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鄭氏注箋釋卷二

關燈
曹元弼學 三才章第七 釋曰:上言天子至庶人皆孝有終始,推愛親敬親之心以愛人敬人,乃能保其天下國家、身體髮膚,有慶無患,即至德要道之實。

    故此章遂申以順天下之義。

    孝道之大如此,非聖人強以教人,乃出於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天生烝民,有物有則」,「道之大原出於天」也。

    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

    」陰陽之氣,剛柔之質,其至精純者爲仁義之德。

    太極元氣函三爲一,天地之元,人資之以爲性,五性統於仁義。

    義出於仁,仁始於孝。

    孝者,天地人合於一元,人所以爲天地之性最貴者由此。

    才者性之能,天地之大德曰生,天能生,地能養,人能體天地以相生相養,故曰三才。

    孝者,元氣生德,才之所以爲才。

    人道相生相養之本出於天地,故伏羲作易,象法乾、坤以立人倫,文王繫辭,於乾、坤皆曰君子,孔子贊六十四象皆言「君子以」,此人所以立天地心,聖人所以盡性以盡人之性,贊天地之化育也。

    此章所陳,即易乾元天則,三才定位,既濟之道,乃開闢以來聖人繼天地、立人極之至教,故曾氏之徒以三才名章,非苟取天地人之目而已。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 甚哉,二字補。

    語喟然,釋文。

    極嘆美之辭。

    五字補。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釋文。

    行,下孟反,注同。

     孝爲百三字補。

    行釋文。

    之本。

    二字補取論語注義。

     箋雲:春秋繁露:「河間獻王問溫城董君曰:『孝經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何謂也?』對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爲冬,金爲秋,土爲季夏,火爲夏,木爲春。

    春主生,夏主長,季夏主養,秋主收,冬主藏。

    藏,冬之所成也。

    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長之,父之所長,其子養之,父之所養,其子成之,諸父所爲,其子皆奉承而續行之,不敢不緻如父之意,盡爲人之道也。

    故五行者,五行也。

    由此觀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

    故曰:「夫孝,天之經也」,此之謂也。

    』王曰:『善哉,天經既得聞之矣,願聞地之義。

    』對曰:『地出雲爲雨,起氣爲風。

    風雨者,地之所爲,地不敢有其功名,必上之於天命,若從天氣者,故曰天風天雨也,莫曰地風地雨也。

    勤勞在地,名一歸於天,非至有義,其孰能行此?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謂大忠矣。

    土者,火之子也。

    五行莫貴於土,土之於四時,無所命者,不與火分功名。

    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

    忠臣之義,孝子之行,取之土者,五行最貴者也,其義不可以加矣。

    五聲莫貴於是宮,五味莫美於甘,五色莫勝於黃,此謂孝者地之義也。

    』王曰:『善哉。

    』」五行對。

    延叔堅曰:「夫仁人之有孝,猶四體之有心腹,枝葉之有根本也。

    聖人知之,故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人之本與?』」後漢書延篤傳。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

     孝弟本亦作「悌」。

    恭敬,民皆樂之。

    釋文。

     箋雲:詩鄭説:「則,法也。

    」卷阿箋。

    是,春秋傳作實。

     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

    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釋文。

    治,直吏反,注同。

     則天因地,以利導民,故教不駿疾而自成,十六字補。

    政不煩苛釋文。

    而自二字補。

    治。

    釋文。

     箋雲:易虞説:「乾爲大明。

    」巽卦注。

    文言曰:「利者,義之和也。

    」禮鄭説:「肅,駿也。

    」禮運注駿,同嚴峻之峻,急疾之義。

     釋曰:此章言孝道本於天地,聖人因人所禀於天地自然之性,以利導民而民自化。

    申首章「以順天下」之義,此節推所以順之之原。

    「甚哉」,尤異推極之辭。

    曾子聞夫子言立身治天下之道盡在於孝,故極嘆美之曰:甚矣哉,孝道之大也。

    夫子乃引而申之曰:夫孝非他,天以元氣生人生物,不易之常經也,地順承天,以廣生之大義也,民所以相愛相敬、相生相養,以立萬善之至行也。

    經,常也。

    義,宜也。

    董子以五行相承説天經,五行一元氣自然之流行,大明終始,維天之命,於穆不已,生理無間,是天之常;以地承天及土王四季説地義,天地皆生物,而地之生殖長育,必承天而行,土居四時之間,無所不生,而無所專主,惟受氣於天者,從而生之,直方大,不習無不利,是地之宜。

    蓋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元者天地之本,萬物資之以爲心,所謂仁人心也。

    孝爲仁之本,元氣之最先見者,乾坤合於一元,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故曰天之經。

    地順承天,孝子之行、忠臣之義取諸地,故曰地之義。

    知孝爲天經地義,而人行之莫大於孝可知矣。

    又易乾天也,稱乎父,坤地也,稱乎母。

    乾元統天,坤順承天,雷、風、水、火、山、澤等爲六子,此天地之道,人倫所取法。

    孝爲天經、地義、民行,於是爲著。

    凡良知良能,與生俱生,出於自然而不可易,得乎人心之所同然而不可違,如戴天履地之必不容倒置,爲萬事根本者,謂之天經地義。

    故延叔堅引此經及論語,以明孝爲人之本。

    班孟堅亦雲:「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舉大者言,故曰孝經」,與經文意義皆密合。

    天地皆以生生爲常德,地之義,所以率天常,統言則天地之經,經文上下義自相足。

    上雲天之經,包地在内,地統於天也。

    下雲天地之經,包義在内,義所以爲經也。

    天地之所以爲天地,一元氣之生生也,一元氣之生生而條理也,元氣無一息之間,一毫之差,是謂天地之經,在人則爲本心之孝。

    上文天經、地義、民行三者並舉,而人生於天地,民行即天經地義之在人者,天地之經而民實法之。

    故親生之膝下,自然知愛,以養父母日嚴,自然知敬,孝弟恭敬之行,民心皆樂之。

    聖人先得人心之所同然,法天經開物之明,因地義成務之利,以順天下人心,因其固有而導。

    是以其教不待急疾而自成,所謂「敬敷五教在寬」也,其政不待煩苛而自治,所謂「敷政優優」,「君爲正則百姓從正」也。

    蓋天地之元,民實資之,乾以易知,坤以簡能,不學而能,不慮而知,故曰「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易簡而天下之理得,故則天因地,以順天下,則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明者,天之所以命人者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

    天命之性,生而知之,因其性善而擴充之,是謂則天之明。

    利者,地之所以養人者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則自天子至於庶人,各保其天下國家、身體髮膚以享土利,是謂因地之利。

    明莫著於三辰照臨,在人爲知覺條理,利莫備於五土高下,在人爲名分事業。

    天之明,人之所以知愛知敬也,地之利,人之所以能愛能敬也。

    利者,義之和也,即順也。

    地以至順承天,則品物鹹亨,保合大和,親親敬長,則達之天下,和睦無怨。

    記曰:「君明,臣忠,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

    」義利一也,未有不義而能利者。

    「天地之經,民是則之」,元也,中庸所謂「天命之謂性」也;「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亨也,「率性之謂道」也;「教不肅而成,政不嚴而治」,利貞也,「修道之謂教」也。

    此論其理,下文及下章所言,則以乾元亨坤而至於利貞,緻中和之事也。

    夫子論孝此言,多與左氏昭二十五年傳子産論禮同,蓋孝爲禮之始,至德要道,其義一也。

    易大傳、孝經、論語之言多見於左傳。

    蓋積古相傳,微言大訓,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

    夫子焉不學,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此其明驗也。

    且時人所述古義,經夫子論定其理益精,所謂群言衷諸聖也,孔子之謂集大成,亦於此可窺矣。

    〇治要引注雲:「上從天子,下至庶人,皆當孝無終始,曾子乃知孝之爲大。

    」「無」當作「有」,義不誤。

    又雲:「春秋冬夏,物有死生,天之經也。

    山川高下,水泉流通,地之義也。

    」於孝義殊不密合,經言孝爲天經地義,非言孝若天經地義也,此蓋依託者襲唐注之義。

    然疏引制旨雲:「三辰疊運而一以經之者,大和之性也。

    五土分植而一以宜之者,大順之理也。

    」以大和大順釋天經地義,與孝義合,則自已彌縫其闕矣。

    又雲:「孝悌恭敬,民之行也。

    」釋文出「孝弟恭敬,民皆樂之」二句,連屬不隔,今將二句割分兩處,且下句「民」上加「下」字,顯與陸所見鄭注不合。

    又雲:「天有四時,地有高下,民居其間,當是而則之。

    」「是」字獨生異解,不合左傳,鄭注果爾,釋文、正義何不一及。

    又雲:「則,視也,視天四時,無失其早晚也,因地高下所宜何等」,與元疏意大同,然此庶人章義,非此章義。

    彼論庶人之事而已,此則通論孝之理,不可混合。

    又雲:「以,用也。

    用天四時地利,順治天下,下民皆樂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也。

    政不煩苛,故不嚴而治也。

    」大旨皆與注疏相近。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 見因天地教化民唐注「民」作「人」,避太宗諱,今從釋文。

    之易也。

    注疏釋文出「民之易」、「也」四字。

     箋雲:春秋繁露曰:「孝弟者,所以安百姓也,百姓不安,則力其孝弟,身以化之。

    傳曰:『天生之,地載之,聖人教之。

    』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體也,心之所好,體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從之。

    故君民者,貴孝弟而好禮義,重仁廉而輕財利,躬親職此於上,而萬民聽生善於下矣,故曰:『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

    』」爲人者天。

    白虎通曰:「教者,效也。

    上爲之,下效之,民有質樸,不教不成,故孝經曰:『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

    』」三教。

     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 箋雲:春秋繁露曰:「先之以博愛,教以仁也。

    」同前。

    韓退之曰:「博愛謂之仁。

    」孟子曰:「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漢書刑法志曰:「上聖卓然先行敬讓博愛之德者,衆心説而從之」,又曰:「仁愛德讓,王道之本。

    」 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 上好義好,呼報反,下好禮同。

    釋文。

    則民莫敢不服。

    六字依論語補。

    此及下注「好禮」,蓋皆引論語爲訓。

     先之以敬讓,而民不争, 若文王敬讓於朝,虞、芮推畔於田。

    釋文。

    上行之,三字補。

    則下効之。

    釋文。

    「効」,俗字,當作「效」。

     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釋文。

    導音道,本或作道。

    臧雲:「此當作『道,音導,本或作導。

    』論語『道千乘之國』釋文可證。

    」 上此字補。

    好禮,釋文。

    則民莫敢不敬。

    六字補。

     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釋文。

    好,如字,又呼報反。

    惡,如字,注同,又烏路反。

    禁,金鳩反,注同。

    案「好惡」當讀去聲,此注蓋以懲惡勸善説「好惡」,學者見注有「惡」字,遂謂鄭讀如字耳。

     勸善懲三字補。

    惡,釋文。

    示民有常,則民知七字補禁。

    釋文。

     箋雲:禮緇衣記曰:「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惡以禦民之淫,則民不惑矣。

    」鄭氏引孝經曰:「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釋曰:此節正言順之之事,言教而政在其中。

    天之生此民,使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

    聖人以道覺民,而教立焉,政之所由起也。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言見則天因地以施教之順乎人心,可以化民,使和睦無怨也。

    因是之故,以至德要道之有於己者推之人,率先之以博愛,而民天良感發,無或遺棄其親;又陳列之以德義,而民皆興起爲善行;率先之以恭敬辭讓,而民自不争;因導引之以禮樂,而民相和睦。

    此四者,先王之所好,亦人心之所同好也。

    反是則先王之所惡,亦人心之所同惡也。

    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明示之以好惡,而民自知所禁矣。

    此教所以不肅而成,即政所以不嚴而治,皆則天因地,由孝而出,後章所謂「其所因者本也」。

    黃氏謂:「此皆孝教,教以因道,道以因性,行其至順,而先王無事焉。

    博愛者,孝之施也;德義者,孝之制也;敬讓者,孝之緻也;禮樂者,孝之文也;好惡者,孝之情也,五者先王之所以教也。

    虞書『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敬寬在於上,親遜著於下,二者唐、虞之所以成治也。

    以唐、虞之教成唐、虞之治,而聖賢德業配於天地矣。

    」案先王之教,皆因天所命生人之性,而以盡其性者盡人之性。

    見者,先知先覺也。

    則天因地以順天下,以天治人也。

    見教之可以化民,因其固有而利導之,以人治人也。

    先之以博愛,先之以敬讓,以己治人也。

    以身教者從,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

    博愛者,本愛親之心以愛人,民興於愛,則惻然自動其孩提愛親之心,故莫遺其親。

    博愛,仁也,未有仁而遺其親者。

    聖人惟博愛,故民歸之而從其教。

    伏羲至純厚,所以能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

    聖人之所謂博愛者,親親而仁民,言愛則莫先愛親,愛親則自能愛人。

    故此經言「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與論語言「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理正一貫。

    本經天子「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則庶人各「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即此句之明義。

    文王施仁,降德於國人,而民無凍餒之老,是其事也。

    德,若周禮三德、六德。

    義,謂十義。

    愛親之心,德之本也。

    仁者仁此,義者宜此,忠者中此,信者信此。

    以爲君則明,以爲臣則忠,以爲兄則良,以爲弟則弟,以爲長則惠,以爲幼則順,無所處而不當也。

    陳者,張設布列之意。

    民既動其愛親之心,則可陳之以德義,而百行立矣。

    敬讓者,推敬親之心以敬人,敬則必讓。

    元氏雲:「鄉飲酒義雲:『先禮而後財,則民作敬讓而不争矣。

    』言君身先行敬讓,則天下自息貪競。

    」案恭敬之心,人皆有之,辭讓之心,人皆有之。

    凡有血氣,皆有争心,而人爲物靈,能相人偶,則皆有敬讓之心。

    先之以敬讓,則民自消其桀驁不馴之氣,平其貪得無厭之心,而無鬥辯暴亂之患矣。

    先之以博愛,先之以敬讓,以愛敬先天下也。

    博愛,仁也,德義之所從出也。

    敬者禮之本,讓者禮之實,樂與禮同體,能博愛敬讓,而後可以語禮樂。

    禮者,明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倫,以各正其性命者也。

    樂者,達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之情,以保合大和者也。

    導之以禮樂,則民心合敬同愛而和睦矣。

    古者比閭族黨,屬民讀法,書其孝弟敬敏,任恤有學者,冠、昏、喪、祭、相見,既事爲之制,而又習之鄉飲酒、鄉射之禮,工歌笙閒合樂之等,鼓之舞之,使其心志百體皆由順正,履中蹈和而不自知,故先王之教禮樂可謂盛矣。

    以上四者,由愛親之心以愛人,而德義興焉;由敬親之心以敬人,敬以行愛,而禮樂成焉,順是則講信修睦,謂之人利。

    則天因地,人心所同好,是先王之所好也。

    反是則争奪相殺,謂之人患,逆於天地,人心所同惡,是先王之所惡也。

    誠好善,知德之本,示之以所好,則民不賞而勸,所謂「上好仁,則下之爲仁争先人」也。

    誠惡惡,知刑之本,示之以所惡,則民不威而懲,所謂「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也。

    如是則教化既行,政令不煩而民自知禁矣。

    説文:「禁,吉兇之忌也,從示。

    」示之以好惡,則民有恥且格,而於不善之事,若避吉兇之忌而莫敢犯然。

    此大學誠意之功,由「如惡惡臭,如好好色」,積而至於「大畏民志,使無訟者」也。

    先王因天地教化民之易如此,孝之所以爲大,至德要道之於天下所以爲順也。

    民之化與不化,視上所爲之順與不順,非嚴肅所能強也,故下引詩以明之。

    〇注引論語「上好義」「上好禮」二句,蓋此文辭氣與論語正同。

    上之所好,民之歸也,順以教之,則無不化矣,董子所説深得經旨。

    注又雲「虞、芮推畔」者,謂各讓其界畔之閒田也。

    〇注「見因」句,治要同,又引注雲:「先修人事,流化於民也。

    」「先修人事」句殊無意義,蓋依託者摘取元疏「人事則之,人事因之」之文而失之過略,緻不成義。

    「上好禮」、「上好義」,皆引論語全句。

    「服」下有「也」字。

    「田」作「野」。

    下雲:「上行之,則下效法之」,較釋文多「法」字。

    又雲:「善者賞之,惡者罰之。

    民知禁不敢爲非也」,於不肅不嚴之義似未協。

     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依上經例,鄭本當作。

    瞻。

    』」 師尹,若冢宰之屬也。

    女當視民釋文。

    所則順之。

    五字依上經義補。

     箋雲:詩毛、鄭説:「赫赫,顯盛貌。

    師尹,尹氏爲大師。

    具,俱。

    瞻,視。

    言女居三公之位,民俱視女之所謂。

    」 釋曰:詩,小雅節南山之篇。

    言天子大臣居高位,民皆於汝乎視瞻,汝能視民所則天地之經而順之,則民自化,否則邪辟失道,民無則焉。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

    汝欲善而民善,無庸恃赫赫之勢,以嚴肅爲治也。

    上稱先王而引詩師尹者,君道相同。

    爲人上者,總當率彼天常,以身化下。

    故緇衣説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并引甫刑「一人有慶」二句及此詩二句,與孝經天子章引甫刑證「德教加於百姓」,此章引此詩反證「先王教可以化民」,意正同。

    皇氏謂無先王在上之詩,斷章取此,固非。

    唐注謂「大臣助君行化」,元氏因以兩「先」屬之君,「陳之」、「導之」、「示之」等屬臣,亦失之泥。

    詩刺師尹,正以刺王。

    「民具爾瞻」,大臣如此,況其爲天下君乎?阮氏福謂:「周禮師氏教三德,三曰孝德以治逆惡,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

    教出於師,況乎太師。

    孔子引此詩,意固在民瞻,亦節取師字以爲政教之證。

    」或一義。

    〇注雲「若冢宰之屬」者,詩疏雲:「此刺其專恣,是三公用事者,明兼冢宰以統群職」是也。

     孝治章第八 釋曰:此章蒙上「則天因地」,「以順天下」之文,言明王本教以爲政,即先之以博愛,先之以敬讓之事,而德義、禮樂、好惡皆於是乎見。

    蓋概栝五孝終始、有慶無患之旨,以申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之義,故以孝治名章。

    孝爲德之本,教之所由生,即政之所由起,推愛親敬親之心以愛敬天下,本愛敬之心,行愛敬之政,萃天下之歡心以愛敬其親,而天下合敬同愛矣,是之謂孝治。

    古者政皆出於教,伏羲作十言之教,定人倫以興王道,堯、舜之道,孝弟而已,三代之學,皆明人倫。

    大學言治國曰:「不出家而成教于國」,言平天下曰:「興孝興弟。

    」中庸言:「脩道之謂教」,極於「緻中和,贊化育」。

    三代以後,有道之君所以治天下者,皆本孔子六經之教,而孝經尤爲教本。

    「明王以孝治天下」一語,實括人倫王道之全,此中國盛隆之時,所以爲普天大地中至治之國,而聖人至德,所以「凡有血氣,莫不尊親」也。

     子曰:「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釋文。

    ,正,皆仿此。

    然則經内字皆作「」,今作「昔」,隸變。

     昔,疑當依經作「」。

    古也。

    公羊序疏。

    古者諸侯歲遣大夫,八字補。

    聘問天子無恙。

    釋文。

    雖小國之臣,以時接見乎天子,待之以禮,不敢遺也。

    二十字補。

    「以時接見」,取喪服傳義。

    古者諸侯五年一朝,釋文。

    直遙反。

    下注同。

    天子使世子郊迎,芻禾禦覽作「米」,今依釋文。

    百車,以客禮待之,晝坐正殿,夜設庭尞,釋文。

    尞,本亦作燎。

    禦覽同或本。

    思與相見,問其勞苦也。

    太平禦覽一百四十七。

    釋文出「五年一朝」、「郊迎」、「芻禾百車」、「以客」、「夜設庭尞」十六字。

    客字音下空一格。

    雲「本或作以客禮待之」。

    臧謂此後人校語,據釋文别本如此。

    孝經釋文多紀全句,此本是。

    周禮大行人疏引「世子郊迎」四字。

    儀禮覲禮疏引「天子使世子郊迎」一句公者,正也。

    四字用疏引舊解補。

    當爲于僞反,下皆同。

    王者釋文。

    正行其事。

    四字用舊解補。

    侯者,候伺,釋文。

    爲釋文雲「下皆同」,則爲字重見非一。

    王斥候而服事。

    六字用周禮職方氏疏及舊解補。

    伯者,長,釋文,丁丈反,下同。

    爲王者長人也。

    「爲」、「長」二字見釋文注。

    補四字成句。

    子者,字,字愛於小人也。

    九字用舊解補。

    男者,任也,釋文。

    案「男」、「任」聲通以疊韻爲訓。

    言任王之職事也。

    七字用舊解補。

    德不倍者,不異其爵,功不倍者,不異其土,故轉相半,别優劣。

    禮記王制疏釋文出「德不倍」、「别」、「優」五字。

     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

    釋文。

    歡,字亦作懽。

    案今本作「懽」。

     諸侯五年一朝天子,天子亦五年一巡守,禮記王制疏釋文出「五年一巡守」五字。

    勞來釋文。

    撫綏,使遠方無不得其所。

    故萬國各脩其職,盡其歡心來助祭。

    二十四字約公羊隱八年解詁及元疏義補。

     箋雲:公羊何氏説:「王者與諸侯别治,勢不得朝朝暮夕。

    故即位比年使大夫小聘,三年使上卿大聘,四年又使大夫小聘。

    五年一朝。

    王者亦貴得天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因助祭以述其職。

    」 釋曰:則天因地,以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