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學術之不同
關燈
小
中
大
研究對象時;亦即現在西醫研究的對象為身體而非生命,再前進如對生命能更有了解認識時。
依我觀察,現在西醫對生命認識不足,實其大短。
因其比較看人為各部機關所合成,故其治病幾與修理機器相近。
中醫還能算是學問,和其還能站得住者,即在其徹頭徹尾為一生命觀念,與西醫恰好是兩套。
試舉一例:我的第一個男孩,六歲得病,遷延甚久,最後是肚子大,腹膜中有水,送入日本醫院就醫,主治大夫是專門研究兒科的醫學博士,他說必須水消腹小才好,這話當然不錯。
他遂用多方讓水消,最後果然水消腹小,他以為是病好了,不料出院不到二十分鐘即死去。
這便是他隻注意部分的肚子,而不注意整個生命的明證。
西醫也切脈,但與中醫切脈不同。
中醫切脈,如人将死,一定知道,西醫則否。
中醫切脈,是驗生命力量的盛衰,着意整個生命。
西醫則隻注意部分機關,對整個生命之變化消息,注意不夠。
中西醫之不同,可以從許多地方比較,此不過略示一例。
再如眼睛有病,在西醫隻說是眼睛有病,中醫則說是整個身體失調。
通俗的見解是外科找西醫,内科找中醫,此見解雖不高明,但亦有其來源。
蓋外科是比較偏于局部的,内科則是關于整個生命。
西醫除對中毒一項,認為是全身之事外,其他任何病症,皆必求其病竈,往往于死後剖視其病竈所在。
将病與症候分開,此方法原來是很精确的,但惜其失處即在于局部觀察。
中醫常是囫囵不分的,沒有西醫精确,如對咳嗽吐血發燒等都看作病,其實這些隻是病的症候,未能将病與症候分開。
普通中國醫生,隻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隻知道一些從古相傳的方法;這在學理上說,當然不夠,但這些方法固亦有其學理上的根據。
凡是學問,皆有其根本方法與眼光,而不在乎得數,中醫是有其根本方法與眼光的,無奈普通醫生隻會用古人的得數,所以不能算是學問。
大概中國種種學術--尤其醫學與拳術,往深處追求,都可發現其根本方法眼光是歸根于道家。
凡古代名醫都是神仙家之流,如葛洪、陶弘景、華佗等,他們不單是有一些零碎的技巧法子,實是有其根本所在,仿佛如莊子所說“技而近乎道矣”。
他們技巧的根本所在,是能與道相通。
道者何?道即是宇宙的大生命,通乎道,即與宇宙的大生命相通。
在中西醫學上的不同,實可以代表中西一切學術的不同:西醫是走科學的路,中醫是走玄學的路。
科學之所以為科學,即在其站在靜的地方去客觀地觀察,他沒有宇宙實體,隻能立于外面來觀察現象,故一切皆化為靜;最後将一切現象,都化為數學方式表示出來,科學即是一切數學化。
一切可以數學表示,便是一切都納入科學之時,這種一切靜化數學化,是人類為要操縱控制自然所必走的路子;但這僅是一種方法,而非真實。
真實是動的不可分的(整個一體的)。
在科學中恰沒有此“動”,沒有此“不可分”;所謂“動”,“整個一體不可分”,“通宇宙生命為一體”等,全是不能用眼向外看,用手向外摸,用耳向外聽,乃至用心向外想所能得到的。
反是必須收視返聽,向内用力而後可。
本來生命是盲目的,普通人的智慧,每為盲目的生命所用,故智慧亦每變為盲目的,表現出有很大的機械性。
但在中國與印度則恰不然,他是要人智慧不向外用,而返用之于自己生命,使生命成為智慧的,而非智慧為役于生命。
印度且不說,在中國儒家道家都是如此。
儒家之所謂聖人,就是最能了解自己,使生命成為智慧的。
普通人之所以異于聖人者,就在于對自己不了解,對自己沒辦法,隻往前盲目地機械地生活,走到哪裡是哪裡。
儒家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便是表示生命已成功為智慧的--仿佛通體透明似的。
道家與儒家,本是同樣地要求了解自己,其分别處,在儒家是用全副力量求能了解自己的心理,如所謂反省等(此處不能細說,細說則必與現代心理學作一比較才可明白,現代心理學最反對内省法,但内省法與反省不同)。
道家則是要求能了解自己的生理,其主要的工夫是靜坐,靜坐就是收視返聽,不用眼看耳聽外面,而看聽内裡--看聽乃是譬喻,真意指了解
依我觀察,現在西醫對生命認識不足,實其大短。
因其比較看人為各部機關所合成,故其治病幾與修理機器相近。
中醫還能算是學問,和其還能站得住者,即在其徹頭徹尾為一生命觀念,與西醫恰好是兩套。
試舉一例:我的第一個男孩,六歲得病,遷延甚久,最後是肚子大,腹膜中有水,送入日本醫院就醫,主治大夫是專門研究兒科的醫學博士,他說必須水消腹小才好,這話當然不錯。
他遂用多方讓水消,最後果然水消腹小,他以為是病好了,不料出院不到二十分鐘即死去。
這便是他隻注意部分的肚子,而不注意整個生命的明證。
西醫也切脈,但與中醫切脈不同。
中醫切脈,如人将死,一定知道,西醫則否。
中醫切脈,是驗生命力量的盛衰,着意整個生命。
西醫則隻注意部分機關,對整個生命之變化消息,注意不夠。
中西醫之不同,可以從許多地方比較,此不過略示一例。
再如眼睛有病,在西醫隻說是眼睛有病,中醫則說是整個身體失調。
通俗的見解是外科找西醫,内科找中醫,此見解雖不高明,但亦有其來源。
蓋外科是比較偏于局部的,内科則是關于整個生命。
西醫除對中毒一項,認為是全身之事外,其他任何病症,皆必求其病竈,往往于死後剖視其病竈所在。
将病與症候分開,此方法原來是很精确的,但惜其失處即在于局部觀察。
中醫常是囫囵不分的,沒有西醫精确,如對咳嗽吐血發燒等都看作病,其實這些隻是病的症候,未能将病與症候分開。
普通中國醫生,隻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隻知道一些從古相傳的方法;這在學理上說,當然不夠,但這些方法固亦有其學理上的根據。
凡是學問,皆有其根本方法與眼光,而不在乎得數,中醫是有其根本方法與眼光的,無奈普通醫生隻會用古人的得數,所以不能算是學問。
大概中國種種學術--尤其醫學與拳術,往深處追求,都可發現其根本方法眼光是歸根于道家。
凡古代名醫都是神仙家之流,如葛洪、陶弘景、華佗等,他們不單是有一些零碎的技巧法子,實是有其根本所在,仿佛如莊子所說“技而近乎道矣”。
他們技巧的根本所在,是能與道相通。
道者何?道即是宇宙的大生命,通乎道,即與宇宙的大生命相通。
在中西醫學上的不同,實可以代表中西一切學術的不同:西醫是走科學的路,中醫是走玄學的路。
科學之所以為科學,即在其站在靜的地方去客觀地觀察,他沒有宇宙實體,隻能立于外面來觀察現象,故一切皆化為靜;最後将一切現象,都化為數學方式表示出來,科學即是一切數學化。
一切可以數學表示,便是一切都納入科學之時,這種一切靜化數學化,是人類為要操縱控制自然所必走的路子;但這僅是一種方法,而非真實。
真實是動的不可分的(整個一體的)。
在科學中恰沒有此“動”,沒有此“不可分”;所謂“動”,“整個一體不可分”,“通宇宙生命為一體”等,全是不能用眼向外看,用手向外摸,用耳向外聽,乃至用心向外想所能得到的。
反是必須收視返聽,向内用力而後可。
本來生命是盲目的,普通人的智慧,每為盲目的生命所用,故智慧亦每變為盲目的,表現出有很大的機械性。
但在中國與印度則恰不然,他是要人智慧不向外用,而返用之于自己生命,使生命成為智慧的,而非智慧為役于生命。
印度且不說,在中國儒家道家都是如此。
儒家之所謂聖人,就是最能了解自己,使生命成為智慧的。
普通人之所以異于聖人者,就在于對自己不了解,對自己沒辦法,隻往前盲目地機械地生活,走到哪裡是哪裡。
儒家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便是表示生命已成功為智慧的--仿佛通體透明似的。
道家與儒家,本是同樣地要求了解自己,其分别處,在儒家是用全副力量求能了解自己的心理,如所謂反省等(此處不能細說,細說則必與現代心理學作一比較才可明白,現代心理學最反對内省法,但内省法與反省不同)。
道家則是要求能了解自己的生理,其主要的工夫是靜坐,靜坐就是收視返聽,不用眼看耳聽外面,而看聽内裡--看聽乃是譬喻,真意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