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篇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
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原文】 2·5孟懿子(1)問孝,子曰:“無違。
(2)”樊遲(3)禦(4),子告之曰:“孟孫(5)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注釋】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谥号。
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
(2)無違:不要違背。
(3)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
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歲。
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
(4)禦:駕馭馬車。
(5)孟孫:指孟懿子。
【譯文】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
”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
”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着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 【評析】 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
但這裡着重講的是,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
可見,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定,依禮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 【注釋】 (1)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
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父母。
疾,病。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
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别為他們的疾病擔憂。
(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 【評析】 本章是孔子對孟懿子之子問孝的答案。
對于這裡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曆來有三種解釋:1.父母愛自己的子女,無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這種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謹慎小心,這就是孝。
2.做子女的,隻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時擔憂,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擔憂了,表明父母的親子之情。
3.子女隻要為父母的病疾而擔憂,其他方面不必過多地擔憂。
本文采用第三種說法。
【原文】 2·7子遊(1)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于犬馬,皆能有養(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釋】 (1)子遊:姓言名偃,字子遊,吳人,比孔子小45歲。
(2)養:音y&agra一veng。
【譯文】 子遊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隻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
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别呢?” 【評析】 本篇還是談論孝的問題。
對于“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一句,曆來也有幾種不同的解釋。
一是說狗守門、馬拉車馱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說犬馬也能得到人的飼養。
本文采用後一種說法,困為此說比較妥貼。
【原文】 2·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1)。
有事,弟子服其勞(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為孝乎?” 【注釋】 (1)色難:色,臉色。
難,不容易的意思。
(2)服勞:服,從事、擔負。
服勞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長者或父母;前面說的弟子,指晚輩、兒女等。
(4)馔:音zhu&agra一ven,意為飲食、吃喝。
【譯文】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顔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評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談論有關孝的問題。
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
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内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原文】 2·9子曰:“吾與回(1)言,終日不違(2),如愚。
退而省其私(3),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 【注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
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原文】 2·5孟懿子(1)問孝,子曰:“無違。
(2)”樊遲(3)禦(4),子告之曰:“孟孫(5)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注釋】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谥号。
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
(2)無違:不要違背。
(3)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
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歲。
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
(4)禦:駕馭馬車。
(5)孟孫:指孟懿子。
【譯文】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
”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
”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着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 【評析】 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
但這裡着重講的是,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
可見,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定,依禮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 【注釋】 (1)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
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父母。
疾,病。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
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别為他們的疾病擔憂。
(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 【評析】 本章是孔子對孟懿子之子問孝的答案。
對于這裡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曆來有三種解釋:1.父母愛自己的子女,無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這種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謹慎小心,這就是孝。
2.做子女的,隻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時擔憂,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擔憂了,表明父母的親子之情。
3.子女隻要為父母的病疾而擔憂,其他方面不必過多地擔憂。
本文采用第三種說法。
【原文】 2·7子遊(1)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于犬馬,皆能有養(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釋】 (1)子遊:姓言名偃,字子遊,吳人,比孔子小45歲。
(2)養:音y&agra一veng。
【譯文】 子遊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隻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
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别呢?” 【評析】 本篇還是談論孝的問題。
對于“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一句,曆來也有幾種不同的解釋。
一是說狗守門、馬拉車馱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說犬馬也能得到人的飼養。
本文采用後一種說法,困為此說比較妥貼。
【原文】 2·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1)。
有事,弟子服其勞(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為孝乎?” 【注釋】 (1)色難:色,臉色。
難,不容易的意思。
(2)服勞:服,從事、擔負。
服勞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長者或父母;前面說的弟子,指晚輩、兒女等。
(4)馔:音zhu&agra一ven,意為飲食、吃喝。
【譯文】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顔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評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談論有關孝的問題。
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
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内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原文】 2·9子曰:“吾與回(1)言,終日不違(2),如愚。
退而省其私(3),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