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這是好的,即使“諸夏”沒有君主,也比雖有君主但沒有禮樂的“夷狄”要好。
這種觀念是大漢族主義的源頭。
【原文】 3·6季氏旅(1)于泰山,子謂冉有(2)曰:“女(3)弗能救(4)與?”對曰:“不能。
”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5)乎?” 【注釋】 (1)旅:祭名。
祭祀山川為旅。
當時,隻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
(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歲。
當時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責備他。
(3)女:同汝,你。
(4)救:挽求、勸阻的意思。
這裡指谏止。
(5)林放:見本篇第4章之注。
【譯文】 季孫氏去祭祀泰山。
孔子對冉有說:“你難道不能勸阻他嗎?”冉有說:“不能。
”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 【評析】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諸侯的專權,季孫氏隻是魯國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認為這是“僭禮”行徑。
此章仍是談論禮的問題。
【原文】 3·7子曰:“君子無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讓而升,下而飲,其争也君子。
” 【注釋】 (1)射:原意為射箭。
此處指古代的射禮。
(2)揖:拱手行禮,表示尊敬。
【譯文】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與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
比賽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後上場。
射完後,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然後登堂喝酒。
這就是君子之争。
” 【評析】 孔子在這裡所說的“君子無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禮的争,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謙遜禮讓而鄙視無禮的、不公正的競争,這是可取的。
但過于強調謙遜禮讓,以至于把它與正當的競争對立起來,就會抑制人們積極進取、勇于開拓的精神,成為社會發展的道德阻力。
【原文】 3·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1)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2)。
”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與言詩已矣。
” 【注釋】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前兩句見《詩經?衛風?碩人》篇。
倩,音qi&agra一ven,笑得好看。
兮,語助詞,相當于“啊”。
盼:眼睛黑白分明。
絢,有文采。
(2)繪事後素:繪,畫。
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啟發。
予,我,孔子自指。
商,子夏名商。
【譯文】 子夏問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來打扮啊。
’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說先有白底然後畫畫。
”子夏又問:“那麼,是不是說禮也是後起的事呢?”孔子說:“商,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現在可以同你讨論《詩經》了。
” 【評析】 子夏從孔子所講的“繪事後素”中,領悟到仁先禮後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稱贊。
就倫理學說,這裡的禮指對行為起約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禮節儀式;素指行禮的内心情操。
禮後于什麼情操?孔子沒有直說,但一般認為是後于仁的道德情操。
孔子認為,外表的禮節儀式同内心的情操應是統一的,如同繪畫一樣,質地不潔白,不會畫出豐富多采的圖案。
【原文】 3·9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1)不足徵(2)也;殷禮吾能言之,宋(3)不足徵也。
文獻(4)不足故也。
足,則吾能徵之矣。
” 【注釋】 (1)杞:春秋時國名,是夏禹的後裔。
在今河南杞縣一帶。
(2)徵:證明。
(3)宋:春秋時國名,是商湯的後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帶。
(4)文獻:文,指曆史典籍;獻,指賢人。
【譯文】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後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後代)宋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
這都是由于文字資料和熟悉夏禮和殷禮的人不足的緣故。
如果足夠的話,我就可以得到證明了。
” 【評析】 這一段話表明兩個問題。
孔子對夏商周代的禮儀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們都能恪守禮的規範,可惜當時僭禮的人實在太多了。
其次,他認為對夏商周之禮的說明,要靠足夠的曆史典籍賢人來證明,也反映了他對知識的求實态度。
【原文】 3·10子曰:“禘(1)自既灌(2)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3)。
” 【注釋】 (1)禘:音d&igra一ve,古代隻有天子才可以舉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禮。
這種觀念是大漢族主義的源頭。
【原文】 3·6季氏旅(1)于泰山,子謂冉有(2)曰:“女(3)弗能救(4)與?”對曰:“不能。
”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5)乎?” 【注釋】 (1)旅:祭名。
祭祀山川為旅。
當時,隻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
(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歲。
當時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責備他。
(3)女:同汝,你。
(4)救:挽求、勸阻的意思。
這裡指谏止。
(5)林放:見本篇第4章之注。
【譯文】 季孫氏去祭祀泰山。
孔子對冉有說:“你難道不能勸阻他嗎?”冉有說:“不能。
”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 【評析】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諸侯的專權,季孫氏隻是魯國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認為這是“僭禮”行徑。
此章仍是談論禮的問題。
【原文】 3·7子曰:“君子無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讓而升,下而飲,其争也君子。
” 【注釋】 (1)射:原意為射箭。
此處指古代的射禮。
(2)揖:拱手行禮,表示尊敬。
【譯文】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與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
比賽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後上場。
射完後,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然後登堂喝酒。
這就是君子之争。
” 【評析】 孔子在這裡所說的“君子無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禮的争,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謙遜禮讓而鄙視無禮的、不公正的競争,這是可取的。
但過于強調謙遜禮讓,以至于把它與正當的競争對立起來,就會抑制人們積極進取、勇于開拓的精神,成為社會發展的道德阻力。
【原文】 3·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1)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2)。
”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與言詩已矣。
” 【注釋】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前兩句見《詩經?衛風?碩人》篇。
倩,音qi&agra一ven,笑得好看。
兮,語助詞,相當于“啊”。
盼:眼睛黑白分明。
絢,有文采。
(2)繪事後素:繪,畫。
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啟發。
予,我,孔子自指。
商,子夏名商。
【譯文】 子夏問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來打扮啊。
’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說先有白底然後畫畫。
”子夏又問:“那麼,是不是說禮也是後起的事呢?”孔子說:“商,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現在可以同你讨論《詩經》了。
” 【評析】 子夏從孔子所講的“繪事後素”中,領悟到仁先禮後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稱贊。
就倫理學說,這裡的禮指對行為起約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禮節儀式;素指行禮的内心情操。
禮後于什麼情操?孔子沒有直說,但一般認為是後于仁的道德情操。
孔子認為,外表的禮節儀式同内心的情操應是統一的,如同繪畫一樣,質地不潔白,不會畫出豐富多采的圖案。
【原文】 3·9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1)不足徵(2)也;殷禮吾能言之,宋(3)不足徵也。
文獻(4)不足故也。
足,則吾能徵之矣。
” 【注釋】 (1)杞:春秋時國名,是夏禹的後裔。
在今河南杞縣一帶。
(2)徵:證明。
(3)宋:春秋時國名,是商湯的後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帶。
(4)文獻:文,指曆史典籍;獻,指賢人。
【譯文】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後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後代)宋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
這都是由于文字資料和熟悉夏禮和殷禮的人不足的緣故。
如果足夠的話,我就可以得到證明了。
” 【評析】 這一段話表明兩個問題。
孔子對夏商周代的禮儀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們都能恪守禮的規範,可惜當時僭禮的人實在太多了。
其次,他認為對夏商周之禮的說明,要靠足夠的曆史典籍賢人來證明,也反映了他對知識的求實态度。
【原文】 3·10子曰:“禘(1)自既灌(2)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3)。
” 【注釋】 (1)禘:音d&igra一ve,古代隻有天子才可以舉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