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為人生藝術
關燈
小
中
大
未曾說到外面。
無論自己為學或教人,其着重之點,豈不明白嗎?為何單從倫理綱常那外面粗的地方來看孔子呢?這是第一點。
還有第二點,孔子不一定要四平八穩,得乎其中。
你看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志氣很大,很豪放,不顧外面;狷者狷介,有所不為,對裡面很認真;好像各趨一偏,一個左傾,一個右傾,兩者相反,都不妥當。
然而孔子卻認為可以要得,因為中庸不可能,則還是這個好。
其所以可取處,即在各自其生命真處發出來,沒有什麼敷衍遷就。
反之,孔子所最不高興的是鄉願,所謂:“鄉願,德之賊也。
”又說,:“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唯鄉願乎!”鄉願是什麼?即是他沒有他自己生命的真力量,而在社會上四面八方卻都應付得很好,人家稱他是好人。
孟子指點得最明白:“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衆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
”那就是說外面難說不妥當,可惜内裡缺乏真的。
狂狷雖偏,偏雖不好,然而真的就好。
-----這是孔孟學派的真精神真态度,這與泰戈爾想像的儒家相差好遠啊!泰戈爾聽我說過之後,很高興地說:“我長這樣大沒有聽人說過儒家這道理;現在聽梁先生的話,心裡才明白。
”世俗誤會拘謹,守規矩為道德,正同泰戈爾的誤會差不多。
其實那樣正難免落歸鄉願一途,正恐是德之賊呢! 誤以為道德是枯燥沒趣味的,或者與誤認拘謹守規矩為道德的相連。
道德誠然不是放縱浪漫;像平常人所想像的快樂仿佛都在放縱浪漫中,那自然為這裡(道德)所無。
然如你了解道德是生命的和諧,而非拘謹守規矩之謂,則生命和諧中趣味最深最永。
“德者得也”,正謂有得于己,正謂有以自得。
自得之樂,無待于外面的什麼條件,所以其味永,其味深。
我曾說過人生靠趣味,無趣味則人活不下去。
活且活不下去,況講到道德乎?這于道德完全隔膜。
明儒王心齋先生有《樂學歌》(可看《明儒學案》),歌曰:“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
”其所指之學,便是道德;當真,不樂就不是道德呀! 道德也不是格外的事。
記得梁任公先生,胡适之先生等解釋人生道德,喜歡說小我大我的話,以為人生價值要在大我上求,他們好像必須把“我”擴大,才可把道德收進來。
這話最不對!含着很多毛病。
其實“我”不須擴大,宇宙隻是一個“我”,隻有在我們精神往下陷落時,宇宙與我才分開。
如果我們精神不斷向上奮進,生命與宇宙通而為一,實在分不開内外,分不開人家與我。
孟子說:“今人乍見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這時實分不出我與他(孺子)。
“我”是無邊際的,哪有什麼小我大我呢?雖然我們為人類社會着想,或為朋友為大衆賣力氣,然而均非格外的,等于我身上癢,我要搔一搔而已。
無論自己為學或教人,其着重之點,豈不明白嗎?為何單從倫理綱常那外面粗的地方來看孔子呢?這是第一點。
還有第二點,孔子不一定要四平八穩,得乎其中。
你看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志氣很大,很豪放,不顧外面;狷者狷介,有所不為,對裡面很認真;好像各趨一偏,一個左傾,一個右傾,兩者相反,都不妥當。
然而孔子卻認為可以要得,因為中庸不可能,則還是這個好。
其所以可取處,即在各自其生命真處發出來,沒有什麼敷衍遷就。
反之,孔子所最不高興的是鄉願,所謂:“鄉願,德之賊也。
”又說,:“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唯鄉願乎!”鄉願是什麼?即是他沒有他自己生命的真力量,而在社會上四面八方卻都應付得很好,人家稱他是好人。
孟子指點得最明白:“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衆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
”那就是說外面難說不妥當,可惜内裡缺乏真的。
狂狷雖偏,偏雖不好,然而真的就好。
-----這是孔孟學派的真精神真态度,這與泰戈爾想像的儒家相差好遠啊!泰戈爾聽我說過之後,很高興地說:“我長這樣大沒有聽人說過儒家這道理;現在聽梁先生的話,心裡才明白。
”世俗誤會拘謹,守規矩為道德,正同泰戈爾的誤會差不多。
其實那樣正難免落歸鄉願一途,正恐是德之賊呢! 誤以為道德是枯燥沒趣味的,或者與誤認拘謹守規矩為道德的相連。
道德誠然不是放縱浪漫;像平常人所想像的快樂仿佛都在放縱浪漫中,那自然為這裡(道德)所無。
然如你了解道德是生命的和諧,而非拘謹守規矩之謂,則生命和諧中趣味最深最永。
“德者得也”,正謂有得于己,正謂有以自得。
自得之樂,無待于外面的什麼條件,所以其味永,其味深。
我曾說過人生靠趣味,無趣味則人活不下去。
活且活不下去,況講到道德乎?這于道德完全隔膜。
明儒王心齋先生有《樂學歌》(可看《明儒學案》),歌曰:“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
”其所指之學,便是道德;當真,不樂就不是道德呀! 道德也不是格外的事。
記得梁任公先生,胡适之先生等解釋人生道德,喜歡說小我大我的話,以為人生價值要在大我上求,他們好像必須把“我”擴大,才可把道德收進來。
這話最不對!含着很多毛病。
其實“我”不須擴大,宇宙隻是一個“我”,隻有在我們精神往下陷落時,宇宙與我才分開。
如果我們精神不斷向上奮進,生命與宇宙通而為一,實在分不開内外,分不開人家與我。
孟子說:“今人乍見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這時實分不出我與他(孺子)。
“我”是無邊際的,哪有什麼小我大我呢?雖然我們為人類社會着想,或為朋友為大衆賣力氣,然而均非格外的,等于我身上癢,我要搔一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