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三末 達 十二曷 豁末栝 并十三末 渴 十二曷 右一部與《廣韻》同 十四黠 十五轄 二韻同用 按:“黠”為“删”入聲,“轄”為“山”入聲。

    沈韻無考。

    《文心雕龍·書記》篇用“劄、讷、拔、察”四韻。

    “劄、拔、察”,《廣韻》在黠韻;“讷”字黠韻不收,然《集韻》有之。

    《集韻》稱照唐諸家韻刊定,則舊韻本有“讷”字,《廣韻》偶遺也。

     右一部與《廣韻》同 十六屑 十七薛 二韻同用 按:“屑”為“先”入聲,“薛”為“仙”入聲。

     梁明堂登歌 節閉 并十六屑 五引曲 折悅絕 并十七薛 長歌行 雪 十七薛 結節 并十六屑 缺滅 并十七薛 耋 十六屑 絕别裂設 并十七薛 奉和竟陵王藥名 岊結 并十六屑 雪滅 并十七薛 切 十六屑 埒 十七薛 血屑 并十六屑 絕皙 并十七薛 八詠詩 結 十六屑 絕雪 并十七薛 太常卿任昉墓銘 閱滅絕 并十七薛 按:“閱”字,原本作“阙”,既不合韻;而“川溪望歸,岩阿待阙”,文義亦不可解。

    知是“閱”字之誤。

     梁南郊登歌 烈設 并十七薛 潔阕 并十六屑 烈 十七薛 朝丹徒故宮頌 傑烈 并十七薛 節 十六屑 右一部與《廣韻》同 十八藥 十九铎 二韻同用 按:“藥”為“陽”入聲,“铎”為“唐”入聲。

    “蕭”至“麻”八韻皆無入聲。

     尚書右仆射範雲墓銘 薄作 并十九铎 登高望春 落漠 并十九铎 八詠詩 灼 十八藥 薄萼落 并十九铎 薄 十九铎 灼 十八藥 閣鶴 并十九铎 薄 十九铎 爵 十八藥 樂鶴 并十九铎 右一部與《廣韻》同 二十陌 二十一麥 二十二昔 二十三錫 四韻同用 按:“陌”為“庚”入聲,“麥”為“耕”入聲,“昔”為“清”入聲,“錫”為“青”入聲。

     郊居賦 鳠 二十一麥 額白宅 并二十陌 彌陀佛銘 适尺迹石 并二十二昔 永明樂 客陌 并二十陌 詠菰 澤客 并二十陌 酬孔通直逷懷蓬居 辟籍役 并二十二昔 八詠詩 碧石帟 并二十二昔 摘 二十一麥 襞射 并二十二昔 隙 二十陌 席役惜 并二十二昔 積 二十二昔 隙 二十陌 石役夕脊 并二十二昔 右一部與《廣韻》異 二十四職 獨用 按:“職”為“蒸”入聲。

     郊居賦 棘即息翼力植直 千佛頌 極力陟識 并二十四職 彌陀佛銘 飾息恻力 并二十四職 梁明堂登歌 職極 并二十四職 相逢狹路間 憶側食直翼色織即翼 并二十四職 青青河畔草 憶息 并二十四職 鼓吹曲二首同諸公賦 側色識息 并二十四職 夜夜曲 直憶織息 并二十四職 江南弄 色極息 并二十四職 赤松澗 測息陟翼食側 并二十四職 夢見美人 息憶色食側臆 并二十四職 詠雪應令 色息極翼即 并二十四職 寒松 色直 并二十四職 詠鹿蔥 織食 并二十四職 和劉中書仙詩 色職 并二十四職 六憶詩 色食力 并二十四職 八詠詩 色識 并二十四職 極色測翼息臆識 并二十四職 四時白纻歌 息翼色極 并二十四職 右一部與《廣韻》異 二十五德 獨用 按:“德”為“登”入聲。

     梁三朝雅樂歌 國德則忒塞 并二十五德 梁北郊登歌 德則 并二十五德 右一部與《廣韻》異 按:《文心雕龍·程器》篇用德韻“德、北、則、國”四字,亦不入職韻。

     二十六緝 獨用 按:“緝”為“侵”入聲,“尤、侯、幽”皆無入聲。

     詠孤桐 立集 為鄰人有懷不至 入泣 右一部與《廣韻》同 二十七合 二十八盍 二韻同用 按:“合”為“覃”入聲,“盍”為“談”入聲。

     石塘濑聽猿 合沓答 并二十七合 右一部與《廣韻》同 二十九葉 三十帖 二韻同用 按:“葉”為“鹽”入聲,“帖”為“添”入聲。

    沈韻無考。

    《文心雕龍·附會》篇用葉韻“葉、接”三[24]字,帖韻“疊、協”二字,與《廣韻》同。

     右一部與《廣韻》同 三十一洽 三十二狎 二韻同用 按:“洽”為“鹹”入聲,“狎”為“銜”入聲。

     右一部與《廣韻》同 三十三業 三十四乏 二韻同用 按:“業”為“嚴”入聲,“乏”為“凡”入聲。

     釋迦文佛像銘 業 三十三業 法 三十四乏 脅劫 并三十三業 右一部與《廣韻》同 按:《文心雕龍·通變》篇用業韻“業、怯”二字、之[25]韻“乏、法[26]”二字,與《廣韻》同。

    “怯”或作“跲”,“跲”亦業韻字。

     周必大《跋蕭禦史殿試卷》:“或疑賦原韻不當押‘業、乏、法’。

    按《廣韻》入聲三十一洽與三十二狎通用,三十三業與三十四乏通用。

    自唐迄天禧皆然,此舊韻也。

    仁廟初诏丁度等撰定《集韻》,于是移‘業’為第三十二,而以‘狎、乏’附之,此今韻也。

    ” 按:休文此銘實以“業、乏”通用,與益公所言合。

    益信《廣韻》之部分即《切韻》《唐韻》之部分,而《切韻》《唐韻》之部分即沈氏部分也。

     紐字圖 沙門神珙《四聲五音九弄反紐圖序》:“昔有梁朝沈約創立‘紐’字之圖,皆以平書,碎尋難見。

    ” 平聲章 灼良切,章略切。

     先雙聲,後疊韻。

     章灼良略是雙聲,灼略章良是疊韻。

     正紐入聲為首,雙聲平聲為首。

     到紐平聲為首,疊韻入聲為首。

     上聲掌 章兩切,章良切。

     先雙聲,後疊韻。

     章掌良兩是雙聲,掌兩章良是疊韻。

     正紐平聲為首,雙聲平聲為首。

     到紐上聲為首,疊韻上聲為首。

     去聲障 章饷切,障傷切。

     先雙聲,後疊韻。

     章障傷饷是雙聲,障饷章傷是疊韻。

     正紐平聲為首,雙聲平聲為首。

     到紐去聲為首,疊韻去聲為首。

     入聲灼 章略切,灼良切。

     先雙聲,後疊韻。

     章灼良略是雙聲,灼略章良是疊韻。

     正紐平聲為首,雙聲平聲為首。

     到紐入聲為首,疊韻入聲為首。

     平聲廳 剔靈切,廳曆切。

     先雙聲,後疊韻。

     廳剔靈曆是雙聲,剔曆廳靈是疊韻。

     正紐入聲為首,雙聲平聲為首。

     到紐平生為首,疊韻入聲為首。

     上聲颋 廳井切,颋精切。

     先雙聲,後疊韻。

     廳颋精井是雙聲,颋井廳精是疊韻。

     正紐平聲為首,雙聲平聲為首。

     到紐上聲為首,疊韻上聲為首。

     去聲聽 剔徑切,聽擊切。

     先雙聲,後疊韻。

     廳剔徑擊是雙聲,剔擊廳徑是疊韻。

     正紐入聲為首,雙聲去聲為首。

     到紐上聲為首,疊韻入聲為首。

     入聲剔 廳曆切,剔靈切。

     先雙聲,後疊韻。

     廳剔靈曆是雙聲,剔曆廳靈是疊韻。

     正紐平聲為首,雙聲去聲為首。

     到紐去聲為首,疊韻入聲為首。

     按:此圖附《廣韻》之末。

    《漁隐叢話》嘗引之,則其來久矣,非後人附益也。

    但不載姓氏,不知傳自何時。

    以《玉篇》三十卷末沙門神珙《反紐圖序》考之,乃悟為休文舊法。

    序稱神珙以前為反紐圖者凡三家,梁有沈約,唐有陽甯公、南陽釋處忠。

    而二家譜,詞理稍繁,此圖立法甚略,則非二家書也。

    而平上去入、疊韻雙聲、橫行直下,無所謂五圓二方、宛轉關生之巧密,正與所稱皆以平書碎尋難見者合。

    豈非《四聲譜》中之遺制,與韻俱來,曆代相承,著之韻末者耶?且唐人官韻“庚、耕、清、青”四部,離絕不通,通用者乃沈氏韻。

    此圖以“颋、井、廳、精”為疊韻,亦非唐以後音,知陸法言竊據沈韻,并此圖而竊據之。

    儒者承用其書,莫究所始,而神珙等專家之學,遞相授受,猶能道其源流也。

     《宋書·謝靈運傳》:“夫五色相宣,八音諧暢。

    由乎[27]玄黃律呂,各适物宜。

    欲使宮羽相變,低昂舛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有[28]切響。

    一簡之内,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

    妙達此旨,始可言文。

    至于先士茂制,諷高曆賞,四字疑有訛脫。

    子[29]建《函京》之作,仲宣《灞岸》之篇,子荊《零雨》之章,正長《朔風》之句,并直舉胸情,非傍詩史,正以音律調韻,取高前式。

    自靈均以來,多曆年所,雖文體稍精,而此秘未睹。

    至于高言妙句,音韻天成,皆暗與理合,非由思至。

    張、蔡、曹、王,曾無先覺;潘、陸、顔、謝,去之彌遠。

    世之知音者,有以得之,此言非謬。

    如曰不然,請俟來哲。

    ” 按:休文聲病之學盡于此論,此後來律體之椎輪也。

    但律體以二四回換,字有定程;此則随字均配,法較後人為疏。

    故《答陸厥書》有“巧曆不盡”之語。

    律體但分平仄,此則并仄聲,亦各不相通,法較後人為密。

    故《杼山詩式》稱其“碎用四聲”,鐘嵘亦曰:“平上去入,仆病未能。

    ”蓋苦其難于措詞,故不樂用也。

    然浮聲切響之說,究閱今千載不能易。

     又按:高下低昂,音求相配;回環宛轉則無定程。

    偶舉一端,故以“若”字例之,非謂浮聲必在前,切響必在後也。

     《答陸厥書》:“宮商之聲有五,文字之别累萬。

    以累萬之煩,配五聲之約,高下低昂,非思力所學,又非止若斯而已也。

    十字之文,颠倒相配;字不過十,巧曆已不能盡,何況複過于此者乎?靈均以來,未經用之于懷抱,固無從得其髣髴矣。

    若斯之妙,而聖人不尚,何也?此蓋曲折聲韻之巧,無當于訓義,非聖哲立言之所急也。

    是以子雲譬之‘雕蟲篆刻’,雲‘壯夫不為’。

    自古詞人,豈不知宮羽之殊、商徵之别?雖知五音之異,而其中參差變動,所昧實多,故鄙意所謂‘此秘未睹’者也。

    以此而推,則知前世文士,便未晤此處。

    若以文章之音韻,同弦管之聲曲,則美惡妍蚩,不得頓相乖反。

    譬猶子野操曲,安得忽有啴緩失調之聲?以《洛神》比陳思他賦,有似異手之作,故天機啟則律呂自調,六情滞則音律頓舛也。

    士衡雖雲炳若缛錦,按:今本《文賦》作‘缛繡’。

    甯有濯色江波,其中複有一片是衛文之服。

    此則陸生之言,即複不盡者矣。

    韻與不韻,複有精粗,輪扁不能言之,老夫亦不盡辨此。

    ” 按:此書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