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三

關燈
(2)灌:禘禮中第一次獻酒。

     (3)吾不欲觀之矣:我不願意看了。

     【譯文】 孔子說:“對于行禘禮的儀式,從第一次獻酒以後,我就不願意看了。

    ” 【評析】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的等級名分,不僅活着的時候不能改變,死後也不能改變。

    生時是貴者、尊者,死後其亡靈也是尊者、貴者。

    這裡,他對行禘禮的議論,反映出當時禮崩樂壞的狀況,也表示了他對現狀的不滿。

     【原文】 3·11或問禘之說(1),子曰:“不知也。

    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2)乎!”指其掌。

     【注釋】 (1)禘之說:“說”,理論、道理、規定。

    禘之說,意為關于禘祭的規定。

     (2)示諸斯:“斯”指後面的“掌”字。

     【譯文】 有人問孔子關于舉行禘祭的規定。

    孔子說:“我不知道。

    知道這種規定的人,對治理天下的事,就會像把這東西擺在這裡一樣(容易)吧!”(一面說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評析】 孔子認為,在魯國的禘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

    所以有人問他關于禘祭的規定時,他故意說不知道。

    但緊接着又說,誰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容易了。

    這就是說,誰懂得禘祭的規定,誰就可以歸複紊亂的“禮”了。

     【原文】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 【譯文】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

    孔子說:“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那就和沒有舉行祭祀一樣。

    ” 【評析】 孔子并不過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說:“敬鬼神而遠之。

    ”所以,這一章他說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樣,并非認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強調參加祭祀的人,應當在内心有虔誠的情感。

    這樣看來,孔子主張進行的祭祀活動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原文】 3·13王孫賈(1)問曰:“與其媚(2)于奧(3),甯媚于竈(4),何謂也?”子曰:“不然。

    獲罪于天(5),無所禱也。

    ” 【注釋】 (1)王孫賈:衛靈公的大臣,時任大夫。

     (2)媚:谄媚、巴結、奉承。

     (3)奧:這裡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

     (4)竈:這裡指竈旁管烹饪做飯的神。

     (5)天:以天喻君,一說天即理。

     【譯文】 王孫賈問道:“(人家都說)與其奉承奧神,不如奉承竈神。

    這話是什麼意思?”孔子說:“不是這樣的。

    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沒有地方可以禱告了。

    ” 【評析】 從表面上看,孔子似乎回答了王孫賈的有關拜神的問題,實際上講出了一個深奧的道理。

    這就是:地方上的官員如竈神,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産與生活,但在内廷的官員與君主往來密切,是得罪不得的。

     【原文】 3·14子曰:“周監(1)于二代(2),郁郁(3)乎文哉,吾從周。

    ” 【注釋】 (1)監:音ji&agra一ven,同鑒,借鑒的意思。

     (2)二代:這裡指夏代和周代。

     (3)郁郁:文采盛貌。

    豐富、濃郁之意。

     【譯文】 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鑒于夏、商二代,是多麼豐富多彩啊。

    我遵從周朝的制度。

    ” 【評析】 孔了對夏商周的禮儀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認為,曆史是不能割斷的,後一個王朝對前一個王朝必然有承繼,有沿襲。

    遵從周禮,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這不是絕對的。

    在前面的篇章裡,孔子就提出對夏、商、周的禮儀制度都應有所損益。

     【原文】 3·15子入太廟(1),每事問。

    或曰:“孰謂鄹(2)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

    ”子聞之,曰:“是禮也。

    ” 【注釋】 (1)太廟:君主的祖廟。

    魯國太廟,即周公旦的廟,供魯國祭祀周公。

     (2)鄹:音zōu,春秋時魯國地名,又寫作“陬”,在今山東曲阜附近。

    “鄹人之子”指孔子。

     【譯文】 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

    有人說:“誰說此人懂得禮呀,他到了太廟裡,什麼事都要問别人。

    ”孔子聽到此話後說:“這就是禮呀!” 【評析】 孔子對周禮十分熟悉。

    他來到祭祀周公的太廟裡卻每件事都要問别人。

    所以,有人就對他是否真的懂禮表示懷疑。

    這一段說明孔子并不以“禮”學專家自居,而是虛心向人請教的品格,同時也說明孔子對周禮的恭敬态度。

     【原文】 3·16子曰:“射不主皮(1),為力不同科(2),古之道也。

    ” 【注釋】 (1)皮:皮,用善皮做成的箭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