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學術之根本
關燈
小
中
大
我常說,中國印度的學術,是要使生命成為智慧的,此意甚重要。
我在《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一書中《我們政治上第二個不通的路——俄國共産黨發明的路》那篇文章中曾說: “馬克思以機械的眼光來解說社會的蛻變改進,我想在歐洲或許适用的。
人類比諸其他動物,本來特别見出其能為事先的考慮思量,而有所揀擇趨避,——這便是所謂意識。
(因人與其他動物不同,其意識甚發達,理智很高。
)因此,人類的曆史似乎就不應當是機械的。
‘機械的’這句話是指意識之先,意識所不及,或意識無容施的。
(意識似不能與機械并存,這話是反說,是賓,下面一句才是主。
)然我之有生,本非意識的;有生以後,生命本身自然流行,亦幾乎是意識無容施的(注意幾乎二字);意識為他(生命)用,被他所左右,而不能左右他。
單就一點一點上看,似乎是意識作主;但橫覽社會,縱觀曆史,而統算起來,意識之用正不出乎無意識,生活上基本的需要,尤其當先(基本需要的範圍,是随着文化之進而俱進的。
)則看成是機械的,而從經濟上握其樞機,推論其必然之勢,亦何不可。
唯物史觀所以說來近理的,大概是這原故罷(這話是(似)主而仍為賓,下面才是主)。
然而這隻為意識被役于盲目的生命,故隻在這圈裡轉,而不得出耳。
使一旦意識之向外用者,還而對于生命本身生其作用,則此圈遂破,不得而限之矣!例如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之産生,便都是超出這唯物史觀的圈外了。
——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有其共同的特點,就是要人的智慧不單向外用,而回返到自家生命上來,使生命成了智慧的,而非智慧為役于生命(這是主)。
” 這點便是中國學術和西洋近代學術的一個分水嶺。
西洋學術之産生,就是由于智慧向外用。
分析觀察一切,這就是科學。
科學方法最要之點,即是将一切物觀化。
将現象放在外面,自己站在一邊,才能看得清楚。
它非排在外面的格式上不行;不然,就失去物觀性,而不成其為科學方法了。
但在中國與印度則不如此;他正好是掉轉過來,不能物觀,“物觀就不是”了。
中國的道家比較儒家是粗淺的;道家所觀者雖為内觀,但仍為外而非内,現在一般心理學之所謂内省法,與道家不同,但所省者亦仍為外而非内,與道家陷于同一的缺欠中。
這話就是說“中西是各走一道”。
天下事要緊者在此:要走那條道,就徹底的走那條道,不徹底是不行的。
講科學,不能徹底運用科學方法,則無所謂科學;其他一切做學問做事情都是如此,非徹底不可。
徹底了,則底下自然要轉彎。
你往東去,不能徘徊,走到頭自然一定轉彎,沒有疑問。
西醫往前走,自然會發見中醫,現在則不能容納中醫,就是這個意思。
方法隻能有一個,不能摻雜調和,摻雜調和就紛亂而無所主。
我開頭想調和中西醫,仔細研究之後才知其不可能,亦即以此。
但從科學方法的應用,可以發見哲學的方法,這亦隻能期之于将來。
下面又說: “但這意識的回向生命本身,就個人說,不到一定年齡,即生理心理發達不到相當程度,是不可能的;同樣的,就一民族社會說,基礎條件不備,即其文化的發達不到相當程度亦是不行。
所以東西各民族早期的文化,大抵相去不遠,唯物史觀均易說明。
到得後來,則除歐洲人尚複繼續盲目地奔向前去外,東方有智慧的民族,則已轉
我在《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一書中《我們政治上第二個不通的路——俄國共産黨發明的路》那篇文章中曾說: “馬克思以機械的眼光來解說社會的蛻變改進,我想在歐洲或許适用的。
人類比諸其他動物,本來特别見出其能為事先的考慮思量,而有所揀擇趨避,——這便是所謂意識。
(因人與其他動物不同,其意識甚發達,理智很高。
)因此,人類的曆史似乎就不應當是機械的。
‘機械的’這句話是指意識之先,意識所不及,或意識無容施的。
(意識似不能與機械并存,這話是反說,是賓,下面一句才是主。
)然我之有生,本非意識的;有生以後,生命本身自然流行,亦幾乎是意識無容施的(注意幾乎二字);意識為他(生命)用,被他所左右,而不能左右他。
單就一點一點上看,似乎是意識作主;但橫覽社會,縱觀曆史,而統算起來,意識之用正不出乎無意識,生活上基本的需要,尤其當先(基本需要的範圍,是随着文化之進而俱進的。
)則看成是機械的,而從經濟上握其樞機,推論其必然之勢,亦何不可。
唯物史觀所以說來近理的,大概是這原故罷(這話是(似)主而仍為賓,下面才是主)。
然而這隻為意識被役于盲目的生命,故隻在這圈裡轉,而不得出耳。
使一旦意識之向外用者,還而對于生命本身生其作用,則此圈遂破,不得而限之矣!例如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之産生,便都是超出這唯物史觀的圈外了。
——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有其共同的特點,就是要人的智慧不單向外用,而回返到自家生命上來,使生命成了智慧的,而非智慧為役于生命(這是主)。
” 這點便是中國學術和西洋近代學術的一個分水嶺。
西洋學術之産生,就是由于智慧向外用。
分析觀察一切,這就是科學。
科學方法最要之點,即是将一切物觀化。
将現象放在外面,自己站在一邊,才能看得清楚。
它非排在外面的格式上不行;不然,就失去物觀性,而不成其為科學方法了。
但在中國與印度則不如此;他正好是掉轉過來,不能物觀,“物觀就不是”了。
中國的道家比較儒家是粗淺的;道家所觀者雖為内觀,但仍為外而非内,現在一般心理學之所謂内省法,與道家不同,但所省者亦仍為外而非内,與道家陷于同一的缺欠中。
這話就是說“中西是各走一道”。
天下事要緊者在此:要走那條道,就徹底的走那條道,不徹底是不行的。
講科學,不能徹底運用科學方法,則無所謂科學;其他一切做學問做事情都是如此,非徹底不可。
徹底了,則底下自然要轉彎。
你往東去,不能徘徊,走到頭自然一定轉彎,沒有疑問。
西醫往前走,自然會發見中醫,現在則不能容納中醫,就是這個意思。
方法隻能有一個,不能摻雜調和,摻雜調和就紛亂而無所主。
我開頭想調和中西醫,仔細研究之後才知其不可能,亦即以此。
但從科學方法的應用,可以發見哲學的方法,這亦隻能期之于将來。
下面又說: “但這意識的回向生命本身,就個人說,不到一定年齡,即生理心理發達不到相當程度,是不可能的;同樣的,就一民族社會說,基礎條件不備,即其文化的發達不到相當程度亦是不行。
所以東西各民族早期的文化,大抵相去不遠,唯物史觀均易說明。
到得後來,則除歐洲人尚複繼續盲目地奔向前去外,東方有智慧的民族,則已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