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鄭氏注箋釋卷一

關燈
曹元弼學 孝經鄭氏注孝經正義雲:「今所行孝經題鄭氏注。

    」唐劉知幾曰:「晉中經簿稱鄭氏解。

    」 箋雲: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中庸曰:「唯天下至誠,爲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

    」鄭氏曰:「大經,謂六藝而指春秋也。

    大本,孝經也。

    」漢書藝文志曰:「孝經者,孔子爲曾子陳孝道也。

    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

    舉大者言,故曰孝經。

    」白虎通曰:「孝經者,制作禮樂,仁之本。

    」鄭氏六藝論曰:「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離散,後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經以總會之。

    劉炫述義引。

    玄又爲之注。

    宋均孝經緯注引,並見正義。

    」 釋曰:天道至教,聖人至德,著在六藝。

    孔子既經論六藝,是古先聖王愛敬生民、順治天下之道粲然分明。

    又提綱挈領,本躬行之實,所以體天德之元,立人倫之極,聖學王道一以貫之,人心之所同然,百世不可與民變革者,作爲孝經,以仁覆萬世。

    蓋道之大原出於天,孝者,天性也。

    元氏澹孝經正義曰:「孝者,事親之名。

    經者,常行之典。

    爾雅曰:『善父母爲孝。

    』禮記祭統雲:『孝者,畜也。

    畜,養也。

    』釋名:『孝,好也。

    』周書謚法:『至順爲孝。

    』揔而言之,道常在心,盡其色養,中情悅好,承順無怠之義也。

    」案説文雲:「孝,善事父母者。

    從老省,從子。

    子承老也。

    」又雲:「老,考也,從人毛匕,音化。

    言須髮變白也。

    」案凡從老之子皆省匕,而孝字省匕尤有精意。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劬勞萬端,養之教之,以至成立。

    子日壯則親日衰,至子能事父母,而父母已老,須髮變白矣。

    故夫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而其稱曾子之事親曰:「常以皓皓,是以眉壽。

    」孝字省匕,蓋體孝子愛日之誠,不忍言父母毛髮變匕也。

    聖人製字各有至理,苟識孝字,則孝心不能已,而孝道亦從可知矣。

    孝者,天命之性,與生俱生。

    親生之膝下,屬毛離裏,血體相嬗,喘息呼吸相通,故人無不愛其子,子無不親其親。

    孩提之童,他無所知,而無不知愛其親。

    凡人之同類相親,極至天下爲一家,中國爲一人,其本皆從呱呱而泣,蝡蝡而動,婉轉啼笑於父母懷中,一片親愛至誠而來。

    所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人之所以成性。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資生德以成性也。

    故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

    天地之經,民是則之。

    」由是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而爲禮。

    故春秋傳亦曰:「夫禮,天之經,地之義。

    天地之經,民實則之。

    」孝,禮之始也。

    生民之初,有善性而不能自覺,伏羲繼天立極,作易八卦,定人倫,實爲孝治天下之始。

    自是五帝、三王,詩、書所載盛德大功,皆由此起。

    故堯、舜之道,孝弟而已。

    三代之學皆所以明人倫,至周公制禮而大備。

    周衰,禮教廢,彜倫斁,至於篡弑相仍,則生理絶而殺氣熾,生民將無所噍類。

    孔子作春秋,誅大逆而遏殺機,作孝經,明大順以保生理。

    蓋伏羲以來之道,集大成於孔子,六經之旨,備於孝經。

    説文「經,織從絲也。

    」段氏玉裁雲:「織之從絲謂之經。

    必先有經而後有緯,是故三綱、五常、六藝謂之天地之常經。

    」案經本訓縱絲,引申爲常爲法。

    阮氏福孝經義疏補謂:「聖人以孝如織之有從絲,天下古今當奉之爲常法,循之爲大道,故曰經。

    」蓋織必先經而後緯,舉經可以統緯。

    帝王質文,世有損益,此可得與民變革者也,緯也。

    五倫爲萬事之本,孝爲五倫之本,此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經也。

    孝出於天性,古今聖愚性無不同。

    孝之道,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之後世而無朝夕。

    聖人所以使天下相愛相敬相生相養相保而不相殺,其大本在此,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

    六藝皆此道,故皆稱經。

    禮記述詩、書、禮、樂、易、春秋之教曰經解,是也。

    聖人之書皆本天經地義,此經論孝,直揭其根源,故特名曰孝經。

    此孔子所自名,明孝爲萬世不易之常道也。

    皇氏侃雲:「經,常也,法也。

    此經爲教,任重道遠。

    雖時移代革,金石可消,而孝爲事親常行,存世不滅,是其常也;爲百代規模,人生所資,是其法也。

    」孝爲百行之本,故名曰孝經,此孝經之名義也。

    黃氏道周孝經大傳序雲:「孝經者,道德之淵源,治化之綱領也。

    六經之本皆出孝經,而小戴禮記四十有九篇,大戴禮記三十有六篇,皆爲孝經疏義。

    蓋當時師、偃、商、參之徒,習觀夫子之行事,誦其遺言,尊聞行知,萃爲禮論,而其至要所在,備於孝經。

    觀戴記所稱君子之教也,及送終時思之類,多繹孝經者。

    蓋孝爲教本,禮由所生,語孝必本敬,本敬則禮從此起。

    」阮氏元雲:「春秋以帝王大法治之於已事之後,孝經以帝王大道順之於未事之前,皆所以維持君臣,安輯家邦者也。

    君臣之道立,上下之分定,於是乎聚天下之士庶人而屬之君卿大夫,聚天下之君卿大夫而屬之天子。

    上下相安,君臣不亂,則世無禍患,民無傷危矣。

    即如百乘之家不敢上僭千乘,千乘之國不敢上僭萬乘,則天下永安矣。

    且千乘之國不降爲百乘,百乘之家不降爲庶人,則天下永安矣。

    論語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論語此章,即孝經之義也。

    不孝則不仁,不仁則犯上作亂,無父無君,天下亂,兆民危矣。

    春秋所以誅亂臣賊子者,即此義也。

    孟子曰:『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上下交征利,千乘之國、百乘之家皆弒其君,不奪不厭。

    』此首章亦即孝經之義,孔、孟正傳在此。

    戰國以後,縱橫兼併,秦祚不永,由於不仁,不仁本於不孝,故至於此也。

    」又雲:「論語次章有子之語,蓋兼乎孝經、春秋之義。

    孔子之道在於孝經。

    孝經取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最重之一事,順其道而布之天下,封建以固,君臣以嚴,守其髮膚,保其祭祀,永無奔亡弒奪之禍,即有子所雲孝弟之人不犯上作亂也。

    使天下庶人、士、大夫、卿、諸侯人人皆不敢犯上作亂,則天下永治也。

    惟其不孝不弟,不能如孝經之順道而逆行之,是以子弑父,臣弑君,亡絶奔走,不保宗廟社稷。

    是以孔子作春秋,明王道,制叛亂,明褒貶。

    春秋論之於已事之後,孝經明之於未事之先。

    其間所以相通之故,則有子此章,實通徹本原之論。

    」案古今百家説孝經者,此二家獨見其大。

    愚謂孝經之教,本伏羲氏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易、詩、書、禮、樂、春秋一以貫之。

    蓋六教者,聖人因生人愛敬之本心而擴充之,以爲相生相養相保之實政。

    易者,人倫之始,愛敬之本也;書者,愛敬之事也;詩者,愛敬之情也;禮者,愛敬之極則也;春秋者,愛敬之大法也。

    愛人敬人本於愛親敬親,孔子直揭其大本以爲孝經,所以感發天下萬世之善心,厚其生機而弭其殺禍。

    故戰國暴秦積血暴骨之後,有天下者得由此以撥亂反正,勝殘去殺,天下屢亂而可復治,聖君率是以緻隆平。

    不意近三十年前,邪説橫行,要君無上,非聖無法,非孝無親,悍無忌憚,遂釀成開闢以來未有之大亂。

    故聖人之道,一得於天下,民無不足,無不贍者,一物紕繆,民莫得其死。

    孝之爲經,豈不大彰明較著哉?元弼當時不勝杞憂,欲爲孝經六藝大道録,以正人心,息邪慝。

    先做述孝一篇,其文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人者,天地也,父母也。

    天地父母能全而生之於始,而不能使各全其生於終。

    聖人者,代天地爲民父母以生人者也,故曰産萬物者聖。

    聖之言生也,聖人將爲天地生人,必通乎生民之本而順行之。

    故聖人能以天下爲一家,以中國爲一人者,非他,順其性而已。

    性者,生也,親生之膝下,是謂天性。

    惟親生之,故其性爲親,而即謂生我者爲親。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

    親則必嚴,孩提之童,其父母之教令則從,非其父母不從也,父母之顔色稍不説則懼,非其父母不懼也,是嚴出於親。

    親者天性,嚴者亦天性也,親嚴其親,是之謂孝。

    是孝者,性也。

    性者,立教之本也。

    水之性流,掘地而注之,可以達於海,火之性烈,鑽燧而取之,可以燎於原。

    使人而本無性也者,人之性而本不親嚴其父母也者,則悖逆詐僞、争奪相殺固其所,而聖人將無所施其教。

    今人之性既親嚴其父母若是,則順而推之,可以無所不親,無所不嚴。

    無所不親謂之愛,無所不嚴謂之敬。

    試觀孩提愛親,少長即知敬兄,由父兄而推之,凡在天屬,無不親也,其尊長,無不敬也。

    是即率性而順行之,親嚴可以教愛敬之明效也。

    故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又曰:『親親,仁也。

    敬長,義也。

    仁、義、禮、智之端,擴而充之,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矣。

    苟不充之,則不足以事父母。

    』何也?人少則慕父母者,性也。

    及其長而好色也,妻子也,仕也,嗜欲攻取,天性日漓,親者疏而嚴者忽矣。

    何怪乎事君不忠,誤國殃民,犯上作亂,覆家亡身以災及其親乎?即或本心無他,而不達於道,以爲吾親則愛之,非吾親則不愛,吾親則敬之,非吾親則不敬,不敬則慢,不愛則惡。

    惡人者人亦惡之,慢人者人亦慢之,居上則亡,爲下則刑,在醜則兵,毀其身,危其親。

    雖日用三牲之養,其得爲孝乎?若此者,非無性也,無教也。

    無教則逆其性,逆其性則失其生。

    上古聖人有生人之大仁,知性之大知,知人之相生,必由於相愛相敬,而相愛相敬之端,出於愛親敬親,愛親敬親之道,必極於無所不愛,無所不敬,使天下之人無不愛吾親、敬吾親,確然見因性立教之可以化民也。

    推其至孝之德,卓然先行博愛敬讓之道,而天下之人翕然戴之以爲君師。

    於是則天明,因地義,順人性,正夫婦,篤父子,而孝本立矣,序同父者爲昆弟,而弟道行矣。

    因而上治祖禰,下治子孫,旁治宗族,而親親之義備矣。

    博求仁聖賢人,建諸侯,立大夫,以治水、火、金、木、土、榖之事,富以厚民生,教以正民德,司牧師保,勿使失性,勿使過度,上下相安,君臣不亂,而尊尊之道著矣。

    聖法立,王事修,民功興,則有同講聖法,同力王事,同即民功者謂之朋友,而民相任信矣。

    三綱既立,五倫既備,天下貴者治賤,尊者畜卑,長者字幼,而民始得以相生。

    且賤者統於貴,卑者統於尊,幼者統於長,而民不得以相殺。

    於是教以孝,以敬天下之爲父者而子説,教以弟,以敬天下之爲兄者而弟説,教以臣,以敬天下之爲君者而臣説,子説則孝,孝則親愛,弟説則弟,弟則禮順,臣説則忠,忠則居官理治。

    且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天子愛敬四海之内,則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

    諸侯愛敬一國之人,則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

    卿大夫、士、庶人愛敬其家,則得人之歡心,以事其家。

    自上至下,皆兢兢焉爲子臣弟少之事。

    雖天子必有父,必有兄,不敢驕溢非法,以亂取亡。

    是以天下和平,兆民乂安,重社稷,嚴宗廟,守祭祀,保體膚,禮教興行,刑措不用。

    集天下和睦之氣,升之天祖,尊之至而事天明,親之至而事地察。

    大孝尊親,嚴父配天,普天率土,各以其職,生民之本盡,死生之義備,是謂大順。

    大順者,順其性也。

    夫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凡有血氣,必有争心。

    知者詐愚,勇者威怯,強者淩弱,衆者暴寡,泯泯棼棼,散無友紀,至難治也。

    而聖人能爲之建極錫福,達禮定分,用人之知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尚辭讓,去争奪,一道德,同風俗者,亦順之而已矣。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以利爲本。

    』利者,順也。

    『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

    』教不肅而成,政不嚴而治,何事之有。

    蓋人之性莫不愛親敬親,故可導之以愛人敬人,所謂順也,非強之使人愛之敬之,乃以各遂其愛親敬親,所謂孝也。

    人之相與也,譬如舟車然,相濟達也,人非人不濟,馬非馬不走,水非水不流,不仁愛則不能群,不能群則養不足。

    懷於人者,人亦懷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

    故古之人爲政,愛人爲大。

    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

    傷其身,即傷其親。

    故烹熟羶薌嘗而薦之,非孝也,養也。

    養可能也,敬爲難;敬可能也,安爲難;安可能也,卒爲難。

    君子之所謂孝者,愛人以愛其身,愛其身以愛其親。

    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

    親沒而名立,是故有弗言,言思可道;有弗行,行思可樂;將爲善,思貽父母令名,必果。

    是故居處必莊,事君必忠,莅官必敬,朋友必信,戰陣必勇。

    是故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朋友不相踰。

    又能敬親之朋友,又能帥朋友以助敬也。

    是故愛人不親反其仁,禮人不答反其敬,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

    是故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出門如賓,承事如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在家,和睦無怨。

    是故天子以德教光於四海爲孝,諸侯以保社稷、和民人爲孝,卿大夫以守宗廟爲孝,士以守祭祀爲孝,庶人以謹身爲孝。

    地以平,天以成,封建以固,井田以均,軍賦以出,學校以修,人才以多,官方以飭,禮俗以成,民氣以樂,冠昏以時,喪祭以嚴,朝聘以尊。

    處則有備,出則有威。

    天子守在四夷,諸侯守在四鄰,而天下莫敢有越厥志。

    是故天子以天下養,天子之祭也,與天下樂之;諸侯之祭也,與境内樂之;卿大夫、士、庶人之祭也,與宗族外姻朋友樂之。

    是故天子有田以處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士食舊德之名氏,農服先疇之畎畝,商修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規矩。

    其鬼神歆其禋祀,其民人享其土利。

    是故上好仁而下好義,事有終而財不匱。

    上之使下,如父兄之畜子弟,耳目之役手足;下之事上,如子弟之衛父兄,手足之捍頭目。

    開誠心,布公道,集衆思,廣忠益,爲天下得人,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四方有患,必先知之,至明也。

    作内政,寄軍令,明恥教戰,信賞必罰,將帥協和,少長有禮,説以使民,民忘其死,無事則順治,有事則無敵,至強也。

    躬行節儉,爲天下先,務才訓農,通商惠工,地無餘利,人無餘力,家給人足,養生喪死無憾,至富也。

    備物緻用,立成器以爲天下利,知者創物,能者世守,博師萬物,精益求精,黃帝用蚩尤之五兵,武王收肅慎之楛矢,通其變,神其化,至巧也。

    天下即有卒然大患,而上下相親,人心固結。

    合天下之謀以爲謀,何詐之不破?合天下之力以爲力,何強之不服?天下人人出其財,何用之不足?天下人人竭其巧,何器之不利?天子勞心以拯生民之災,庶人效死以急君父之難。

    九年之水、七年之旱不能殺,鬼方之帥、昆夷之患不能病。

    是故勞勤心力耳目而不必爲己,節用水火財物而不必藏於己。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窮民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天地位,萬物育矣。

    此順之實也,孝之至也。

    故曰:『人之行莫大於孝』,『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

    蓋聖人者,爲天地生人者也。

    人非父母不生,亦非君不生,何也?爪牙不足以供嗜欲,趨走不足以避利害,無羽毛以禦寒暑。

    苟無君,焉爲之興利除患、養欲給求?人之類必滅。

    欲既得矣,飲食則有訟,訟則有衆起,人人有賊人自利之心,橫行無忌之勢。

    苟無君,焉爲之區處條理、勞來鎮撫?人之類亦必滅。

    故君者,生人之大者也。

    天下一日無君,則猛虎長蛇人立而搏噬,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非無邦也,原野厭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邦無人也。

    聖人取類以正名,而謂君爲父母,謂民爲赤子,赤子離父母而能生者,未之有也。

    故曰:父者,子之天也;君者,臣之天也。

    聖人作爲父子君臣以爲紀綱,所以生人也。

    故孝子事君必忠,君臣之義,與父子終始相維持。

    天下君君臣臣,而後人人得保其父子,上下各思永保其父子,而後爲君盡君道,爲臣盡臣道。

    君臣父子各盡其道,則天下相愛相敬以相生養保全,永無奔亡篡奪、生民塗炭之禍,是之謂孝治。

    夫天下至大也,治天下至難也,一以孝順之,而千萬人之心如一心,以千萬人之性本一性也。

    能盡其性即能盡人之性,故謂之至德要道。

    三皇、五帝、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未有不由此者,孔子兼包其盛德以爲孝經,而仁覆萬世矣。

    」 〇又案孔子作孝經爲道濟萬世之本,而苟非其人,道不虛行,以曾子有至孝之德,口授之業,問答既畢,筆之爲經。

    或孝道深大,討論非一日之言,曾子隨時敬録,大義既備,夫子審正其文而定其名。

    聖賢心心相印,曾子所録既一如夫子本語,又由夫子筆削盡善以成定本,故太史公、鄭君皆以爲孔子作。

    曾子之學,純乎孝經,故論語所載曾子之言,皆與孝經相表裏。

    大學論誠意,以一誠貫明明德、親民、止至善,而止至善之實在仁、敬、孝、慈、信,齊家、治國之要在孝以事君,弟以事長,慈以使衆,平天下絜矩之道在使民各遂其興孝、興弟、不倍之願。

    大戴記立事等十篇,皆推衍孝經之旨。

    子思本之作中庸,發首言性、道、教,即孝經父子之道天性,因嚴教敬、因親教愛之義;言道不遠人,在子臣弟友,因歷説舜之大孝,武王、周公之達孝,以天下之達道五爲修身立政之本,歸於至誠經綸大經、立大本,以春秋、孝經之義明孔子之德。

    孟子又本之作七篇,道性善,以孩提愛親、少長敬兄爲人之良知良能,仁義之實。

    其論舜之至孝,深得聖人之心,足以感發萬世人子之天良。

    而外書有孝經之目,蓋孟氏之徒闡發孝經之言,此聖學之正傳也。

    曾子既受孝經,遊、夏之徒常稟資,三千子及後學者蓋無不聞其説矣。

    阮氏福雲:「孝經早行於周、秦之間。

    故蔡邕明堂月令論引魏文侯孝經傳,并引孝經經文『孝悌之至』三十字。

    續漢書祭祀志注亦引魏文侯傳。

    呂氏春秋先識覽引諸侯章『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三十八字。

    不但此也,禮記經解即引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是孝經文也。

    」案喪服四制亦引士章、喪親章文。

    魏文侯受經於子夏,呂覽集當時儒者爲之,漢初陸賈新語亦引開宗明義章文,是雖經秦火,諸侯傳習弗替。

    迨河間顔貞出其父芝所藏本,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後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有説,是爲今文經十八章,蓋孔、曾以來相傳定本。

    而古文孝經出孔子壁中,二十二章,劉向校書,省除煩惑,定從十八。

    桓譚新論雲:「古孝經千八百七十二字,今異者四百餘字。

    」意者秦禁時,將孔子所删之餘,零文斷簡,合并藏之,未加分别,緻多複重。

    或後學者傳寫有複雜,故異文如此多,而子政以爲煩惑歟?古文孝經與尚書、禮記等并出孔壁,孔安國惟獻尚書。

    孝昭帝時,魯國三老始獻古文孝經。

    建武時,給事中衛宏校之,皆口傳,官無其説。

    許君叔重始撰具其義,馬融亦爲古文孝經傳,鄭仲師、韋宏嗣皆有孝經注,惜皆亡。

    孔、曾微言大義,漢師所傳,惟鄭氏注尚可考見崖略。

    其源流之詳,語在愚所爲孝經學流别篇。

     〇鄭氏者,先師漢大司農鄭君,名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尚書僕射鄭崇之後。

    身通六藝,與聖合契,遭世衰亂,安貧娛親,躬耕供養,卓、操擅勢,義不受污,箋注群經,窮理盡性。

    其作孝經注,蓋在群經之先,以孝經必童而習之,注文較他注淺顯。

    後或更加修改而未寫定,弟子未盡傳習,敘録家或佚其目,後人遂多疑難。

    至阮氏元始舉出郊特牲正義王肅難鄭孝經注一條,陳氏澧曰:「此肅所難,是康成注明矣。

    」可謂確據。

    鄭注盛行南北朝時,荀昶集解以鄭爲主。

    陸澄緻疑,王儉正之。

    至劉炫僞撰古文孔傳,隋及唐初與鄭並行。

    迨明皇作注,而鄭注與僞孔傳皆微。

    袁氏鈞雲:「崇文總目稱孔注前世與鄭並行,今孔不傳。

    」陳振孫言鄭注世亦少有。

    乾道中,熊克、袁樞得之,刻於京口。

    南宋尚有其書,不知何時佚也。

    此書以鄭志目録不載,先儒多疑非鄭作。

    唐開元中劉知幾請行孔廢鄭,司馬貞議謂:「今文孝經注相承雲是鄭元,孔傳近儒妄作,與鄭注優劣懸殊,曾何等級?」司馬之言韙矣。

    萬歲通天初,史承節爲鄭君碑,縣載鄭君所注解,仍有孝經。

    孔、賈諸疏亦並引用,是當時從鄭注者衆也。

    六藝論雲:「元又爲之注」,是鄭已自言,可信。

    陸氏作孝經音義據鄭氏解。

    唐玄宗注襲鄭者,疏必曰:「此依鄭注」。

    兼他所徵引,尚可十得七八。

    陸氏疑孝經與康成注五經不同,細案之,實未見其不同也。

    案孝經注明見後漢書鄭君本傳,範氏世傳鄭學,必無謬誤。

    鄭君解經多稱注,謂注義於經下,若水之注物。

    晉中經簿「孝經題鄭氏解」者,或鄭君注孝經在群經前,尚未與他經一例定名,或傳寫本異。

    要之,此注經緯聖典,感動人心之語甚多,實爲百家之冠,必出鄭君。

    梁皇侃、唐孔穎達、賈公彥作疏皆疏鄭注,元疏或多祖述其説。

    今薈萃古今,並抒數十年心得,以發神恉。

    互詳孝經學。

     開宗明義章第一 釋文依鄭注本,章名頂格,今從之。

    章下次第數目,依唐注本增,旁書以示區别。

     釋曰:元氏曰:「開,張也。

    宗,本也。

    明,顯也。

    義,理也。

    言此章開張一經之宗本,顯明五孝之義理也。

    章者,明也,謂分析科段,使理章明。

    説文:『樂歌竟爲一章,章字從音從十。

    』謂從一至十。

    十,數之終也。

    諸書言章者,蓋因風雅,凡有科段,皆謂之章焉。

    」案漢書藝文志言今文孝經十八章,古文孝經二十二章。

    隋書經籍志言劉向校經,比量二本,除其煩惑,以十八章爲定。

    漢書匡衡傳引「大雅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孔子著之孝經首章」,則孝經分章舊矣。

    但每章之名,不知始於何時。

    元疏謂子政定從十八而不列名,荀昶集注及諸家並無章名,而孝經緯援神契有天子至庶人五章之目,當時所行鄭注本及皇侃疏皆有章名,蓋諸家或詳或略。

    竊謂章名於經義甚密合,必七十子之徒所傳。

    此章注雲:「方始發章,以正爲始。

    」下章注雲:「書録王事,故證天子之章。

    」分章題名,鄭本固然。

    此第一章總舉大義,餘章廣而成之。

    元弼嘗撰孝經脈絡次第説雲:「孝經大例有二,曰脈絡,曰次第。

    一經一緯,皦如繹如,其本皆出於首章。

    首章曰:『先王有至德要道。

    』德者,愛敬也。

    愛敬及天下,謂之至德,孝弟是也。

    道者,所以行愛敬者也。

    愛敬一人而千萬人説,以興愛興敬,謂之要道,禮樂是也。

    廣至德、廣要道章明之。

    曰:『以順天下』,至德要道出於天命之性,不學而能,不慮而知,聖人治天下不别立法,但因人心所固有者而利導之,是以教不肅而成,政不嚴而治。

    三才章明之。

    曰:『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民愚而不可欺,賤而不可犯,術馭勢迫,倒行逆施,則怨而以詐相遁,術窮勢竭而禍亂遽起。

    惟因人心之所同然,順而行之,則合敬同愛而上下安,協智同力而災禍息,君民一體,父子相保,是謂大順。

    孝治章明之。

    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者,愛敬也;教者,教愛教敬也。

    至德要道,元出於孝,愛敬之本由於父子天性。

    因嚴可以教敬,因親可以教愛。

    聖人推愛親敬親之心以愛人敬人,使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不被吾愛敬。

    告成功於天祖,尊之至而事天明,親之至而事地察,不過盡孝之能事。

    聖治章明之,而感應章申述之。

    反是則本實先撥,枝葉必傾,悖德悖禮,亂臣賊子以私恩小惠要結徒黨,遂其逆節,將使生民塗炭,積血暴骨,災害禍亂,莫知所底。

    是以春秋誅大逆,孝經明大順,皆以絶惡慢之原,立愛敬之本,教自此順生,刑自反此作。

    聖治章明之,而五刑章極言之。

    曰:『孝之始,孝之終』,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親敬親,孝之始,不敢慢惡於人,以保守天下國家身名者,孝之終。

    天子不毀傷天下,諸侯、卿大夫不毀傷國家,士、庶人不毀傷其身。

    文、武之道,天下後世爲法,反是則幽、厲之名,百世不改。

    殷、周有道則長,秦無道則暴,諸侯以下皆然。

    故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

    天子至庶人五章明之。

    不幸而有不能終始於愛敬之道者,則子必争,臣必争,友必争,俾不及於失天下、失國家、失身名之患。

    諫諍章明之。

    曰:『夫孝,始於事親』,事孰爲大,事親爲大,守孰爲大,守身爲大,不失其身而能後事其親。

    紀孝行章明之。

    事生者易,事死者難,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喪親章特明之。

    曰:『中於事君』,聖人所以生天下萬世之人者在教孝,而所以使人各保其父子,以遂其孝者在教忠,故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事君章明之。

    盡忠匡救,君臣一體,存亡休戚與同,忠焉能勿誨乎?諫諍章明之。

    曰:『終於立身』,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爲人。

    君子也者,人之成名。

    成身則成親,必至立身揚名,而後不敢毀傷者,爲真無所毀傷。

    廣揚名章明之。

    孝始於事親則家治,中於事君則天下治,終於立身則萬世賴以治。

    反是則不事親者,非孝無親矣,不事君者,要君無上矣,不立身者,非聖無法矣。

    要君、非聖、非孝三者相因,皆不孝之罪。

    事君、事親、立身,三者備,乃完孝之行。

    故曰:『夫孝,德之本也』,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

    此孝經之脈絡也。

    首章言孝之始,孝之終,因陳天子至庶人行孝終始之事,故天子以下五章次之。

    天子至庶人,皆推愛親敬親之心,以愛人敬人,以保其父祖所傳之天下國家、身體髮膚,有慶無患,孝道之大如此。

    非聖人強以教人,乃本於乾元坤元,繼善成性,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所謂道之大原出於天。

    故三才章次之。

    聖人則天順民,因性立教,則人人興孝興仁,上下各緻其愛敬之實,以興利除害,相生相養相保,不敢有一人之惡慢,以災及其親。

    故孝治章次之。

    夫如是,則四海之内,無一物不得其所,升中于天,配以父祖,仁人事天,孝子事親之能事畢,故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聖人盡其性以盡人之性,綏之斯來,動之斯和,緻中和,位天地,育萬物,其所因者本。

    故聖治章次之。

    聖人愛敬天下之極功,本於愛親敬親,教愛因親,教敬因嚴,孝之大義既畢,乃陳事親守身之節目。

    故紀孝行章次之。

    失其身而能事親者,未之聞。

    孝始於守身,不孝始於忘身,充忘身之極,則無惡不爲。

    且不愛其親而愛他人,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包藏禍心,悖德悖禮,勢必殫殘聖法,無父無君,爲生民大患。

    聖人愛敬天下,所以不得已而用刑。

    故五刑章次之。

    罪莫大於不孝,行莫大於孝,惟孝故順民如此其大,而爲禮之始。

    聖人以孝弟禮樂爲教,禮之大義,尊尊、親親、長長,而其所以爲教,則躬立爲子、爲弟、爲臣之極,本諸身而徵諸民。

    故廣要道、廣至德章次之。

    孝弟忠順之行立,則身修而名自立於後世。

    故廣揚名章次之。

    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孝道備矣,復陳諫争之義,以結天下國家身名,而感應章長言永歎孝弟之至。

    繼以事君章,亦事父、事兄、事君相次,而喪親章終焉。

    此孝經之次第也。

    三才章『則天因地,以順天下』,以天治人也。

    聖治章『因嚴教敬,因親教愛』,以人治人也。

    廣至德章『非家至而日見之』,以己治人也。

    三才章以下三章,由己達之天下,廣要道以下三章,由天下而反之身。

    聖人立言,從心所欲,左右逢原,從容中道,脈絡分明而往不息,根本盛大而出無窮。

    學者沉潛反覆,自覺天良發不可遏,一若春陽生乎方寸,而和氣塞乎天地間者,肫肫焉,淵淵焉,浩浩焉,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存乎德行也。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