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鄭氏注箋釋卷一

關燈
曰:今之十八章,固孔子之舊次歟?曰:今文相傳無異本,古文簡劄有複重雜亂,劉子政以今文正之,不聞先後異序也。

    其文首尾貫串,如繫辭、中庸,豈有後人更定者哉?」又案孝經言先王以孝順天下之大道,惟天子至庶人五章,以分之尊卑,著德所及之廣狹,馀皆統論大義。

    上施德教而民則象之,理通上下,非獨如皇氏、元氏所舉首章、紀孝行、諫諍、喪親等四章而已。

     仲尼居,曾子侍。

    釋文。

    居,如字。

     居,居講堂也。

    釋文。

    今本釋文兩「居」字作「凥」,涉上引説文而誤,今據陸標經字訂正。

     箋雲:史遷説:「孔子,字仲尼。

    曾參,字子輿,孔子以爲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

    」子曰:「孝經屬參。

    」陶淵明五孝傳曰:「至德要道莫大於孝,是以曾參受而書之,遊、夏之徒常咨稟焉。

    」「居」,許氏説文解字作「凥」,曰:「凥,處也。

    從屍得幾而止。

    孝經曰:『仲尼凥』,凥謂閒居。

    」陸氏曰:「曾子,孔子弟子。

    卑在尊者之側曰侍。

    」 釋曰:元氏説:「夫子以六經設教,隨事表名,雖道由孝生,而孝綱未舉,將欲開明其道,垂之來裔。

    重曾參之孝,因閒居爲之陳説,二句節引,略變其義。

    建此兩句,以起師資問答之體。

    」案夫子自標己字者,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父叔梁紇,母顔氏,禱於尼丘山而生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字仲尼。

    」春秋傳説名子之禮,所謂類命以象,名字相應。

    經發首稱字,蓋以符聖父類命之意,大孝終身之慕,即此可窺。

    下稱子者,作經示萬世,故從弟子通稱之號,與易大傳同。

    曾子亦稱子者,重其秉德傳道,同爲人倫師表也。

    古者稱師曰子,即夫子之省文,而子亦士大夫之通稱,見禮經甚備。

    孟子書每章自題孟子,而弟子賢者樂正子、公都子等亦稱子,古書體例固然。

    春秋之義,字不若子,則聖人秉意各有在,無容泥。

    且孔子稱字又稱子,曾子稱子又稱名,亦其差。

    或者曾子本作曾參,如禮運上書仲尼、下書言偃之比,至曾氏之徒子思、樂正子春等乃讀爲曾子,後學傳寫因之。

    據陶淵明説,此經曾子所書而正定於夫子,則上標師字,以表聖人之作,下書己名,以明親承指授,固其宜矣。

    子思作中庸,首稱「仲尼曰」,次稱「子曰」,取法於此。

    夫子之字,本以圩頂象尼丘取義。

    史記索隱雲:「圩頂,言頂上窳也,故孔子頂如反宇。

    反宇者,若屋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

    」皮氏錫瑞孝經鄭注疏雲:「白虎通聖人篇曰:『孔子反宇,是謂尼甫。

    』説文:『屔,反頂受水丠。

    』則屔正字,尼假借字。

    」釋文「尼」又音「夷」,字作「」,古「夷」字。

    案,夷,平也。

    圩頂反宇,表聖人盛德若虛,正平之至。

    尼丘正字作屔,古書多用假借。

    尼、夷音近,或又假古「夷」字作「」,要以作「尼」爲正,毋敢輒書異體。

    若劉瓛述張禹之義,謂仲者中,尼者和,此蓋當時或後學因夫子有中和之德,就其字而推衍贊美之,遂傳此言,詳中庸通義。

    説文稱古文孝經作「凥」,正字,今文作「居」,假借字。

    釋文依鄭本作音,出經「居」字,音如字。

    而别雲説文作「凥」,則鄭注作「居」可知。

    禮記有仲尼燕居、孔子閒居,對文燕閒别,散則通稱居,皆謂退朝在家,非承祭見賓,安閒之時耳。

    古者士大夫有正寢,有燕寢,燕寢以居家人,正寢則見賓客行禮之處。

    夫子講學正在此,故曰講堂。

    禮,宮室之制,堂中以北,後楣下爲室爲房。

    或燕居在堂,閒居在室,言講堂則皆統之矣。

    曾子侍,或獨侍,或有諸弟子並侍,而曾子之席獨近夫子,故夫子與之問答而諸子拱聽,如論語一貫呼參之比。

    〇舊疏稱:「孔子,殷之後,帝嚳子契爲堯司徒有功,封於商,賜姓子氏。

    後世孫湯代夏爲天子。

    及周武王代殷,封微子啟於宋。

    宋閔公有子弗父何,長而當立,讓其弟厲公。

    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勝,勝生正考父,爲宋卿,生孔父嘉。

    嘉别爲公族,故其後以孔爲氏。

    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臯夷父,臯夷父生防叔,避華氏之禍而奔魯。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生孔子。

    」案契敷五教,功垂無窮,湯有聖德,微子仁人。

    弗父讓國,春秋傳稱爲聖人有明德者,漢書古今人表列在第一。

    正考父三命茲益恭,孔父嘉正色立朝,君亡與亡,叔梁公有勛績於魯。

    天生聖人於世德之後,秉禮之國,聖人承天立人倫之極,制作六經。

    忠孝之教,昭示萬世,前人之光,炳乎天地之閒,立身行道,顯親揚名,生民以來未之有也。

    〇嘉慶中,嚴氏可均據日本所刊群書治要輯孝經鄭注,義多可疑,今附録每節釋語末,論其得失。

    此節注雲:「仲尼,孔子字。

    曾子,孔子弟子也。

    」此學者所共知,各家之通訓。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 禹,三王最先者。

    釋文。

    案:語未竟。

    聖人百世同道。

    六字取中庸注義補凡鄭注殘句,今深求其意,補綴成文,使初學可以屬讀。

    恐與原文相混,既於當句下明言幾字補,又狹小其字,加兩線旁,以嚴區别。

    至德,孝悌也。

    要道,禮樂也。

    釋文。

     箋雲:陸氏曰:「子,孔子也。

    古者稱師曰子。

    」曲禮曰:「必則古昔,稱先王。

    」陸賈新語雲:「孔子曰:『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言德行而下順之矣。

    」慎微。

     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女知之乎?」釋文。

    女,音汝,本或作汝。

    臧氏庸雲:「石台本、唐石經、今本皆作『汝』。

    嶽本作『女』,依釋文改。

    」 箋雲:書鄭説:「睦,親也。

    」堯典注。

    禮記鄭説:「上,謂君也。

    下,謂臣也。

    」中庸注。

    春秋傳曰:「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

    」 釋曰:先王,先代聖王,自伏羲以至文、武皆是。

    孝經舊説主禹,鄭君傳其義,詳下。

    孔子語曾子,言古先聖德之王躬行至極之德,要約之道,以順天下人心而化導之,天下之人用是和親,上而君,下而臣民,無違心相怨者,汝能知其義乎?此數語爲全篇論孝發端。

    稱先王者,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

    孔子論孝道,必稱先王,即春秋發首書王之義,以上治下,以聖治愚,以祖宗訓孫子,一出言而法祖尊王之義,昭若揭日月而行,萬世彜倫於是敘焉,此聖人所以爲人倫之至也。

    至德要道,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聖人先得民心之所同然耳。

    有者,有諸己。

    順者,因其固有而利導之。

    黃氏道周孝經集傳雲:「順天下者,順其心而已,天下之心順則天下順矣。

    」又雲:「至德要道皆本生於天,因天所命以誘其民,非有強於民也。

    據三才章義。

    夫子見世之立教者不反其本,將以天治之,故發端於此。

    」阮氏元雲:「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其稱至德要道之於天下也,不曰治天下,不曰平天下,但曰順天下,順之時義大矣哉。

    孝經『順』字凡十見,順與逆相反,孝經之所以推孝弟以治天下者,順而已矣。

    故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又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

    』又曰:『教民禮順,莫善於悌。

    』又曰:『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是以卿大夫、士本孝弟忠敬以立身處世,故能保其祿位,守其宗廟,反是則犯上作亂,身亡祀絶。

    春秋之權所以制天下者,順、逆閒耳。

    魯臧、齊慶,皆逆者也。

    此非但孔子之恒言也,列國賢卿大夫莫不以順、逆二字爲至要,是以春秋三傳、國語之稱「順」字最多,皆孔子孝經之義也。

    不第此也,易之坤爲順也,易之稱順者最多,亦孔子孝經、春秋之義也。

    詩之稱「順」者最多,亦孔子孝經、春秋之義也。

    聖人治天下萬世,不别立法術,但以天下人情之順逆,敘而行之而已。

    故孔子但曰:『至德要道,以順天下』也。

    」案德者,性之德,人受性於天,有仁、義、禮、智、信五德,而孝爲行仁之本,是爲至德。

    道者,率性之道,天下之達道五,禮之大經,是爲要道。

    經「至德要道」,語意渾含,鄭以「孝弟」、「禮樂」指實之者,據下廣至德章言孝弟,廣要道章言孝弟、又言禮樂,而統歸於禮。

    蓋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孝則必弟,孝弟皆須禮以行之,樂與禮同體。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樂之實,樂斯二者。

    」傳曰:「孝,禮之始也。

    」大本謂之孝,故曰至德,達道謂之禮,故曰要道。

    禮之大義,尊尊也,親親也,長長也。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故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先王之治務在和睦無怨,堯典「九族既睦,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堯之舉舜,「克協以孝」,是以「五典克從,四門穆穆」,周公嚴父配天,四方民大和會,皆以孝順天下、和睦無怨之事。

    天下治亂,視乎人心聚散,聚則治,散則亂;聚則強,散則弱;聚則富,散則貧;聚則知,散則愚。

    和睦無怨則聚,怨而不和則散。

    先王因人心之固有,導之相愛相敬,而天下如一家,中國如一人,各竭其聰明材力,以相生相養相保,莫大災患,無不弭平,莫大功業,無不興立。

    是以聖王在上,不言富而天下莫富焉,不言強而天下莫強焉,其所因者本也。

    唐文治孝經大義序説:「中庸曰:『立天下之大本』,大本者何?孝是也。

    又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喜怒哀樂之未發,藹然悱惻纏綿不可解而已,斯人所以生之機也。

    故孟子曰:『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人子之於父母,繫於悱惻纏綿不可解之天性,故家庭之間,一愛心而已矣,一和氣而已矣。

    和於家庭而後能和於政治,和於政治而後能和於光天之下,至於海隅蒼生。

    人情莫不樂生,君子本此悱惻纏綿、不可解之性,擴而充之於萬民,於是和氣滋,生機日暢,而千古之人道,乃不至於滅息。

    此孝道之大,所以推之四海而準也。

    孔子曰:『我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孝經、春秋相爲表裏,春秋誅伐天下之亂臣賊子,孝經培養天下之忠臣孝子,甚哉孝道之大也。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不好犯上作亂』,犯上作亂,殺機也。

    近世家庭之際,日囂日薄,喪失本真,於是恣睢殘忍,殺機日出而不窮。

    夫殺機多則生機窒,生機窒則人道滅,於是造物遂以草薙禽獮者待之。

    嗚呼!恫孰甚焉。

    易傳明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下萬世爲人子者,儻能葆此悱惻纏綿不可解之至性,好生之德,洽於寰區。

    庶幾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孝子不匱,永錫爾類』,經綸天下之大本在是矣。

    」案陸賈新語雲:「德行而下順之者。

    」簡氏朝亮孝經集注述疏謂:「人性皆善,天下本自順者,以此順之,孟子言『舜之孝,瞽叟底豫而天下化』,是也。

    天下有不順者,亦以此順之而順,孝弟則不好犯上作亂,是也。

    」愚謂此節概栝六藝先王順天下之道,而歸本於孝,大學之道所在在此,中庸性、道、教之謂謂此。

    「吾道一以貫之」,孝經之於群經,其猶易六十四卦之有乾元乎?〇注雲:「禹,三王最先者」,案洪範言鯀湮洪水,彜倫攸斁,禹乃嗣興,彜倫攸敘。

    賈生言禹以孝立教,天下聖禹而神鯀。

    當堯之時,天下未平,禹敷下土,民有攸居,然後契爲司徒,教以人倫,故後世禮樂制度,取法虞、夏之際,喪服、祭法悉定自禹。

    春秋通三統,中庸曰「考諸三王而不謬」,至德要道,百世不與民變革。

    周因於殷,殷因於夏,三王道同,言禹而湯、文可知。

    且孝經述禹之道德,而嚴父配天,特稱周公,孔子自謂行在孝經,禮記載子言亦以舜、禹、文王、周公並稱,孟子言天下治亂,特歸撥亂興治之功於禹、周公、孔子,論孔子之功在春秋。

    三聖同功,春秋、孝經同道,孟子此説,實出二經微言,足明鄭義所本。

    蓋三皇、五帝開闢草昧之治成於禹,殷、周有道之長,良法美意開於禹,自古天下之治莫勝於堯、舜,而地平天成皆禹之功。

    自是天子得博施備物,庶人皆得竭力耕田,以盡其孝,故孔子曰:「吾無閒然。

    」「聖人百世同道」,言禹而堯、舜以上,湯、文以下皆統之。

    此必古孝經家相傳舊聞,鄭君著之。

    皇侃、孔穎達、賈公彥皆以孝經爲夏制,又由此推衍。

    然孝道百王所同,經直稱先王,不指何代,劉炫於孝經好難鄭,若注以先王專指禹,宜在所怪,而炫無言,疑鄭既用舊説,更有足成之語。

    故今取中庸注補之,學者擇焉。

    〇釋文引下注雲:「案五帝官天下,三王禹始傳於子,於殷配天,故爲教孝之始。

    」此蓋陸氏申鄭語。

    「於殷配天」,或當做「以父配天」。

    五帝官天下,禹始傳子,舊義未盡,詳愚所爲禮運説。

    下又雲:「王謂文王也」,此别一義,謂王肅以經先王爲文王,與鄭不同也。

    嚴氏可均孝經鄭氏解輯並引以附鄭注,失之。

    或可「王謂」之「王」當作「亦」,約注義,既稱禹而亦兼指文王也。

    〇治要引注雲:「以,用。

    睦,親也。

    至德以教之,要道以化之。

    是以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也。

    」義無違失。

     曾子辟席曰:「曑不敏,何足以知之。

    」釋文。

    辟音避,注同,本或作避。

    曑,所材反。

    案「辟」今本作「避」。

    據釋文,則注中有「辟」字。

    「曑」,今本作「參」。

     辟見釋文。

    席,離席。

    三字據禮記注義補。

    敏,猶達也。

    儀禮鄉射記疏。

    釋文。

    敏,達也。

    不言鄭雲,然則釋文之訓雖不明雲鄭,多本鄭義可知。

     箋雲:曲禮曰:「侍坐於君子,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

    」鄭氏雲:「離席對,敬異事也,君子必令復坐。

    」又曰:「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

    」鄭氏雲:「當謝不敏,若曾子之爲。

    」 釋曰:凡侍於君子,必見顔色而言。

    時曾子或獨侍,或與諸子竝侍而最近夫子,見夫子顔色辭氣向己,故避所坐之席,起而對曰:參性不敏,何足以知此至要之義禮。

    君子問更端起對,此發端,自當起。

    凡君前臣名,父前子名,師前弟子名,故曾子自名。

    長者問,皆當辭讓而對,況以大道相授乎?故謙言不敏,以待夫子之訓。

    夫子語之,以其能通孝道,正其敏也。

    兩引曲禮者,明聖賢一言一動,無非禮也。

    「曑本曑星,字從晶,或省作。

    隸變作「參」。

    阮氏曾子注釋雲:「許慎讀『森』若『曾參』之『參』,所林反。

    晉灼讀『參』爲『宋昌參乘』之『參』。

    初三反。

    」古音相近,不假分别。

    阮氏福雲:「曑星取三星相連之義,參取三人同輿之義。

    其實曑星、參乘皆有三字之義,而三、曑、驂亦皆同音。

    」案字子輿,義取驂乘,而驂乘之驂,本從曑星、或省之□得聲得義,古多假參字爲之,故曾子名,義取驂而作曑。

    許君引以明森字之讀也。

    〇治要引注雲:「參,名也。

    參不達」六字。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釋文。

    夫音符,注及下同。

     夫據釋文,注有此字,今姑屬下讀之。

    人之行莫大於孝,故爲德本。

    明皇注。

    疏雲:「此依鄭注。

    」 教之所由生也。

     箋雲:韋氏曰:「言教從孝而生。

    」明皇注。

    疏雲:「依韋。

    」 復坐,吾語女。

    釋文。

    復音服,注同。

    坐,在臥反,注同。

     孝道深廣,非可立終,故令十字補。

    復坐語之。

    二字補。

    據釋文,注有「復坐」二字。

    今取元疏義,上下共補十二字。

     釋曰:「夫」者,承上起下,引申指説之辭。

    上言至德要道,尚未明指其實。

    曾子既謝不敏,夫子乃明言之曰:夫孝,德之根本也,聖人以道覺民,教之所從生也。

    蓋人之行莫大於孝,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孝爲百行之本,天性之善,是至德也。

    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因嚴教敬,因親教愛,而禮興焉。

    治人之道莫急於禮,而孝爲禮之始,是要道所從出也。

    上注以至德爲孝弟,要道爲禮樂。

    孝弟同體,禮樂同體。

    孝者,制作禮樂,仁之本;禮樂之所以爲要道者,本於孝。

    故記曰:「衆之本教曰孝。

    」子曰:「夫孝,德之本」,明乎其爲至德也。

    曰「教之所由生」,所謂「本立而道生」,明乎要道生於至德。

    統言之,則至德要道,一孝而已。

    教者,禮教也,聖人之教,一禮而已,其本,一孝而已。

    延叔堅曰:「夫仁人之有孝,猶四體之有心腹,枝葉之有根本也。

    」論語言「孝弟爲仁之本」,德之本即仁之本,「本立而道生」,道生即教生。

    是以孝弟則不好犯上作亂,而天下無不仁之禍,上文所謂「至德要道,以順天下」也。

    黃氏雲:「本者,性也。

    教者,道也。

    本立則道生,道生則教立。

    先王以孝治天下,本諸身而徵諸民,禮樂教化於是出焉。

    」簡氏朝亮説論語雲:「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雲:『舜其大孝也與,德爲聖人。

    』言至德也。

    孟子雲:『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孝則必弟。

    堯舉舜以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

    孝該友言,則諸德皆該,故曰德之本也。

    堯以司徒職試舜,而五典克從。

    五典者,司徒五教也。

    孟子雲:『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五教必先以父子有親者,本乎孝也。

    舜身教以孝,則五典能從,而無違教也,故曰:『教之所由生也』。

    」案五教即天下之達道五,禮之大經,而孝其大本也。

    左傳以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爲五教,蓋詳於家庭之間,孝弟慈之道。

    下雲:「内平外成」,則五倫皆統之矣。

    「夫孝」二句,明至德要道之義,先王所以順天下而和睦無怨者,其意已包含,而其道須詳説,故令曾子復坐而語之。

    語,告也,所語在下。

    〇周禮有至德、敏德、孝德三者相次。

    黃氏雲:「雖有三德,其本一也。

    」蓋至德、敏德即孝德之推廣造極。

    以地言,則至德謂聖人博施備物之孝,如堯、舜、文、武、周公、孔子,敏德謂大賢尊仁安義之孝,如曾、閔。

    直言孝德,則思慈愛忘勞,能養竭力,弗逆弗怠,如穎考叔之錫類,即足以當之。

    以理言,則孝爲德之本,聖人之德無以加,三德皆本於孝,故孝經以孝爲至德。

    詳中庸通義。

    〇治要引注雲:「人之行莫大於孝,故曰德之本也。

    教人親愛,莫善於孝,故言教之所由生。

    」引廣要道章以證教所由生,與上注義合。

    改民爲人,似出唐人舊本,或此書不盡無據,過而存之,在别其義之是非而已。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父母全而生之,己當全而歸之。

    明皇注元疏。

     箋雲:祭義:「樂正子春雲:吾聞諸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爲大。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

    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

    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

    』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

    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遊,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

    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

    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

    」 釋曰:自此以下詳語孝道,此兩節舉孝之終始以發其端。

    下雲:「孝始於事親」,孟子説:「不失其身,而後能事其親」,孔子答哀公雲:「不能敬身,是傷其親」,故守身又爲事親行孝之始。

    身,一身也。

    體,四肢也。

    髪,毛髮也。

    膚,皮膚也。

    舉大小而備言之,慎重懇誠之至也。

    毀謂虧辱,傷謂損傷。

    言身體髮膚皆受之父母,不敢稍有怠慢以緻毀傷,是孝之始也。

    蓋子之身,父母之身也,父母生之,劬勞何極。

    設有毫末之毀傷,父母之心痛怛憂急,甚於身受剝膚。

    子傷其身,父母並大傷厥心矣。

    曰「不敢」者,顧念怵惕之至情也。

    論語雲:「父母惟其疾之憂」,又雲:「君子懷刑」,又以一朝之忿忘身及親爲惑。

    孟子言:「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人待我以橫逆,君子必自反,故無一朝之患。

    」及祭義、哀公問、曾子十篇所言謹身之道,皆不敢毀傷之義。

    阮氏福雲:「孔子爲弟子講學,日以『不敢』二字爲義,孝經十八章,自天子至庶人,凡言『不敢』者九。

    曾子謹遵孔子之訓,故曾子十篇,凡言『不敢』者十有八。

    論語曾子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即不敢毀傷之義。

    」案聖賢學問,帝王事業,皆基於不敢。

    不敢之心,以事天則小心翼翼也,以事君則夙夜匪懈也,以治民則小人難保,往盡乃心,無康好逸豫也,以治軍則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日討國人、日討軍實,而申儆之也。

    世道衰微,人心思亂,敢於忘親,敢於背君,敢於棄身,敢於縱欲,敢於廢弛暴棄,而生民之禍亟矣。

    黃氏謂:「毀傷者何,暴棄之謂也,未有暴棄而不至於毀傷者。

    不敢毀傷則愛親以愛其身,而立身有不能已矣。

    」若夫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此則立身行道之極,遇變不失其正,非毀傷也。

    臨大節而不可奪,所以全受全歸,文文山之「而今而後,吾事畢矣」,與曾子之「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得正而斃,一也。

    〇又案不敢毀傷,以此身受之父母,有我身而後能事我親也。

    故曾子曰:「君子不登高,不臨深,險塗隘巷,不求先焉,以愛其身,以不敢忘其親也。

    」又曰:「孝子遊之,暴人遠之,出門而使,不以或爲父母憂也。

    」凡孝子之愛其身,皆以爲親也。

    世衰道微,驕奢淫逸,放辟邪侈,忘身以貽親憂者,固毀傷之甚。

    或自私其身,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其視屬毛離裹之親,若秦、越之不相屬,其身雖存,其心已死,其貌雖人,其實已禽獸,其爲毀傷尤莫大焉。

    人孰無良,清夜思之,其亦知寸膚一毛皆何自來乎?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德行立於己,五字用鄭君戒子書補。

    父母得其顯譽者也。

    釋文。

    「者也」,本誤倒作「也者」,今正。

     箋雲:祭義曰:「君子之所謂孝也者,國人稱願然曰:『幸哉有子若此。

    』所謂孝也矣。

    」哀公問:「孔子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

    百姓歸之,名謂之君子之子,是使其親爲君子也,是成其親之名也已。

    』」 釋曰:孝子之事親有窮,而事親之心無窮。

    記曰:「養可能也,敬爲難。

    敬可能也,安爲難。

    安可能也,卒爲難。

    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貽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

    」故孝以立身揚名爲終,言能直立其身,仰可戴天,俯可履地,殊絶於橫生旁折之類,躬行孝弟忠順之道,内實有德,揚名及於後世,以光榮其父母,是孝之終也。

    皇氏雲:「生能行孝,沒而揚名,德譽能光榮其父母也。

    」唐明皇注雲:「立身行此孝道,自然揚名後世,光榮其親。

    」案廣揚名章言孝弟、忠順、理治,是以行成而名立。

    道即要道,中庸所謂:「君子之道四」,「天下之達道五」,冠義所謂:「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爲人。

    」孝統百行,行道皆以行孝。

    行道者,立身之實,名所由揚。

    人情莫不欲其子之賢,故傳曰:「愛子教之以義方」,又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

    」魯敬姜曰:「斯子也,吾將以爲賢人也。

    」立身而至於揚名,庶幾不忝所生矣。

    人無百年不敝之身,身沒而名立,則身不沒,親亦不沒。

    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爲大。

    名存則身存,身存則親與生我之天、養我之地俱存,故曰:「仁人事親如事天,事天如事親。

    」孝子成身,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其形題直正當天地,立德、立功、立言,則與天地參,故身曰立。

    萬物皆備於我,盡性踐形,目可極天下之明,耳可極天下之聰,盡其性以盡人之性,則親親之仁、敬長之義,達之天下,忠信篤敬,行乎蠻貊,故道曰行。

    聖人愛敬天下之心無窮,必使萬世之人永被其愛敬,言爲世法,動爲世道,一舉其名而三綱五常繫焉。

    故性善必稱堯、舜,而人心皆有仲尼。

    名存則道存,道存則萬世之天下無弱不可強,無亂不可治。

    天見其明,地見其光,日月可掩食,而不可損其明,夫是之謂揚名。

    論語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又曰:「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

    」孟子説:「君子有終身之憂,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爲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猶未免爲鄉人,是則可憂。

    」皆其義。

    〇黃氏雲:「教本於孝,孝根於敬。

    敬身以敬親,敬親以敬天,不敢毀傷,敬之至也。

    爲天子不毀傷天下,爲諸侯不毀傷家國,爲士庶不毀傷其身,持之以嚴,守之以順,存之以敬,行之以敏,無怨於天下,而求之於身,然後身見愛敬於天下。

    身見愛敬於天下,則天下亦愛敬其親矣,故立教者終始於此也。

    」案孝經推愛親敬親之心,以極于愛敬天下。

    天下國家之本在身,身受於親,敢不敬乎?不敢毀傷,守身以事親也,立身行道,成身以成親也。

    孝以不毀爲始,揚名爲終,則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居上不敢驕,爲下不敢亂,在醜不敢争。

    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不敢不勉;愛日以學,及時以行,不敢不力。

    教人不敢不誠,蒞官不敢不敬,戰陣不敢不勇。

    君父之憂,生民之患,萬世之名教綱常,四海之内,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之身家性命,不敢不引爲己任。

    如此爲孝,則始乎爲士,終乎爲聖人。

    天子至庶人皆如此爲孝,則上下各隨其分,以盡其愛敬,内順治而外無敵矣。

    〇古經傳多以身名並言,易傳於困之三曰:「名辱身危」,正此兩節之反。

    積惡至於滅身,毀傷之極也,積善而至於成名,行道之極也。

    鐘氏文烝謂論語「曾子有疾」二章,上章是不敢毀傷之義,下章是立身行道之義,近之。

    元氏雲:「不敢毀傷,闔棺乃止,立身行道,弱冠須明。

    經言始終,明兩行無怠,略示先後。

    」案由謹身而至於立身成德,由安親而至於揚名無窮,始終一貫,本無分限也。

    〇注:「父母得其顯譽」,上有闕文。

    後漢書載鄭君戒子書雲:「顯譽成於僚友,德行立於己志。

    」本此經義,今據補。

    「顯譽」二字,兩文相應,亦此注出鄭君之以證。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父母生之,是事親爲始。

    卌疏作「四十」,依釋文改。

    強今本釋文作「疆」,臧輯據葉林宗抄本,與疏同。

    而仕,是事君爲中。

    行步七十不逮,縣車以上六字,嚴輯依釋文加,審其文義,良是。

    緻仕,是立身爲終也。

    元疏案疏雲:「鄭君以爲」,是約義,不盡如原文,特識於此,餘可例推。

     箋雲:太史談説:「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揚名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後稷也。

    」 釋曰:上言孝之始終,則百行皆已包舉,而移孝作忠,尤人倫之至重。

    故遂乘其文而歷説之曰:「夫孝,始於事親」,不失其身,則能事其親,孝主於事親也;「中於事君」,資於事父以事君也;「終於立身」,忠孝道備,則百行皆完。

    幼壯孝弟,耄耋好禮,雖事親已抱鮮民之痛,事君或病膂力之愆,而言行足範彜倫,國人皆有矜式,斯身立而孝成矣。

    鄭注曲禮、内則以人年終始略論其常。

    黃氏雲:「始於事親,道在於家,中於事君,道在天下,終於立身,道在百世。

    爲人子而道不著於家,爲人臣而道不著於天下,身歾而道不著於百世,則是未嘗有身也,未嘗有身,則是未嘗有親也。

    天子之事天,亦猶是矣。

    詩曰:『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保身之與保天下,其義一也。

    」案黃氏説通達正大,與鄭義相引申。

    劉炫以人君無終,顔夭不立爲難,豈知道在百世,即終於立身。

    經文無所不包,注舉常以該變,焉得禦人以口給乎?太史談以此節與上文合引,并含有下節之意,先漢人説經大義往往如此。

    下引周公述文王之德以戒成王之詩,聖治章稱:「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特言周公其人,此行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