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為人生藝術

關燈
普通人對道德容易誤會是拘謹的,枯燥無趣味的、格外的或較高遠的,仿佛在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件事情。

    按道德可從兩方面去說明:一面是從社會學方面去說明,一面是從人生方面去說明。

    現在我從人生方面來說明。

     上次所說的普通人對于道德的三點誤會,由于他對道德沒有認識使然;否則便不會有這種誤會。

    道德是什麼?即是生命的和諧;也就是人生的藝術。

    所謂生命的和諧,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諧;同時,亦是我的生命與社會其他人的生命的和諧。

    所謂人生的藝術,就是會讓生命和諧,會做人,會做得痛快漂亮。

    凡是一個人在他生命某一點上,值得旁人看見佩服、點頭、崇拜及感動的,就因他在這個地方,生命流露精彩,這與寫字畫畫唱戲作詩作文等做到好處差不多。

    不過,在不學之人,其可歌可泣之事,從生命自然而有,并未于此講求。

    然在儒家則與普通人不同,他注意講求人生藝術。

    儒家聖人讓你會在他整個生活舉凡一颦一笑一呼吸之間,都感動佩服,從而他使你的生命受到影響變化。

    以下再來分疏誤會。

     說到以拘謹、守規矩為道德,記起我與印度泰戈爾的一段談話。

    在民國十三年時,泰戈爾先生到中國來,許多朋友要我與他談話,我本也有話想同他談,但因訪他的人太多,所以未去。

    待他将離開北平時,徐志摩先生約我去談,并為我們作翻譯。

    在那裡,正值泰戈爾與楊丙辰先生談宗教問題。

    楊先生以儒家為宗教,而泰戈爾則說不是的。

    當時徐先生指着我說:梁先生是孔子之徒。

    泰戈爾說:我早知道了,很願聽梁先生談談儒家道理。

    我本無準備,隻就他們的話而有辨明。

    泰戈爾為什麼不認為儒家是宗教呢?他以為宗教是在人類生命的深處有其根據的,所以能夠影響人。

    尤其是偉大的宗教,其根于人類生命者愈深不可拔,其影響更大,空間上傳播得很廣,時間上亦傳得很久遠,不會被推倒。

    然而他看儒家似不是這樣。

    仿佛孔子在人倫的方面和人生的各項事情上,講究得很妥當周到,如父應慈,子應孝,朋友應有信義,以及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等等,好像一部法典,規定的很完全。

    這些規定,自然都很妥當,都四平八穩的;可是不免離生命就遠了。

    因為這些規定,要照顧各方,要得乎其中;顧外則遺内,求中則離根。

    因此泰戈爾判斷儒家不算宗教;而很奇怪儒家為什們能在人類社會上與其他各大宗教卻有同樣長久偉大的勢力!我當時答他說:孔子不是宗教是對的;但是孔子的道理卻不盡在倫理綱常中。

    倫理綱常是社會一面。

    《論語》上說:“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所有這一層一層的内容,我們雖不十分明白,但可以看出他是說的自己的生活,并未說社會。

    又如《論語》上孔子稱贊其門弟子顔回的兩點;“不遷怒,不而過”,也都是說其個人本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