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1)管仲:姓管名夷吾,齊國人,春秋時期的法家先驅。
齊桓公的宰相,輔助齊桓公成為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
(2)三歸:相傳是三處藏錢币的府庫。
(3)攝:兼任。
(4)樹塞門:樹,樹立。
塞門,在大門口築的一道短牆,以别内外,相當于屏風、照壁等。
(5)反坫:坫,音di&agra一ven。
古代君主招待别國國君時,放置獻過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譯文】 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器量真是狹小呀!”有人說:“管仲節儉嗎?”孔子說:“他有三處豪華的藏金府庫,他家裡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麼談得上節儉呢?”那人又問:“那麼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
國君同别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設備,管仲也有這樣的設備。
如果說管仲知禮,那麼還有誰不知禮呢?” 【評析】 在《論語》中,孔子對管子曾有數處評價。
這裡,孔子指出管仲一不節儉,二不知禮,對他的所作所為進行批評,出發點也是儒家一貫倡導的“節儉”和“禮制”。
在另外的篇章裡,孔子也有對管仲的肯定性評價。
【原文】 3·23子語(1)魯大師(2)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3)如也;從(4)之,純(5)如也,皦(6)如也,繹(7)如也,以成。
” 【注釋】 (1)語:音y&ugra一ve,告訴,動詞用法。
(2)大師:大,音t&agra一vei。
大師是樂官名。
(3)翕:音xī。
意為合、聚、協調。
(4)從:音z&ogra一veng,意為放縱、展開。
(5)純:美好、和諧。
(6)皦:音jiǎo,音節分明。
(7)繹:連續不斷。
【譯文】 孔子對魯國樂官談論演奏音樂的道理說:“奏樂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開始演奏,各種樂器合奏,聲音繁美;繼續展開下去,悠揚悅耳,音節分明,連續不斷,最後完成。
” 【評析】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内容極為豐富和全面,樂理就是其中之一。
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音樂思想和音樂欣賞水平。
【原文】 3·24儀封人(1)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
”從者見之(2)。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3)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為木铎(4)。
” 【注釋】 (1)儀封人:儀為地名,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内。
封人,系鎮守邊疆的官。
(2)從者見之:随行的人見了他。
(3)喪:失去,這裡指失去官職。
(4)木铎:木舌的銅鈴。
古代天子發布政令時搖它以召集聽衆。
【譯文】 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裡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
”孔子的随從學生引他去見了孔子。
他出來後(對孔子的學生們)說:“你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愁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為聖人來号令天下。
” 【評析】 孔子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已經是十分有影響的人,尤其是在禮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儀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見孔子之後,就認為上天将以孔夫子為聖人号令天下,可見對孔子是佩服至極了。
【原文】 3·25子謂韶(1):“盡美(2)矣,又盡善(3)也;”謂武(4):“盡美矣,未盡美也。
” 【注釋】 (1)韶:相傳是古代歌頌虞舜的一種樂舞。
(2)美:指樂曲的音調、舞蹈的形式而言。
(3)善:指樂舞的思想内容而言的。
(4)武:相傳是歌頌周武王的一種樂舞。
【譯文】 孔子講到“韶”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美極了,内容也很好。
”談到“武”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很美,但内容卻差一些。
” 【評析】 孔子在這裡談到對藝術的評價問題。
他很重視藝術的形式美,更注意藝術内容的善。
這是有明顯政治标準的,不單是娛樂問題。
【原文】 3·26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譯文】 孔子說:“居于執政地位的人,不能寬厚待人,行禮的時候不嚴肅,參加喪禮時也不悲哀,這種情況我怎麼能看得下去呢?” 【評析】 孔子主張實行“德治”、“禮治”,這首先提出了對當政者的道德要求。
倘為官執政者做不到“禮”所要求的那樣,自身的道德修養不夠,那這個國家就無法得到治理。
當時社會上禮崩樂壞的局面,已經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齊桓公的宰相,輔助齊桓公成為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
(2)三歸:相傳是三處藏錢币的府庫。
(3)攝:兼任。
(4)樹塞門:樹,樹立。
塞門,在大門口築的一道短牆,以别内外,相當于屏風、照壁等。
(5)反坫:坫,音di&agra一ven。
古代君主招待别國國君時,放置獻過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譯文】 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器量真是狹小呀!”有人說:“管仲節儉嗎?”孔子說:“他有三處豪華的藏金府庫,他家裡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麼談得上節儉呢?”那人又問:“那麼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
國君同别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設備,管仲也有這樣的設備。
如果說管仲知禮,那麼還有誰不知禮呢?” 【評析】 在《論語》中,孔子對管子曾有數處評價。
這裡,孔子指出管仲一不節儉,二不知禮,對他的所作所為進行批評,出發點也是儒家一貫倡導的“節儉”和“禮制”。
在另外的篇章裡,孔子也有對管仲的肯定性評價。
【原文】 3·23子語(1)魯大師(2)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3)如也;從(4)之,純(5)如也,皦(6)如也,繹(7)如也,以成。
” 【注釋】 (1)語:音y&ugra一ve,告訴,動詞用法。
(2)大師:大,音t&agra一vei。
大師是樂官名。
(3)翕:音xī。
意為合、聚、協調。
(4)從:音z&ogra一veng,意為放縱、展開。
(5)純:美好、和諧。
(6)皦:音jiǎo,音節分明。
(7)繹:連續不斷。
【譯文】 孔子對魯國樂官談論演奏音樂的道理說:“奏樂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開始演奏,各種樂器合奏,聲音繁美;繼續展開下去,悠揚悅耳,音節分明,連續不斷,最後完成。
” 【評析】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内容極為豐富和全面,樂理就是其中之一。
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音樂思想和音樂欣賞水平。
【原文】 3·24儀封人(1)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
”從者見之(2)。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3)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為木铎(4)。
” 【注釋】 (1)儀封人:儀為地名,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内。
封人,系鎮守邊疆的官。
(2)從者見之:随行的人見了他。
(3)喪:失去,這裡指失去官職。
(4)木铎:木舌的銅鈴。
古代天子發布政令時搖它以召集聽衆。
【譯文】 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裡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
”孔子的随從學生引他去見了孔子。
他出來後(對孔子的學生們)說:“你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愁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為聖人來号令天下。
” 【評析】 孔子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已經是十分有影響的人,尤其是在禮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儀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見孔子之後,就認為上天将以孔夫子為聖人号令天下,可見對孔子是佩服至極了。
【原文】 3·25子謂韶(1):“盡美(2)矣,又盡善(3)也;”謂武(4):“盡美矣,未盡美也。
” 【注釋】 (1)韶:相傳是古代歌頌虞舜的一種樂舞。
(2)美:指樂曲的音調、舞蹈的形式而言。
(3)善:指樂舞的思想内容而言的。
(4)武:相傳是歌頌周武王的一種樂舞。
【譯文】 孔子講到“韶”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美極了,内容也很好。
”談到“武”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很美,但内容卻差一些。
” 【評析】 孔子在這裡談到對藝術的評價問題。
他很重視藝術的形式美,更注意藝術内容的善。
這是有明顯政治标準的,不單是娛樂問題。
【原文】 3·26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譯文】 孔子說:“居于執政地位的人,不能寬厚待人,行禮的時候不嚴肅,參加喪禮時也不悲哀,這種情況我怎麼能看得下去呢?” 【評析】 孔子主張實行“德治”、“禮治”,這首先提出了對當政者的道德要求。
倘為官執政者做不到“禮”所要求的那樣,自身的道德修養不夠,那這個國家就無法得到治理。
當時社會上禮崩樂壞的局面,已經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