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鄭氏注箋釋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曹元弼學
廣要道章第十二
釋曰:上既舉孝子事親之節目,以指人行莫大之實,又言罪莫大於不孝,以申兇德之戒。
故此兩章遂蒙君子能成德教之文,言教莫善於以孝興禮,以禮行孝,以發至德要道之精義。
先要道後至德者,上言行莫大於孝,罪莫大於不孝,因歷説教民莫善之事,由孝及弟,遂及禮樂。
蓋孝則必弟,而禮樂從此起,孝弟皆須禮以行之,是謂要道,而道之所以爲要,本德之所以爲至。
此章由孝弟以及禮樂,而詳言禮之用,故結言要道;下章由禮樂推本孝弟,以極見孝之大,故結言至德。
聖人之言,反覆相成,行乎其所,不得不行,如日月相從,山川縈抱,無非天行之健,地勢之順也。
兩章大義,當通合觀之。
蓋德者,愛敬也,愛敬及天下,謂之至德,孝弟是也。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德而曰至,以言乎其大也。
道者,所以行愛敬者也,愛敬一人而千萬人説,謂之要道,禮樂是也。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義之實,從兄;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樂之實,樂斯二者。
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道而曰要,以言乎莫此爲善也。
愛非敬不立,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不敢即敬也,故曰:「語孝必本敬,本敬則禮從起』。
孝弟同體,父子之道、君臣之義相須而成,孝則必弟,孝則必忠,孝以愛興敬,禮以敬治愛。
古之君子躬行至德,自盡其孝弟忠敬以事父、事兄、事君,而即以敬天下之爲父、兄、君者,是之謂教,以身教也。
敬天下之爲父、兄、君者,而天下之子、弟、臣皆惻然自生其事父、事君、事兄之心,是之謂悅,悅即「樂則生矣」之樂,所謂「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孝弟恭敬,民皆樂之」也。
天下之子、弟、臣悅,則興孝、興弟、作忠,而愛不可勝用,敬不可勝用。
尊尊、親親、長長、幼幼,以生以養,以富以教,而上下安,型仁講讓,和親、安平、康樂,而風俗成矣,故曰:「孝經者,制作禮樂,仁之本」,夫是之謂順,此兩章通義也。
上陳五孝,皆至德要道之實,此更發明其所以爲要,所以爲至,引而申之以盡其義,故曰廣。
下章言教以孝、教以弟而結言至德,此章言孝弟,又言禮樂,而結言要道。
首章注以至德爲孝弟,要道爲禮樂,深得經旨矣。
〇又案孔子行在孝經,教孝、教忠、教弟而萬世之下皆知父之爲父,君之爲君,兄之爲兄,即所以敬萬世之爲君、父、兄者也。
萬世之爲子、弟、臣者,讀孝經無不自動其孝弟忠敬固有之良心,所謂子説、弟説、臣説也。
子、弟、臣説,則本立道生,親愛禮順之心惡可已,擴而充之,天下無亂不可治,無散不可聚,無弱不可強,故黃忠端之序孝經曰:「循是而行之,五帝、三王之治猶可以復。
」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弟,本亦作「悌」。
釋文。
弟,此字補。
人行之次也。
釋文。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樂感人情者也,惡鄭聲之亂樂也。
釋文。
箋雲:漢書刑法志曰:「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繫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
好惡取捨,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
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言先王統理天下,一之乎中和也。
」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釋文。
箋雲:禮記説:「禮之於正國,猶衡之於輕重,繩墨之於曲直,規矩之於方園,敬讓之道也。
故以奉宗廟則敬,以入朝廷則貴賤有位,以處室家則父子親、兄弟和,以處鄉裡則長幼有序。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此之謂也。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樂之實,樂斯二者。
」白虎通曰:「樂以象天,禮以法地。
人無不含天地之氣,有五常之性者,故樂所以蕩滌,反其邪惡也;禮所以防隱佚,節其侈靡也。
故孝經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禮樂。
禮者,敬而已矣。
敬者,禮之本也。
注疏。
故敬其父則子説,音悅,注及下同釋文。
説釋文。
人心感而誠服。
七字補。
敬其兄則弟説,敬其君則臣説, 盡禮以事釋文。
父、兄、君,則子、弟、臣皆説。
明孝弟忠敬人心同。
十七字補。
敬一人而千萬人説, 箋雲:舊説:「一人謂父兄君。
千萬人,謂子弟臣也。
」疏引舊義,疑鄭同。
所敬者寡而説者衆,此之謂要道也。
」釋文。
要,因妙反,下同。
臧雲:「下無要字,當作『注同』。
」 守約施博曰五字補。
要。
推校釋文注當有「要」字。
釋曰:此章明禮以行孝爲道之要。
夫子言教民親睦慈愛,由親及疏,以恩意相人偶者,莫善於孝。
惟愛親故能愛人,而仁不可勝用也。
教民由禮相順,長幼卑尊各有次序,無相奪倫者,莫善於弟。
孝則必弟,父子一體,昆弟一體,親愛於所生,必親愛於所同生,而父母生之,兄先弟後,自然之序,故「孝乎惟孝,友于兄弟」,而弟必從兄,是謂弟。
孝友者,天性之愛;弟者,天倫之順。
由弟順於兄推之,故尊老敬長,自卑尊人,而義不可勝用也。
轉移風氣,變易習俗,發育其孝弟之性,以合生氣之和,導五常之行者,莫善於樂。
樂者,感人心,通倫理者也。
尊安君上,使不危亡,治理民人,使遠兵刑,勸率其孝弟之行,以正五倫,修十義,講信修睦,使天下長治久安者,莫善於禮。
禮者,辨上下,定民志,人類之綱紀也。
此以上由孝及弟,由孝弟及禮樂,四者分言而理實一貫,故下文遂以禮言孝弟,并及資父事君之義。
孟子言「仁之實,事親;義之實,從兄」,實即所謂莫善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樂之實,樂斯二者」,明禮樂從孝弟出。
此孟子傳孝經微言大義也。
記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
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
」亦此章之義。
禮無不順,禮順,亦謂相敬禮順承。
「禮者,敬而已矣」以下,明孝弟皆以禮行之,言禮而樂在其中。
簡氏説:「經前言禮樂,而此章先樂後禮,以連有申言禮之文也。
禮獨申言者,以禮節樂,作樂在行禮中也。
」案禮出於愛敬之情,而愛著於敬,惟敬能盡愛,故禮主於敬。
禮之大義,尊尊也,親親也,長長也。
凡親親之禮,皆所以敬爲人父者,爲人子者見之,則惻然自動其孝思,覺必如是而後心安,故敬其父則子説。
凡長長之禮,皆所以敬爲人兄者,爲弟者見之,則頹然自動其順心,覺必如是而後心安,是敬其兄則弟説。
凡尊尊之禮,皆所以敬爲人君者,爲臣者見之,皆肅然自起其忠敬,覺必如是而後心安,是敬其君則臣説。
今試讀士冠、喪、祭之禮,鄉射之禮,聘、覲之禮,有不自動其孝親、敬兄、忠君之心者乎?又試觀古來孝子、弟弟、忠臣之行事,有不自動其孝弟與忠之心者乎?此敬與説之明驗也。
凡人皆有孝弟忠之心,而或不自覺,禮之敬,所以覺人。
人性皆善,有感斯通,敬一父、敬一兄、敬一君而千萬爲子、爲弟、爲臣之人皆説,所敬者至寡而所説著至衆。
由是親愛、禮順、治安,教不肅而成矣。
守約而施博,初不待每人而悅之。
率性之謂道,易簡而天下之理得,此之謂要道也。
簡氏雲:「孝經諸文皆主孝而言,蓋事父孝者皆事兄悌,故遂言悌。
祭義之言孝曰:『禮者,履此者也。
樂自順此生。
』故言樂而終言禮。
曲禮曰:『毋不敬。
』夫孝而敬其父者,必敬其兄,故經曰:『以敬事長則順』;孝而敬其父者必敬其君,故經曰:『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皆一以貫之也。
」案不言母者,資於事父以事母,言父則母在其中。
不言長者,以事兄之弟事長也。
黃氏雲:「孝悌者,禮樂之所從出也。
孝悌之謂性,禮樂之謂教。
因性明教,本其自然,而至善之用出焉,亦曰不敢惡慢而已。
敢於惡慢人,則敢於毀傷人。
敢於毀傷人,則毀傷之者至矣。
故敬者,禮之實也。
敬而後悅,悅而後和,和而後樂生焉。
敬一人而千萬人悅,禮樂之本也。
明主治天下,必知其本務而緻力之,天下之和睦則必繇此也。
詩曰:『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如文王則可謂知要也。
」〇疏引制旨曰:「制旨曰」正德本誤「制百口」,閩監毛本改「樂記雲」。
孝經學據之以爲元氏語,未是,今審定如此。
「禮殊事而合敬,樂異文而合愛。
敬愛之極,是謂要道;神而明之,是謂至德。
故必由斯人以宏斯教,而後禮樂興焉,政令行焉。
以盛德之訓傳於樂聲,則感人深而風俗移易;以盛德之化措之禮容,則悅者衆而名教著明。
然則韶樂存於齊,而民不爲之易,周禮備於魯,而君不獲其安,亦政教失其極耳。
夫豈禮樂之咎乎?」案此説甚善,審其文義,與前引制旨相類,惜乎政教失其極,明皇實不能免,卒有幸蜀之變。
元氏引之,殆見微知著,以將順爲匡救乎?〇「弟」,今本作「悌」。
案「弟」本訓韋束之次弟,假借爲「兄弟」字,即由次弟義引申之。
故弟愛敬兄,順其次弟,即謂之弟。
「悌」,俗字。
注雲:「人行之次」,次,即次弟也。
或雲祭義雲:「年之貴乎天下久矣,次乎事親也。
」注意蓋謂孝爲人行莫大,而悌即次之,亦通。
〇治要引注雲:「夫樂者感人情,樂正則心正,樂淫則心淫。
」義無誤。
「上好禮句」同釋文。
又雲:「敬者,禮之本,有何加焉。
」以「有何加」釋「而已矣」,語意似未甚協。
此「敬而已矣」乃起下之辭,言禮非他,即敬耳。
故下遂歷説敬,不必贅此一語。
又雲:「所敬一人是其少,千萬人悅是其衆。
」不悞。
又雲:「孝弟以教之,禮樂以化之,此謂要道也。
」與首章注以至德爲孝弟,要道爲禮樂不免齟齬。
廣至德章第十三 釋曰:道之所以爲要,本德之所以爲至,由要道推本至德,故以廣至德名章。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
言教不必家到戶至日見而語之,但行孝於内,其化自流於外。
注疏。
文選庾元規讓中書令表注引作「非門到戶至而見之」。
任彥昇齊竟陵王行狀注引作「非門戶至而日見也」。
釋文出「語之」、「但」三字。
箋雲:禮鄉飲酒義曰:「君子之所謂孝者,非家至而日見之也。
合諸鄉射,教鄉飲酒之禮,而孝弟之行立矣。
」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爲人父者也; 天子父事三老,釋文舊脫「父」字,今依盧校。
所以教天下孝。
六字補。
教以弟,今本作「悌」,據前後兩章釋文,則此字亦當作「弟」。
釋文有「弟」、「悌」二本。
出經字蓋皆作「弟」,注則「弟」、「悌」錯見。
臧氏謂皆當作「弟」。
今審定經字一作「弟」,注姑隨本。
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兄者也; 天子兄事五更,釋文。
舊誤「兄弟」,今依盧校。
所以教天下弟。
六字補。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君者也。
郊宗之禮,君事天,宗廟之禮,君事屍,所以教天下臣。
二十字補。
箋雲: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禮文王世子記説世子齒學之禮曰:「國人觀之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父在則禮然。
』然而衆知父子之道矣。
其二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君在則禮然。
』然而衆著於君臣之義也。
其三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長長也。
』然而衆知長幼之節矣。
故父在斯爲子,君在斯爲之臣。
居子與臣之節,所以尊君親親也。
故學之爲父子焉,學之爲君臣焉,學之爲長幼焉,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得而國治。
」大傳曰:「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此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
」 詩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釋文。
愷,本亦作豈。
悌,本亦作弟。
臧雲:「石臺本、唐石經本、嶽本皆作『愷悌』,鄭本當本作『豈弟』。
」釋文蓋出後人改,今姑仍其舊。
箋雲:爾雅釋詁:「愷,樂也。
弟,易也。
」表記曰:「豈以強教之,弟以説安之。
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親,如此而後可以爲民父母矣。
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 釋曰:此章明孝以起禮,爲德之至。
上言禮主於敬,而敬以行孝,禮之所以一敬而天下皆説,爲道之要者,由孝本天下人心所同,爲德之至也。
故夫子遂申言之曰:君子之教民以孝也,身行孝於内,而化自流於外,禮自達於下,非家至日見每人而語之也。
蓋天下之理一也,教以孝,即所以遍敬天下之爲人父者也。
愛敬盡於事親,於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使天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
又於太學行養老之禮,天子父事三老,執醬而饋,執爵而酳,而天下曉然於事父之道,是不啻胥天下之父,由吾而敬之也。
孝則必弟,教以弟,即所以遍敬天下之爲人兄者也。
禮,族食,君與父兄齒。
長我之長亦長人之長,自朝廷州巷獀狩軍旅,弟道無不達。
又天子兄事五更,而天下曉然於事兄之道,是不啻胥天下之兄,由吾而敬之也。
孝則必忠,由子道以立臣道。
教以臣,即所以遍敬天下之爲人君者也。
天子至尊,而郊祭冊祝稱臣,以君禮事天;君入廟門,全乎臣,全乎子,以君禮事屍,天下由是曉然於臣道,而各有禮於其君,是不啻胥天下之君,由吾而敬之也。
敬即禮也,所以起敬者孝也,所敬之大如此,故所説之衆如彼。
蓋親親敬長,達之天下無不同,「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在此。
而君臣之義,所以保全天下父子兄弟,尊尊、親親、長長之道得而國治。
是皆出於天命之性,易簡之至德,實爲禮之大本,人心所同然。
是以措之天下無所不行,百姓親,五品遜,而愛敬不可勝用也。
故復引詩以嘆美之。
詩大雅泂酌之篇。
愷,樂也,樂以強教之。
孝悌恭敬,民皆樂之,因其所樂以勸強教諭之,所謂教以孝、教以弟、教以臣也。
悌,易也,易以説安之,易則易知,簡則易從,令順民心,民日遷善而不知爲之,所謂子説、弟説、臣説也。
聖人通天地生人之本,因其固有而利導之,民由是親愛禮順,以相生相養相保。
故君子之於民,其教之説之,有父之尊,有母之親,非體至德,其孰能舉道之要,以順民心如此其大者乎?故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
」子曰:「民之所由生,禮爲大」,要道也。
傳曰:「孝,禮之始也」,至德也。
孝故敬,敬故説,説故順。
敬者,禮之本也。
説者,樂之本也。
敬天下之父、兄、君而天下之子、弟、臣説,禮樂之所由作也。
聖人緻中和、贊化育之功,盡於是矣。
夫父子之道,天地生生之大德也。
孝者,子道,人之所以生也。
本人之所以生,而擴充其生機,以大生廣生天下萬世之人,是謂民之父母,是君道也,是師道也,是天道也。
嗚呼,至矣。
〇注説「教以孝」雲:「行孝於内,其化自流於外。
」又雲:「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
」此義至精。
蓋君子篤行至孝,誠中形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養老之禮,非虛加之文,乃孝弟之德充積發見而不能自已者,所謂推恩也。
聖人制禮,皆身教之實,所以天下觀感興起,亦皆勉爲孝子、悌弟、忠臣而不能自已,所謂「孝子不匱,永錫爾類」也。
文王世子言世子齒學之禮,自爲世子時而學父子、君臣、長幼之道,此所以自上至下皆兢兢爲子、臣、弟、少之事。
雖天子必有父必有兄,博愛廣敬,不敢惡慢於人,而德教普施,爲民父母也。
曰「衆知」者,即遍敬盡説之意。
祭義曰:「孝弟發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獀狩,脩乎軍旅。
鄉裡有齒,而老窮不遺,強不犯弱,衆不暴寡。
」此由大學而來者也,所謂「親愛禮順,和睦無怨」也。
古之教與學在此,故曰「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義」。
三代之學皆所以明人倫,此孝經於大學一貫之大義也。
學者,學禮。
學者以孝經之意觀禮,則本立道生,神而明之矣,本感應章義及孝經緯文,白虎通、公羊解詁説皆同。
祭義雲:「食三老五更於大學,所以教諸侯之弟。
」以食三老并屬弟者,孔疏雲:「以上文祀文王於明堂爲孝,故以食三老五更爲弟,文有所對也。
」元疏非。
「愷」,詩作「豈」,假借字。
禮記作「凱」,俗字。
「悌」,禮記、爾雅皆作「弟」,與「孝弟」字同義近。
悌,俗字。
〇治要引注雲:「非門到戶至而日見之也,但行孝於内,流化於外也。
」又雲:「天子父事三老,所以敬天下老也。
天子兄事五更,所以教天下悌也。
天子郊則君事天,廟則君事屍,所以教天下臣。
」義皆是。
又雲:「以上三者教於天下,真民之父母。
」又雲:「至德之君,能行此三者,教於天下也」義不誤而稍淺。
廣揚名章第十四 釋曰:上言教孝、教弟、教臣,弟主於兄而兼事長,故此章遂備言孝弟忠順,不出家而成教於國,以申首章立身行道揚名之義。
孝始於事
故此兩章遂蒙君子能成德教之文,言教莫善於以孝興禮,以禮行孝,以發至德要道之精義。
先要道後至德者,上言行莫大於孝,罪莫大於不孝,因歷説教民莫善之事,由孝及弟,遂及禮樂。
蓋孝則必弟,而禮樂從此起,孝弟皆須禮以行之,是謂要道,而道之所以爲要,本德之所以爲至。
此章由孝弟以及禮樂,而詳言禮之用,故結言要道;下章由禮樂推本孝弟,以極見孝之大,故結言至德。
聖人之言,反覆相成,行乎其所,不得不行,如日月相從,山川縈抱,無非天行之健,地勢之順也。
兩章大義,當通合觀之。
蓋德者,愛敬也,愛敬及天下,謂之至德,孝弟是也。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德而曰至,以言乎其大也。
道者,所以行愛敬者也,愛敬一人而千萬人説,謂之要道,禮樂是也。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義之實,從兄;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樂之實,樂斯二者。
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道而曰要,以言乎莫此爲善也。
愛非敬不立,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不敢即敬也,故曰:「語孝必本敬,本敬則禮從起』。
孝弟同體,父子之道、君臣之義相須而成,孝則必弟,孝則必忠,孝以愛興敬,禮以敬治愛。
古之君子躬行至德,自盡其孝弟忠敬以事父、事兄、事君,而即以敬天下之爲父、兄、君者,是之謂教,以身教也。
敬天下之爲父、兄、君者,而天下之子、弟、臣皆惻然自生其事父、事君、事兄之心,是之謂悅,悅即「樂則生矣」之樂,所謂「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孝弟恭敬,民皆樂之」也。
天下之子、弟、臣悅,則興孝、興弟、作忠,而愛不可勝用,敬不可勝用。
尊尊、親親、長長、幼幼,以生以養,以富以教,而上下安,型仁講讓,和親、安平、康樂,而風俗成矣,故曰:「孝經者,制作禮樂,仁之本」,夫是之謂順,此兩章通義也。
上陳五孝,皆至德要道之實,此更發明其所以爲要,所以爲至,引而申之以盡其義,故曰廣。
下章言教以孝、教以弟而結言至德,此章言孝弟,又言禮樂,而結言要道。
首章注以至德爲孝弟,要道爲禮樂,深得經旨矣。
〇又案孔子行在孝經,教孝、教忠、教弟而萬世之下皆知父之爲父,君之爲君,兄之爲兄,即所以敬萬世之爲君、父、兄者也。
萬世之爲子、弟、臣者,讀孝經無不自動其孝弟忠敬固有之良心,所謂子説、弟説、臣説也。
子、弟、臣説,則本立道生,親愛禮順之心惡可已,擴而充之,天下無亂不可治,無散不可聚,無弱不可強,故黃忠端之序孝經曰:「循是而行之,五帝、三王之治猶可以復。
」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弟,本亦作「悌」。
釋文。
弟,此字補。
人行之次也。
釋文。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樂感人情者也,惡鄭聲之亂樂也。
釋文。
箋雲:漢書刑法志曰:「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繫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
好惡取捨,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
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言先王統理天下,一之乎中和也。
」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釋文。
箋雲:禮記説:「禮之於正國,猶衡之於輕重,繩墨之於曲直,規矩之於方園,敬讓之道也。
故以奉宗廟則敬,以入朝廷則貴賤有位,以處室家則父子親、兄弟和,以處鄉裡則長幼有序。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此之謂也。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樂之實,樂斯二者。
」白虎通曰:「樂以象天,禮以法地。
人無不含天地之氣,有五常之性者,故樂所以蕩滌,反其邪惡也;禮所以防隱佚,節其侈靡也。
故孝經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禮樂。
禮者,敬而已矣。
敬者,禮之本也。
注疏。
故敬其父則子説,音悅,注及下同釋文。
説釋文。
人心感而誠服。
七字補。
敬其兄則弟説,敬其君則臣説, 盡禮以事釋文。
父、兄、君,則子、弟、臣皆説。
明孝弟忠敬人心同。
十七字補。
敬一人而千萬人説, 箋雲:舊説:「一人謂父兄君。
千萬人,謂子弟臣也。
」疏引舊義,疑鄭同。
所敬者寡而説者衆,此之謂要道也。
」釋文。
要,因妙反,下同。
臧雲:「下無要字,當作『注同』。
」 守約施博曰五字補。
要。
推校釋文注當有「要」字。
釋曰:此章明禮以行孝爲道之要。
夫子言教民親睦慈愛,由親及疏,以恩意相人偶者,莫善於孝。
惟愛親故能愛人,而仁不可勝用也。
教民由禮相順,長幼卑尊各有次序,無相奪倫者,莫善於弟。
孝則必弟,父子一體,昆弟一體,親愛於所生,必親愛於所同生,而父母生之,兄先弟後,自然之序,故「孝乎惟孝,友于兄弟」,而弟必從兄,是謂弟。
孝友者,天性之愛;弟者,天倫之順。
由弟順於兄推之,故尊老敬長,自卑尊人,而義不可勝用也。
轉移風氣,變易習俗,發育其孝弟之性,以合生氣之和,導五常之行者,莫善於樂。
樂者,感人心,通倫理者也。
尊安君上,使不危亡,治理民人,使遠兵刑,勸率其孝弟之行,以正五倫,修十義,講信修睦,使天下長治久安者,莫善於禮。
禮者,辨上下,定民志,人類之綱紀也。
此以上由孝及弟,由孝弟及禮樂,四者分言而理實一貫,故下文遂以禮言孝弟,并及資父事君之義。
孟子言「仁之實,事親;義之實,從兄」,實即所謂莫善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樂之實,樂斯二者」,明禮樂從孝弟出。
此孟子傳孝經微言大義也。
記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
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
」亦此章之義。
禮無不順,禮順,亦謂相敬禮順承。
「禮者,敬而已矣」以下,明孝弟皆以禮行之,言禮而樂在其中。
簡氏説:「經前言禮樂,而此章先樂後禮,以連有申言禮之文也。
禮獨申言者,以禮節樂,作樂在行禮中也。
」案禮出於愛敬之情,而愛著於敬,惟敬能盡愛,故禮主於敬。
禮之大義,尊尊也,親親也,長長也。
凡親親之禮,皆所以敬爲人父者,爲人子者見之,則惻然自動其孝思,覺必如是而後心安,故敬其父則子説。
凡長長之禮,皆所以敬爲人兄者,爲弟者見之,則頹然自動其順心,覺必如是而後心安,是敬其兄則弟説。
凡尊尊之禮,皆所以敬爲人君者,爲臣者見之,皆肅然自起其忠敬,覺必如是而後心安,是敬其君則臣説。
今試讀士冠、喪、祭之禮,鄉射之禮,聘、覲之禮,有不自動其孝親、敬兄、忠君之心者乎?又試觀古來孝子、弟弟、忠臣之行事,有不自動其孝弟與忠之心者乎?此敬與説之明驗也。
凡人皆有孝弟忠之心,而或不自覺,禮之敬,所以覺人。
人性皆善,有感斯通,敬一父、敬一兄、敬一君而千萬爲子、爲弟、爲臣之人皆説,所敬者至寡而所説著至衆。
由是親愛、禮順、治安,教不肅而成矣。
守約而施博,初不待每人而悅之。
率性之謂道,易簡而天下之理得,此之謂要道也。
簡氏雲:「孝經諸文皆主孝而言,蓋事父孝者皆事兄悌,故遂言悌。
祭義之言孝曰:『禮者,履此者也。
樂自順此生。
』故言樂而終言禮。
曲禮曰:『毋不敬。
』夫孝而敬其父者,必敬其兄,故經曰:『以敬事長則順』;孝而敬其父者必敬其君,故經曰:『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皆一以貫之也。
」案不言母者,資於事父以事母,言父則母在其中。
不言長者,以事兄之弟事長也。
黃氏雲:「孝悌者,禮樂之所從出也。
孝悌之謂性,禮樂之謂教。
因性明教,本其自然,而至善之用出焉,亦曰不敢惡慢而已。
敢於惡慢人,則敢於毀傷人。
敢於毀傷人,則毀傷之者至矣。
故敬者,禮之實也。
敬而後悅,悅而後和,和而後樂生焉。
敬一人而千萬人悅,禮樂之本也。
明主治天下,必知其本務而緻力之,天下之和睦則必繇此也。
詩曰:『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如文王則可謂知要也。
」〇疏引制旨曰:「制旨曰」正德本誤「制百口」,閩監毛本改「樂記雲」。
孝經學據之以爲元氏語,未是,今審定如此。
「禮殊事而合敬,樂異文而合愛。
敬愛之極,是謂要道;神而明之,是謂至德。
故必由斯人以宏斯教,而後禮樂興焉,政令行焉。
以盛德之訓傳於樂聲,則感人深而風俗移易;以盛德之化措之禮容,則悅者衆而名教著明。
然則韶樂存於齊,而民不爲之易,周禮備於魯,而君不獲其安,亦政教失其極耳。
夫豈禮樂之咎乎?」案此説甚善,審其文義,與前引制旨相類,惜乎政教失其極,明皇實不能免,卒有幸蜀之變。
元氏引之,殆見微知著,以將順爲匡救乎?〇「弟」,今本作「悌」。
案「弟」本訓韋束之次弟,假借爲「兄弟」字,即由次弟義引申之。
故弟愛敬兄,順其次弟,即謂之弟。
「悌」,俗字。
注雲:「人行之次」,次,即次弟也。
或雲祭義雲:「年之貴乎天下久矣,次乎事親也。
」注意蓋謂孝爲人行莫大,而悌即次之,亦通。
〇治要引注雲:「夫樂者感人情,樂正則心正,樂淫則心淫。
」義無誤。
「上好禮句」同釋文。
又雲:「敬者,禮之本,有何加焉。
」以「有何加」釋「而已矣」,語意似未甚協。
此「敬而已矣」乃起下之辭,言禮非他,即敬耳。
故下遂歷説敬,不必贅此一語。
又雲:「所敬一人是其少,千萬人悅是其衆。
」不悞。
又雲:「孝弟以教之,禮樂以化之,此謂要道也。
」與首章注以至德爲孝弟,要道爲禮樂不免齟齬。
廣至德章第十三 釋曰:道之所以爲要,本德之所以爲至,由要道推本至德,故以廣至德名章。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
言教不必家到戶至日見而語之,但行孝於内,其化自流於外。
注疏。
文選庾元規讓中書令表注引作「非門到戶至而見之」。
任彥昇齊竟陵王行狀注引作「非門戶至而日見也」。
釋文出「語之」、「但」三字。
箋雲:禮鄉飲酒義曰:「君子之所謂孝者,非家至而日見之也。
合諸鄉射,教鄉飲酒之禮,而孝弟之行立矣。
」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爲人父者也; 天子父事三老,釋文舊脫「父」字,今依盧校。
所以教天下孝。
六字補。
教以弟,今本作「悌」,據前後兩章釋文,則此字亦當作「弟」。
釋文有「弟」、「悌」二本。
出經字蓋皆作「弟」,注則「弟」、「悌」錯見。
臧氏謂皆當作「弟」。
今審定經字一作「弟」,注姑隨本。
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兄者也; 天子兄事五更,釋文。
舊誤「兄弟」,今依盧校。
所以教天下弟。
六字補。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君者也。
郊宗之禮,君事天,宗廟之禮,君事屍,所以教天下臣。
二十字補。
箋雲: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禮文王世子記説世子齒學之禮曰:「國人觀之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父在則禮然。
』然而衆知父子之道矣。
其二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君在則禮然。
』然而衆著於君臣之義也。
其三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長長也。
』然而衆知長幼之節矣。
故父在斯爲子,君在斯爲之臣。
居子與臣之節,所以尊君親親也。
故學之爲父子焉,學之爲君臣焉,學之爲長幼焉,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得而國治。
」大傳曰:「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此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
」 詩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釋文。
愷,本亦作豈。
悌,本亦作弟。
臧雲:「石臺本、唐石經本、嶽本皆作『愷悌』,鄭本當本作『豈弟』。
」釋文蓋出後人改,今姑仍其舊。
箋雲:爾雅釋詁:「愷,樂也。
弟,易也。
」表記曰:「豈以強教之,弟以説安之。
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親,如此而後可以爲民父母矣。
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 釋曰:此章明孝以起禮,爲德之至。
上言禮主於敬,而敬以行孝,禮之所以一敬而天下皆説,爲道之要者,由孝本天下人心所同,爲德之至也。
故夫子遂申言之曰:君子之教民以孝也,身行孝於内,而化自流於外,禮自達於下,非家至日見每人而語之也。
蓋天下之理一也,教以孝,即所以遍敬天下之爲人父者也。
愛敬盡於事親,於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使天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
又於太學行養老之禮,天子父事三老,執醬而饋,執爵而酳,而天下曉然於事父之道,是不啻胥天下之父,由吾而敬之也。
孝則必弟,教以弟,即所以遍敬天下之爲人兄者也。
禮,族食,君與父兄齒。
長我之長亦長人之長,自朝廷州巷獀狩軍旅,弟道無不達。
又天子兄事五更,而天下曉然於事兄之道,是不啻胥天下之兄,由吾而敬之也。
孝則必忠,由子道以立臣道。
教以臣,即所以遍敬天下之爲人君者也。
天子至尊,而郊祭冊祝稱臣,以君禮事天;君入廟門,全乎臣,全乎子,以君禮事屍,天下由是曉然於臣道,而各有禮於其君,是不啻胥天下之君,由吾而敬之也。
敬即禮也,所以起敬者孝也,所敬之大如此,故所説之衆如彼。
蓋親親敬長,達之天下無不同,「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在此。
而君臣之義,所以保全天下父子兄弟,尊尊、親親、長長之道得而國治。
是皆出於天命之性,易簡之至德,實爲禮之大本,人心所同然。
是以措之天下無所不行,百姓親,五品遜,而愛敬不可勝用也。
故復引詩以嘆美之。
詩大雅泂酌之篇。
愷,樂也,樂以強教之。
孝悌恭敬,民皆樂之,因其所樂以勸強教諭之,所謂教以孝、教以弟、教以臣也。
悌,易也,易以説安之,易則易知,簡則易從,令順民心,民日遷善而不知爲之,所謂子説、弟説、臣説也。
聖人通天地生人之本,因其固有而利導之,民由是親愛禮順,以相生相養相保。
故君子之於民,其教之説之,有父之尊,有母之親,非體至德,其孰能舉道之要,以順民心如此其大者乎?故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
」子曰:「民之所由生,禮爲大」,要道也。
傳曰:「孝,禮之始也」,至德也。
孝故敬,敬故説,説故順。
敬者,禮之本也。
説者,樂之本也。
敬天下之父、兄、君而天下之子、弟、臣説,禮樂之所由作也。
聖人緻中和、贊化育之功,盡於是矣。
夫父子之道,天地生生之大德也。
孝者,子道,人之所以生也。
本人之所以生,而擴充其生機,以大生廣生天下萬世之人,是謂民之父母,是君道也,是師道也,是天道也。
嗚呼,至矣。
〇注説「教以孝」雲:「行孝於内,其化自流於外。
」又雲:「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
」此義至精。
蓋君子篤行至孝,誠中形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養老之禮,非虛加之文,乃孝弟之德充積發見而不能自已者,所謂推恩也。
聖人制禮,皆身教之實,所以天下觀感興起,亦皆勉爲孝子、悌弟、忠臣而不能自已,所謂「孝子不匱,永錫爾類」也。
文王世子言世子齒學之禮,自爲世子時而學父子、君臣、長幼之道,此所以自上至下皆兢兢爲子、臣、弟、少之事。
雖天子必有父必有兄,博愛廣敬,不敢惡慢於人,而德教普施,爲民父母也。
曰「衆知」者,即遍敬盡説之意。
祭義曰:「孝弟發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獀狩,脩乎軍旅。
鄉裡有齒,而老窮不遺,強不犯弱,衆不暴寡。
」此由大學而來者也,所謂「親愛禮順,和睦無怨」也。
古之教與學在此,故曰「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義」。
三代之學皆所以明人倫,此孝經於大學一貫之大義也。
學者,學禮。
學者以孝經之意觀禮,則本立道生,神而明之矣,本感應章義及孝經緯文,白虎通、公羊解詁説皆同。
祭義雲:「食三老五更於大學,所以教諸侯之弟。
」以食三老并屬弟者,孔疏雲:「以上文祀文王於明堂爲孝,故以食三老五更爲弟,文有所對也。
」元疏非。
「愷」,詩作「豈」,假借字。
禮記作「凱」,俗字。
「悌」,禮記、爾雅皆作「弟」,與「孝弟」字同義近。
悌,俗字。
〇治要引注雲:「非門到戶至而日見之也,但行孝於内,流化於外也。
」又雲:「天子父事三老,所以敬天下老也。
天子兄事五更,所以教天下悌也。
天子郊則君事天,廟則君事屍,所以教天下臣。
」義皆是。
又雲:「以上三者教於天下,真民之父母。
」又雲:「至德之君,能行此三者,教於天下也」義不誤而稍淺。
廣揚名章第十四 釋曰:上言教孝、教弟、教臣,弟主於兄而兼事長,故此章遂備言孝弟忠順,不出家而成教於國,以申首章立身行道揚名之義。
孝始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