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鄭氏注箋釋卷二

關燈
教之而化,即治之而治,故此章遂言明王孝治天下,以申和睦無怨之義。

    與上章本意理一貫,以語勢更端,故别稱子曰,後可例推。

    「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此句統領全章,爲此節發端。

    魯語:「古曰在昔,昔曰先民。

    」「昔者明王」,謂古先聖明之王,即以至德要道順天下之先王。

    前數章歷稱先王,此變文者,避下事其先王之文。

    蓋前章先王,即此明王,下文先王,則其祖考也。

    「以孝治天下」,謂以孝道治天下,推愛親敬親之心,以行愛敬天下之政。

    下治國治家,皆蒙此「以孝」之文。

    「不敢遺」及下「不敢侮」、「不敢失」,皆所謂不敢惡於人,不敢慢於人也。

    言昔者明王之以孝道順治天下也,於四海之内無不愛無不敬,不敢遺忽於小國之臣,而況於五等列國之君乎?故得萬國之歡心,合其愛敬,以孝事其先王。

    蓋以孝爲治,而治正所以爲孝也。

    黃氏雲:「愛敬著於心,則惡慢遠於人。

    惡慢著於心,則怨黷生於下矣。

    聚順承歡,人道之至大者也,孟子曰:『舜盡事親之道而瞽叟底豫,瞽叟底豫而天下化,瞽叟底豫而天下之爲父子者定。

    』若舜可謂得萬國之歡心者矣。

    」案舜盡事親之道,生則底豫而天下化,尊親之至,以天下養,沒則合萬國之歡心以祭。

    書曰:「祖考來格,群後德讓。

    」此舜免瞽叟之喪,奏韶樂以祭宗廟也。

    書大傳説天下諸侯見於周廟,皆金聲玉色,曰:「嗟子乎,此吾先君文、武之風也夫。

    」其歡心可想見矣。

    周禮大行人曰:「時聘以結諸侯之好。

    」注雲:「諸侯使大夫來聘,親以禮見之。

    禮而遣之,以結其恩好。

    」詩曰:「嗟嗟臣工,敬爾在公。

    王釐耳成,來咨來茹。

    」言王平理汝之成功,有事當來謀度之。

    大行人、掌客諸職,言待諸侯之禮至備。

    詩曰:「無封靡於爾邦,維王其崇之。

    」中庸曰:「繼絶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明王待諸侯及其臣如此,所以得萬國之歡心也。

    王者於天下之人無不愛敬,此以卑況尊,獨言小國之臣者,古之治天下以諸侯,而小大庶邦所與共牧民者,其臣也。

    小國之臣皆感激恩禮,敬服王命,勉助其君以惠恤群黎,稼穑匪懈,則天下之民無不被王之愛敬矣。

    書所謂「協和萬國,黎民於變時雍」也。

    以天子之尊而於小國之臣曰不敢者,明乎聖人仁覆天下,無衆寡,無小大,一以肫懇慎重之意待之,各隨其分以緻吾愛敬。

    惟然,故以誠感誠,得其歡心,而萬國如一體,以承歡於先王也。

    曰歡心,則百辟無不役志於享者矣。

    此節申言天子之孝。

    〇注雲「聘問天子無恙」,又雲「五年一朝」者,據公羊謂何氏解詁「即位比年」三句,本孝經説。

    及五年一朝,皆與王制合。

    鄭君注孝經在注禮前,蓋據王制及孝經説爲義,後乃據周禮經正文及古文尚書説,考定虞、夏及周朝聘之年,以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爲晉文霸制,詳禮記疏。

    白虎通朝聘篇曰:「所以制朝聘之禮何?以尊君父,重孝道也。

    夫臣之事君,猶子之事父。

    欲全臣子之恩,一統尊君,故必朝聘也。

    聘者,問也。

    緣臣子欲知其君父無恙,又當奉土地所生珍物以助祭也。

    」又曰:「諸侯朝聘天子無恙,法度得無變更,所以考禮正刑,壹德以尊天子也。

    」此注問無恙之義。

    朝聘本出於尊君父之心,天子待之以禮,見周禮大行人、掌客等職,至詳至備,可謂不敢遺矣。

    君使臣以禮,則臣事君以忠,所以能得歡心也。

    雲「天子使世子郊迎」者,皮氏雲:「書大傳:『天子太子年十八曰孟侯,於四方諸侯來朝,迎於郊。

    』賈公彥禮疏以爲異代之法,非周制。

    依康誥『孟侯』伏生、鄭君之義,則周初猶沿世子迎侯之制,或周公制禮始改之。

    」雲「芻禾百車」者,大分言之,諸侯名位不同,禮亦異數,詳周禮。

    雲「以客禮待之」者,天子於諸侯有不純臣之義,故朝、覲、宗、遇、會、同、聘、覜皆屬賓禮,大行人謂:「來朝者爲大賓,來聘者爲大客。

    」若二王之後,王所不臣,則禮又有異者矣。

    雲「晝坐正殿」者,燕禮注雲:「人君爲殿屋,蓋人君之堂,其屋四柱,秦、漢以後名爲殿。

    」鄭據漢法言之。

    五等名義,疏引舊解大旨與鄭同。

    「正行其事」,可與釋文引注「當爲王者」相屬,疑其本鄭,故斟酌取之。

    侯取候伺,周禮疏雲:「爲王斥候。

    」史記李廣傳索隱曰:「斥,度也。

    候,視也,望也。

    」蓋備豫不虞之義。

    建侯爵土之制,並詳書、禮。

    雲「天子五年一巡守」者,此唐、虞之制。

    公羊隱八年傳解詁曰:「天下雖平,恐遠方獨有不得其所,故五年親自巡守。

    」今取其義。

    雲「來助祭」者,據聖治章義。

    白虎通雲:「朝皆以夏之孟四月,因留助祭」是也。

    〇治要引注雲:「古者諸侯歲遣大夫聘問天子,天子待之以禮,此不遺小國之臣者也。

    」義無誤。

    又有「古者諸侯五年一朝」四句,重「天子」二句。

    又雲:「諸侯五年一朝天子,各以其職來助祭宗廟,是得萬國之歡心,事其先王也。

    」亦無誤。

     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 治國,謂諸侯。

    五字依下節注例補。

    丈夫六十無妻曰鰥,婦人五十無夫曰寡。

    詩桃夭疏禮記王制疏「丈夫」作「男子」。

    廣韻二十八山、文選潘安仁關中詩注均摘引。

    士知義理。

    疏引舊解。

    民謂凡庶。

    八字補。

     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

     箋雲:記曰:「天子之祭也,與天下樂之。

    諸侯之祭也,與竟内樂之。

    」 釋曰:明王以孝治天下,則先之以博愛,而天下皆興於孝,有國有家者皆以孝治其所統矣。

    此節申言諸侯之孝。

    言以孝治國者,推愛親敬親之心以愛敬其國人,不敢輕侮於鰥夫寡婦至微弱之人,而況於知義理之士,衆庶之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合其愛敬以孝事其先君。

    説文:「侮,也。

    」「,輕也。

    」常人之情,往往輕惸獨而畏高明。

    孝子仁人則一視同仁,皆以肫懇慎重之意視之,各稱其情以行吾愛敬,鰥寡則矜之恤之,使皆有所養,士民則富之教之,使各得其所。

    於人之所忽者而無敢忽,則於人之所不忽者可知矣。

    鰥、寡、孤、獨,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舉鰥寡則孤獨在其中,彼其孤苦無依,朝不及夕,苟不先之,即侮之也。

    文王先是四者,非以其他士民爲可後也。

    聖人愛民,如天地之萬物並育,父母之衆子均養,微弱幽隱,不敢稍忽,情無不達,則濟濟之士、元元之民可知矣。

    故曰「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鰥寡免於戚戚近死之嗟,士民皆有熙熙樂生之心,所以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也。

    詩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言民皆愛其上,先公後私也。

    又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

    」言民皆化於上,惠恤鰥寡也。

    又曰:「曾孫不怒,農夫克敏。

    曾孫之穡,以爲酒食。

    祀事孔明,先祖是皇。

    」春秋傳説:「奉牲以告」,謂民力之普存也;「奉盛以告」,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是合百姓之愛敬以承歡於先君也。

    黃氏雲:「治國而侮士民,則驕溢之過也。

    驕溢者,富貴之過也。

    驕溢不長存,富貴不長保,故失社稷、怒人民者比比也。

    書曰:『懷保小民,惠鮮鰥寡。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鹹和萬民。

    』詩曰:『惠于宗公,神罔是怨,神罔是恫』,文王之謂也。

    」案天子之有萬國,諸侯之有百姓,皆先王先君之所留遺也,不得其歡心,則先王先君之神其怨恫矣。

    故天子必使四海之内無一夫不獲,諸侯必使竟内之子孫無凍餒,而後爲能事其先王先君也。

    不敢遺、不敢侮、不敢失,盡人之性也。

    盡人之性正以盡吾之性,無他,孝而已矣。

    〇補雲「治國,謂諸侯」者,明皇用魏注如此。

    此與下釋「治家」文法一例,或疏魏字係鄭之誤。

    上雲「明王治天下」,故知治國謂諸侯,實則不敢侮鰥寡士民,天子自治王國亦然,諸侯正奉天子之政也。

    鰥寡,鄭皆據老者言,蓋衰老不復能嫁娶,或貧困不能自存,上必加惠以全其生。

    若婦人少寡,能守從一之義,孝事舅姑,長育孤子,或隻身無依,寧餓死不失節者,猶當敬禮旌表,乃爲不侮,非徒存恤而已。

    〇治要引注雲:「治國者,諸侯也。

    」不誤。

     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 治家謂卿大夫。

    注疏「治」,唐注避諱作「理」,今改。

    臣,此字補。

    男子賤稱。

    釋文,稱,尺證反。

    下同。

    妾,女子賤四字補。

    稱。

    釋文。

     箋雲:孔子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

    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 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

     小大盡節,釋文。

    助其奉三字用唐注補。

    養。

    釋文。

     箋雲:中庸曰:「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兄弟既翕,和樂且耽。

    宜爾室家,樂爾妻帑。

    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朱子章句義。

     釋曰:此節申言卿大夫之孝,而士庶人亦在其中。

    言孝治家者,推愛親敬親之心以愛敬其家人,不敢失於臣妾賤者,而況於妻爲親之主,子爲親之後者乎?故得家人小大之歡心,合其愛敬以孝事其親也。

    失,謂失道。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於妻子。

    」妻者,與己共養親者也。

    子者,隨己以養親者也。

    臣妾者,助己以安親養親者也。

    孝子之有深愛者,其和氣愉色婉容,視無形,聽五聲,惟悅親是求。

    既足以深感妻子以及臣妾之心,且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勗帥以敬,使人心服,而曲體人情,不欲勿施,又足以使在家無怨,故妻子皆篤於承歡,而臣妾亦勤於效力。

    一家之内,皆和氣所弭綸,而父母安樂之,以皓皓眉壽也。

    史稱萬石君子孫勝冠者在側,雖燕必冠,申申如也;僮僕,訢訢如也。

    其子建爲郎中令,已白首,萬石君尚無恙。

    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入子舍。

    竊問侍者,取親中帬廁牏,身自澣灑,復與侍者,不敢令萬石君知之,以爲常。

    近曾氏國藩述其父麟書之行曰:「大父病痿痺,動止不良,喑不能言。

    即有所需,以頤使,以目求,即有苦,蹙頞而已。

    府君朝夕奉侍,常先意而得之。

    夜侍寢處,大父雅不欲頻煩驚召,而它僕殊不稱意。

    前後溲益數,一夕六七起。

    府君時其將起,則進器承之,少閒又如之,聽於無聲,不失分寸。

    嚴寒大溲,則令他人啟移手足,而身翼護之,或微沾污,輒滌除,易中衣。

    拂動甚微,終宵惕息。

    明旦則季父入侍,奉侍一如府君之法。

    久而諸孫孫婦,内外長幼,感化訓習,争取垢污襦袴浣濯爲樂,不知其有臭穢,或挽箯輿遊戲庭中,各有常程。

    大父病凡三載有奇,府君未嘗得一安枕,愈久而弭敬,是時府君年六十矣。

    」案事親如此,其於家人,有不化而以就養服勤爲歡者乎?事親如此,其於家人,有不推情盡禮而各得其歡以就養服勤者乎?我先祖先考妣先兄之情,實大類此,元弼敬述爲家傳。

    臣妾有二義,一以人倫言,禮喪服「斬衰三年」章「君」,注曰:「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

    」又「妾爲君」,注曰:「妾謂夫爲君者,不得體之,加尊之也。

    」此卿大夫之家臣及媵妾。

    家臣如室老士之等,佐治家政以安我親者也。

    媵,佐君與女君以共事親者也。

    一以人類言,周禮九職,「八曰臣妾,聚斂疏材」,注曰:「臣妾,男女貧賤之稱。

    」書費誓曰:「誘臣妾」,蓋如後世之奴婢,注以爲男女賤稱。

    於尤賤者尚不敢失,則貴者可知矣。

    注又雲:「小大盡節」,元疏雲:「小謂臣妾,大謂妻子」是也。

    卿大夫兼有臣妾,士有妾而無臣,詳禮經校釋。

    亦有隸屬之人,庶人亦有分親等衰,要皆得其歡心,乃能與共事親。

    天子諸侯繼世而立,故雲先王先君。

    大夫不世,位以才進,祿可逮養,故雲事親。

    若受命之天子,始封之諸侯有父,及繼世之君事母,則皆以天下、以國家緻歡奉養。

    大夫親沒者,亦保建家室以敬宗廟。

    經義皆包見之。

    〇唐氏文治雲:「或問:孝以躬率妻子爲務,而此經先言不敢失於臣妾,何也?曰:此更有精義存焉。

    大凡士庶人之家,人子類能帥妻子以躬養其親,飲食親嘗,牀簟親拂,杖履親奉。

    逮卿大夫以上,家畜臣妾,父子異宮。

    其事親也,轉不能如士庶人之躬親。

    於是父母之起居飲食、衣服寒煖、飢飽燥濕之宜,胥有賴於臣妾。

    即情志之喜怒鬱愉,年歲之脩短,實懸於此輩之手。

    如是而可失乎?思之且通身汗下矣。

    故愚嘗謂卿大夫以上,當備知以上所言之義,其官守之清閒者,能如士庶人之朝夕常侍其親,不離左右,固爲最善。

    不得已,則宜令妻子深喻此義,躬養其親。

    再不得已,則分其職於臣妾,而不敢失一語。

    不特在己當書紳,亦當令妻子敬守之也。

    孔子有言:『惟女子與小人爲難養也。

    』家至釁嫌,半多啟於臣妾,務宜選溫良謹順而合乎親意者,此尤治家之要務也。

    」案唐氏文治孝行甚篤,此説悱惻純至,皆由中之言。

     夫然,故生則親安之, 養此字補。

    則緻從夂,他皆仿此。

    俗作攴,非。

    其樂。

    釋文此注蓋引紀孝行章文,今據補。

     祭則鬼享之。

     祭則緻其嚴。

    五字補。

     箋雲:潛夫論曰:「孝經雲:『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

    』由此觀之,德義無違,神乃享。

    鬼神受享,福祚乃隆。

    故詩雲:『降福穰穰,降福簡簡。

    威儀反反,既醉既飽,福祿來反。

    』此言人德義茂美,神歆享醉飽,乃反報之以福也。

    」享,古文作亯,説文曰:「亯,獻也。

    言人獻於神,此制字本義。

    從高省。

    曰象進孰物形。

    孝經曰:『祭則鬼亯之。

    』」言神享其所獻,引申義。

     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箋雲:漢書禮樂志説周太平制禮曰:「於是教化浹洽,民用和睦,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囹圄空虛,四十餘年。

    」 釋曰:此節結言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之義。

    上言以孝治天下、治國、治家者,皆得歡心以助其奉養祭祀。

    夫如是,故生則親安其養,合天下國家之歡心,以緻其樂,安之至也。

    沒則鬼享其祭,人神曰鬼,合天下之歡心以緻其嚴,惟孝子爲能饗親。

    饗者,鄉也。

    鄉之然後能饗也,享、饗通。

    所以盡孝者如是。

    是以天下和睦無怨而太平,鬼神饗德而災害不生,物無不懷仁而禍亂不作。

    蓋王者以孝治天下,則使有國者以孝治其國,有家者以孝治其家,天下合敬同愛,惟明王順之而得其歡心,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所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孝有終始,則患不及,教可以化民,於是大彰明較著,此孝所以爲天經地義,其道莫大也。

    祭義曰:「養可能也,敬爲難。

    敬可能也,安爲難。

    」又曰:「君子生則敬養,死則敬享。

    」祭統曰:「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

    」範氏祖禹雲:「知幽莫如顯,知死莫如生,能事親則能事神。

    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其理然也。

    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則橫乎四海,推一人之心而至於陰陽和,風雨時,故災害不生,禮樂興,刑罰措,故禍亂不作。

    以天下之大而莫不順於一人,惟能孝也。

    」黃氏雲:「甚矣,聚順之大也,聚天下之懽心以緻二人之養,是薦上帝、配祖考之所從始也。

    生則聚順以爲養,死則聚順以爲祭,是仁人孝子之極緻也。

    」阮氏雲:「此反覆申明首章『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之義。

    自古民之怨秦怨隋極矣,是以禍亂速作。

    唐之天寶,宋之新法,亦皆怨而不和,是以災害禍亂。

    惟民心和睦者,天下必久太平。

    孔子之言,歷歷明驗矣。

    」案上章及此極言孝道之大,即易既濟之事,「天經」、「地義」、「民行」,太極本體,三才定位也;「見教之可以化民」,乾元亨,坤則利貞也;「明王以孝治天下」,「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乾元用九天下治,成既濟定也。

    治國、治家者各得其歡心,以事先君、事親,六十四卦皆資始於乾元,一卦有一卦之既濟也。

    事親以歡心爲大,歡心得則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雲行雨施而天下平,所謂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也。

    此伏羲定人倫、贊化育之極功,五帝、三王皆同此道。

    易蠱言孝道,而繼以臨「説而順」,「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鹹臨,吉,無不利」,「大君之宜」,萃「王假有廟,緻孝享」,「順以説,故聚」,「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皆此義。

    天反時爲災,地反物爲妖,民反德爲亂,亂則妖災生。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則順氣洋溢,民和協於天地之性,而五福降,六沴消,人各得其所大欲而遠其所大惡,相生相養而殺機無由作矣。

    此易吉兇、洪範休咎垂教之大義。

    〇治要引注雲:「養則緻其樂,故親安之也。

    」「享」作「饗」。

    引注雲:「祭則緻其嚴,故鬼饗之。

    」「饗」字與釋文不合。

    又雲:「君惠臣忠,父慈子孝,是以禍亂無緣得起也。

    」又雲:「故上明王所以災害不生,禍亂不作,以孝治天下,故緻於此。

    」義皆無誤。

     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釋文。

    行,下孟反,注同。

     覺,大也。

    注疏。

    釋文訓同。

    有大德三字補。

    行,釋文。

    則天下順從其政。

    七字補用詩箋語。

     釋曰:詩大雅抑之篇,引以證明王孝治,天下和平之義。

    孝爲至德,人行莫大,是大德行。

    明王有大德行,則博愛廣敬,盡得天下之歡心,四方之國皆順之,而和睦無怨矣。

    引詩「順」字,與上章「以順天下」相應,即遙結首章「順」字之義。

    順之而順,所以教不肅而成,政不嚴而治也。

    〇治要引注雲:「覺,大也。

    有大德行,四方之國,順而行之也。

    」義無誤,然疑用唐注。

     聖治章第九 釋曰:上兩章言孝爲天經地義,民是則之,先王深見教之可以化民,本之以治天下而天下大順。

    此章又推極探本,反復論之,以申首章孝爲德本,教所由生之義。

    蓋聖人至德,所以順治天下者在愛敬,而愛敬之本出於孝。

    治始於伏羲,而成於堯、舜,三王道同,至周公制禮而極盛。

    自古天下之治,禮教之備,莫如周公之時,而其道不外乎孝。

    孝之極即治之極,即聖人之德之極,故以聖治名章。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釋文聖從□正,從王非。

    案説文:「聖,通也。

    從耳呈聲。

    」呈,從口,壬聲。

    壬,篆作他鼎切。

    子曰:「天地之性人爲貴, 貴其異於萬物也。

    注疏。

     箋雲:董子曰:「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於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

    物疢疾莫能爲仁義,惟人獨能爲仁義。

    物疢疾莫能偶天地,惟人獨能偶天地。

    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竅理脈,川谷之象也;心有哀樂喜怒,神氣之類也。

    觀人之體,一何高物之甚而類於天也。

    物旁折,取天之陰陽以生活耳,而人乃爛然有其文理。

    是故凡物之形,莫不從伏旁折天地而行,人獨題直立端尚正正當之。

    是故所取天地少者旁折之,所取天地多者正當之。

    此見人之絶於物而參天地。

    」春秋繁露人副天數。

    又曰:「人受命於天,固超然異於群生。

    入有父子兄弟之親,出有君臣上下之誼,會聚相遇則有耆老長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驩然有恩以相愛,此人之所以貴也。

    生五穀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養之,服牛乘馬,圈豹檻虎,是其得天之靈貴於物也。

    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爲貴。

    』」本傳對策。

     人之行莫大於孝。

     孝者,德之本也。

    六字用唐注補,與首章義互明。

     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箋雲:禮記鄭説:「嚴猶尊也。

    」大傳注。

    白虎通曰:「王者所以祭天何,緣事父以事天也。

    」郊祀。

    易鄭説:「祀上帝,以配祖考者,使與天同享其功業。

    」豫卦注。

    平當曰:「夫孝子善述人之志,周公既成文、武之業,制作禮樂,修嚴父配天之事。

    知文王不欲以子臨父,故推而序之,上及於後稷而以配天。

    此聖人之德亡以加於孝也。

    」漢書本傳。

     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 郊者,祭天之名。

    宋書禮樂志三。

    後稷,周公始祖。

    六字據釋文補。

    東方青帝靈威仰,周爲木德,威仰木帝,以後稷配蒼龍精也。

    疏。

    今本疏「木帝」下有脫文。

    阮氏福據儀禮經傳通解續補廿五字,有「以後稷配」句。

     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堂。

    明堂之制,八窻四闥,上圓下方,在國之南。

    玉海郊祀明堂。

    禦覽一百八十八,白孔六帖十俱節引。

    疏引「窻」作「牗」,「在」作「居」。

    南是明陽之地,故曰明堂。

    疏。

    上帝者,天之别名也。

    神無二主,故異其處,辟音避此字從釋文。

    後稷也。

    史記封禪書集解,續漢書祭祀志中注無「上」「也」字。

    宋書禮志三作「明堂異處以避後稷。

    」南齊書禮志上,困學紀聞七,唐書王仲丘傳引作「上帝亦天也,神無二主,但異其處以避後稷。

    」釋文出「故異其處」,「辟後稷也」八字。

     箋雲:禮記鄭説:「郊祀後稷以配天,配靈威仰也。

    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汎配五帝也。

    」大傳注。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職來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