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2)科:等級。
【譯文】 孔子說:“比賽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為各人的力氣大小不同。
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 【評析】 “射”是周代貴族經常舉行的一種禮節儀式,屬于周禮的内容之一。
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射箭,隻不過是一種比喻,意思是說,隻要肯學習有關禮的規定,不管學到什麼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原文】 3·17子貢欲去告朔(1)之饩羊(2)。
子曰:“賜也!爾愛(3)其羊,我愛其禮。
” 【注釋】 (1)告朔:朔,農曆每月初一為朔日。
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際,把第二年的曆書頒發給諸侯,告知每個月的初一日。
(2)饩羊:饩,音x&igra一ve。
饩羊,祭祀用的活羊。
(3)愛:愛惜的意思。
【譯文】 子貢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廟用的活羊。
孔子說:“賜,你愛惜那隻羊,我卻愛惜那種禮。
” 【評析】 按照周禮的規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際,就把第二年的曆書頒給諸侯,諸侯把曆書放在祖廟裡,并按照曆書規定每月初一日來到祖廟,殺一隻活羊祭廟,表示每月聽政的開始。
當時,魯國君主已不親自去“告朔”,“告朔”已經成為形式。
所以,子貢提出去掉“饩羊”。
對此,孔子大為不滿,對子貢加以指責,表明了孔子維護禮制的立場。
【原文】 3·1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谄也。
” 【譯文】 孔子說:“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禮的規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卻以為這是謅媚呢。
” 【評析】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嚴格按照周禮的規定事奉君主,這是他的政治倫理信念。
但卻受到别人的譏諷,認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
這表明,當時的君臣關系已經遭到破壞,已經沒有多少人再重視君臣之禮了。
【原文】 3·19(1)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 【注釋】 (1)定公:魯國國君,姓姬名宋,定是谥号。
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譯文】 魯定公問孔子:“君主怎樣使喚臣下,臣子怎樣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說:“君主應該按照禮的要求去使喚臣子,臣子應該以忠來事奉君主。
” 【評析】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孔子君臣之禮的主要内容。
隻要做到這一點,君臣之間就會和諧相處。
從本章的語言環境來看,孔子還是側重于對君的要求,強調君應依禮待臣,還不似後來那樣:即使君主無禮,臣下也應盡忠,以至于發展到不問是非的愚忠。
【原文】 3·20子曰:“《關睢》(1),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注釋】 (1)《關睢》:睢,音jū。
這是《詩經》的第一篇。
此篇寫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時輾轉反側,寤寐思之的憂思,以及結婚時鐘鼓樂之琴瑟友之的歡樂。
【譯文】 孔子說:“《關睢》這篇詩,快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哀傷。
” 【評析】 孔子對《關睢》一詩的這個評價,體現了他的“思無邪”的藝術觀。
《關睢》是寫男女愛情、祝賀婚禮的詩,與“思無邪”本不相幹,但孔子卻從中認識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庸思想,認為無論哀與樂都不可過分,有其可貴的價值。
【原文】 3·21哀公問社(1)于宰我,宰我(2)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3)。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注釋】 (1)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廟也稱社。
(2)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學生。
(3)戰栗:恐懼,發抖。
【譯文】 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麼樹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
用栗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栗。
”孔子聽到後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 【評析】 古時立國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廟,選用宜于當地生長的樹木做土地神的牌位。
宰我回答魯哀公說,周朝用栗木做社主是為了“使民戰栗”,孔子就不高興了,因為宰我在這裡譏諷了周天子,所以說了這一段話。
【原文】 3·22子曰:“管仲(1)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2),官事不攝(3),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4),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5),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比賽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為各人的力氣大小不同。
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 【評析】 “射”是周代貴族經常舉行的一種禮節儀式,屬于周禮的内容之一。
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射箭,隻不過是一種比喻,意思是說,隻要肯學習有關禮的規定,不管學到什麼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原文】 3·17子貢欲去告朔(1)之饩羊(2)。
子曰:“賜也!爾愛(3)其羊,我愛其禮。
” 【注釋】 (1)告朔:朔,農曆每月初一為朔日。
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際,把第二年的曆書頒發給諸侯,告知每個月的初一日。
(2)饩羊:饩,音x&igra一ve。
饩羊,祭祀用的活羊。
(3)愛:愛惜的意思。
【譯文】 子貢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廟用的活羊。
孔子說:“賜,你愛惜那隻羊,我卻愛惜那種禮。
” 【評析】 按照周禮的規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際,就把第二年的曆書頒給諸侯,諸侯把曆書放在祖廟裡,并按照曆書規定每月初一日來到祖廟,殺一隻活羊祭廟,表示每月聽政的開始。
當時,魯國君主已不親自去“告朔”,“告朔”已經成為形式。
所以,子貢提出去掉“饩羊”。
對此,孔子大為不滿,對子貢加以指責,表明了孔子維護禮制的立場。
【原文】 3·1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谄也。
” 【譯文】 孔子說:“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禮的規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卻以為這是謅媚呢。
” 【評析】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嚴格按照周禮的規定事奉君主,這是他的政治倫理信念。
但卻受到别人的譏諷,認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
這表明,當時的君臣關系已經遭到破壞,已經沒有多少人再重視君臣之禮了。
【原文】 3·19(1)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 【注釋】 (1)定公:魯國國君,姓姬名宋,定是谥号。
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譯文】 魯定公問孔子:“君主怎樣使喚臣下,臣子怎樣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說:“君主應該按照禮的要求去使喚臣子,臣子應該以忠來事奉君主。
” 【評析】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孔子君臣之禮的主要内容。
隻要做到這一點,君臣之間就會和諧相處。
從本章的語言環境來看,孔子還是側重于對君的要求,強調君應依禮待臣,還不似後來那樣:即使君主無禮,臣下也應盡忠,以至于發展到不問是非的愚忠。
【原文】 3·20子曰:“《關睢》(1),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注釋】 (1)《關睢》:睢,音jū。
這是《詩經》的第一篇。
此篇寫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時輾轉反側,寤寐思之的憂思,以及結婚時鐘鼓樂之琴瑟友之的歡樂。
【譯文】 孔子說:“《關睢》這篇詩,快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哀傷。
” 【評析】 孔子對《關睢》一詩的這個評價,體現了他的“思無邪”的藝術觀。
《關睢》是寫男女愛情、祝賀婚禮的詩,與“思無邪”本不相幹,但孔子卻從中認識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庸思想,認為無論哀與樂都不可過分,有其可貴的價值。
【原文】 3·21哀公問社(1)于宰我,宰我(2)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3)。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注釋】 (1)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廟也稱社。
(2)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學生。
(3)戰栗:恐懼,發抖。
【譯文】 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麼樹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
用栗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栗。
”孔子聽到後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 【評析】 古時立國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廟,選用宜于當地生長的樹木做土地神的牌位。
宰我回答魯哀公說,周朝用栗木做社主是為了“使民戰栗”,孔子就不高興了,因為宰我在這裡譏諷了周天子,所以說了這一段話。
【原文】 3·22子曰:“管仲(1)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2),官事不攝(3),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4),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5),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