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兒童心理

關燈
我對兒童心理,自覺有點了解,此頗得助于兩人。一是衛西琴先生,他幫助我對于兒童與婦女的心理的了解很大,此處暫不說。一是陶行知先生。陶先生提倡小先生制,在上海辦“山海工學團”。所謂“山海工學團”者,山海是地名——山,是寶山縣;海,是上海——工,是工作;學,是求學;團,是組織;在組織中工作、求學;此三件事為人生不可少。

    在工學團中實行小先生制。上年我到上海,順便去參觀。工學團設在寶山縣的鄉下,有一中心機關,另外分出去的機關有五六處,距離六七裡,或七八裡不等。我們先到中心區參觀,随後又到分的機關去參觀,當時請一人領導前往,行至半途,領路者因事要回去,恰好碰着一個小孩子,年紀不過十來歲,就招呼他來領導我們。這孩子面黃手黑,情形可憐,似乎父母不雙全而無人照顧的樣子,他領着我們走時,一位同路的朋友與他談話,覺得這小孩的頭腦很明白。參觀後還是他領導我們回來。在回來的時候陶先生才想起問他貴姓。他答應姓張名耀祖。陶先生聽了很驚詫,又問道:“在《生活教育》上有篇署名張耀祖的文章,是不是就是你投的?”小孩子答道:“是的。”我們也很詫異便問陶先生那篇文章是講的什麼?陶先生說:“内容是叙述他作小先生的經過,先是教他的妹妹,後來又教他的鄰居,寫的很清楚明白,我連一個字沒有改給他登出來了。”

    當時同行的人很多,都很有興味的在讨論這個問題。陶先生又說:“往往大人寫幾千字的文章,雖無錯字,或不通之處,但無趣味無價值。小孩寫的很短,許有錯字或不通處,但頗有意思,因為他是真的。”

    我也發表我的意見。我說我對兒童的觀察,發現他的優點與缺點。其缺點在後天的經驗習慣不夠,與繼續的忍耐力、注意力不夠。經驗習慣的不夠,是因年齡尚小,忍耐力、注意力的不夠,是因為興趣太多太強。兒童完全靠興趣,而他的興趣是多方面的,容易掉換,所以忍耐力與注意力不夠。除此兩點外,兒童無有缺欠。至于他的優點,根本勝過成人,當他對付某件事情的時候,他是以整個的真的生命力量去對付。此即中國古人所謂“誠”。然則在大人則容易心中有牽掣,用心很雜,不免敷衍,而小孩不然,要幹就幹,不會敷衍作假,他比較順他的沖動集中他的生命力,這是他根本的優勝點。如果我們拿一件事情交給他做,他感興趣而接受時,他可拿他整個生命力量去對付,很少失敗,凡他力所能勝的他都可作得好。衛西琴先生說:對小孩要能信任他,要給他以相當的責任,就是給他一個夠量的刺激,他很少疏失,凡應當照顧的他都可照顧到。這話很對。

    兒童還有第二個優點。在成人有了經驗習慣,因頭腦未受着高明的教育,往往弄亂了。兒童則尚未有機會來攪亂他的頭腦,所以較大人少糊塗,這也是他優長的一點。平常大人作文章,一定要學什麼套頭,說些不相幹的話,這就是弄糊塗了。

    小孩子不會作文章,隻是老老實實說話,本着他經過的先後重輕擺出來,一點枝葉沒有,這就是好文章。大人用心複雜,一面在作文章,一面又在想要見好于人。小孩子不雜用心,純是真的生命的表現,就是一哭一笑,也都有意味,有價值,而能感人很深。最不好是作假與敷衍,譬如常常有許多人向長官上條陳。作的很長,而都是空話,因他是假的,所以沒有親切的真内容,看後隻有丢掉了。兒童則沒有這成本大套的敷衍,因他根本就不會。

    說到這點,我們就要注意教育怎樣才能幫助人明白而不至使人糊塗。一般的教育——家庭社會都算在内——往往把兒童毀傷,把兒童教糊塗了。我所看到之張耀祖,非這孩子特别優越,許多别的孩子與他都差不多。這孩子的好,有兩個原因:一是由于陶先生給以适當的刺激,教他作小先生,要他寫自己的經過;一是他少受後天的損毀。這兩個原因是發揮他的能力的來源,并不是他個人能力有什麼特别的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