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篇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1)回:姓顔名回,字子淵,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歲,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
(2)不違:不提相反的意見和問題。
(3)退而省其私:考察顔回私下裡與其他學生讨論學問的言行。
【譯文】 孔子說:“我整天給顔回講學,他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蠢人。
等他退下之後,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論,發現他對我所講授的内容有所發揮,可見顔回其實并不蠢。
” 【評析】 這一章講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他不滿意那種“終日不違”,從來不提相反意見和問題的學生,希望學生在接受教育的時候,要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對老師所講的問題應當有所發揮。
所以,他認為不思考問題,不提不同意見的人,是蠢人。
【原文】 2·10子曰:“視其所以(1),觀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注釋】 (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走過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音sōu,隐藏、藏匿。
【譯文】 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幹什麼,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隐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隐藏得了呢?” 【評析】 本文主要講如何了解别人的問題。
孔子認為,對人應當聽其言而觀其行,還要看他做事的心境,從他的言論、行動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觀察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就沒有什麼可以隐埋得了的。
【原文】 2·11子曰:“一溫一故而知新(1),可以為師矣。
” 【注釋】 (1)一溫一故而知新:故,已經過去的。
新,剛剛學到的知識。
【譯文】 孔子說:“在一溫一一習一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 【評析】 “一溫一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一溫一一習一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
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适應性。
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因此,一溫一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原文】 2·12子曰:“君子不器(1)。
” 【注釋】 (1)器:器具。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隻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 【評析】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應該擔負起治國安邦之重任。
對内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
所以,孔子說,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幹,不隻局限于某個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觀全局、領導全局,成為合格的領導者。
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
【原文】 2·13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 【譯文】 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
孔子說:“對于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
” 【評析】 做一個有道德修養、有博學多識的君子,這是孔子弟子們孜孜以求的目标。
孔子認為,作為君子,不能隻說不做,而應先做後說。
隻有先做後說,才可以取信于人。
【原文】 2·14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 【注釋】 (1)周:合群。
(2)比:音b&igra一ve,勾結。
(3)小人:沒有道德修養的凡人。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評析】 孔子在這一章中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别點之一,就是小人結一黨一營私,與人相勾結,不能與大多數人融洽相處;而君子則不同,他胸懷廣闊,與衆人和諧相處,從不與人相勾結,這種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積極意義。
【原文】 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1),思而不學則殆(2)。
” 【注釋】 (1)罔:迷惑、糊塗。
(2)殆;疑惑、危險。
【譯文】 孔子說:“隻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隻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 【評析】 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
他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
(2)不違:不提相反的意見和問題。
(3)退而省其私:考察顔回私下裡與其他學生讨論學問的言行。
【譯文】 孔子說:“我整天給顔回講學,他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蠢人。
等他退下之後,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論,發現他對我所講授的内容有所發揮,可見顔回其實并不蠢。
” 【評析】 這一章講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他不滿意那種“終日不違”,從來不提相反意見和問題的學生,希望學生在接受教育的時候,要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對老師所講的問題應當有所發揮。
所以,他認為不思考問題,不提不同意見的人,是蠢人。
【原文】 2·10子曰:“視其所以(1),觀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注釋】 (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走過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音sōu,隐藏、藏匿。
【譯文】 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幹什麼,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隐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隐藏得了呢?” 【評析】 本文主要講如何了解别人的問題。
孔子認為,對人應當聽其言而觀其行,還要看他做事的心境,從他的言論、行動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觀察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就沒有什麼可以隐埋得了的。
【原文】 2·11子曰:“一溫一故而知新(1),可以為師矣。
” 【注釋】 (1)一溫一故而知新:故,已經過去的。
新,剛剛學到的知識。
【譯文】 孔子說:“在一溫一一習一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 【評析】 “一溫一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一溫一一習一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
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适應性。
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因此,一溫一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原文】 2·12子曰:“君子不器(1)。
” 【注釋】 (1)器:器具。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隻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 【評析】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應該擔負起治國安邦之重任。
對内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
所以,孔子說,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幹,不隻局限于某個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觀全局、領導全局,成為合格的領導者。
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
【原文】 2·13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 【譯文】 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
孔子說:“對于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
” 【評析】 做一個有道德修養、有博學多識的君子,這是孔子弟子們孜孜以求的目标。
孔子認為,作為君子,不能隻說不做,而應先做後說。
隻有先做後說,才可以取信于人。
【原文】 2·14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 【注釋】 (1)周:合群。
(2)比:音b&igra一ve,勾結。
(3)小人:沒有道德修養的凡人。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評析】 孔子在這一章中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别點之一,就是小人結一黨一營私,與人相勾結,不能與大多數人融洽相處;而君子則不同,他胸懷廣闊,與衆人和諧相處,從不與人相勾結,這種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積極意義。
【原文】 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1),思而不學則殆(2)。
” 【注釋】 (1)罔:迷惑、糊塗。
(2)殆;疑惑、危險。
【譯文】 孔子說:“隻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隻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 【評析】 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
他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