一角度講了加強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原文】 4·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 【評析】 這一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
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麼,這在學術界是有争論的。
我們的認識是,孔子這裡所講的“道”,系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準則,這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說的。
【原文】 4·9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譯文】 孔子說:“士有志于(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 【評析】 本章和前一章讨論的都是道的問題。
本章所講“道”的含義與前章大緻相同。
這裡,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讨論什麼道的問題。
【原文】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适(1)也,無莫(2)也,義(3)之與比(4)。
” 【注釋】 (1)适:音dí,意為親近、厚待。
(2)莫:疏遠、冷淡。
(3)義:适宜、妥當。
(4)比:親近、相近、靠近。
【譯文】 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隻是按照義去做。
” 【評析】 這一章裡孔子提出對君子要求的基本點之一:“義之與比。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為人公正、友善,處世嚴肅靈活,不會厚此薄彼。
本章談論的仍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
【原文】 4·11子曰:“君子懷(1)德,小人懷土(2);君子懷刑(3),小人懷惠。
” 【注釋】 (1)懷:思念。
(2)土:鄉土。
(3)刑:法制懲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 【評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态,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隻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隻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
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别點之一。
【原文】 4·12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 【注釋】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為追求。
(2)怨:别人的怨恨。
【譯文】 孔子說:“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緻更多的怨恨。
” 【評析】 本章也談義與利的問題。
他認為,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會總是考慮個人利益的得與失,更不會一心追求個人利益,否則,就會招緻來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責。
這裡仍談先義後利的觀點。
【原文】 4·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1)?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2)?” 【注釋】 (1)何有:全意為“何難之有”,即不難的意思。
(2)如禮何:把禮怎麼辦? 【譯文】 孔子說:“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麼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麼能實行禮呢?” 【評析】 孔子把“禮”的原則推而廣之,用于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這在古代是無可非議的。
因為孔子時代的“國”乃“諸侯國”,均屬中國境内的兄弟國家。
然而,在近代以來,曾國藩等人仍主張對西方殖民一主義國家采取“禮讓為國”的原則,那就難免被指責為“賣國主義”了。
【原文】 4·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
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隻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
” 【評析】 這是孔子對自己和自己的學生經常談論的問題,是他立身處世的基本态度。
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職,而是希望他的學生必須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學問、修養、才能的培養,具備足以勝任官職的各方面素質。
這種思路是可取的。
【原文】 4·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譯文】 孔子說:“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
”曾子說:“是。
”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
” 【評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這是仁的基本要求,貫穿于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