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鄭氏注箋釋卷一

關燈
之極則也。

    〇案孝經言孝,而切切以事君爲訓,曰:「中於事君」,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曰:「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曰:「君取其敬」,曰:「以孝事君則忠」,曰:「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曰:「爲下不亂」,曰:「要君者無上」,曰:「敬其君則臣悅」,曰:「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君者」,曰:「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曰:「當不義,則臣不可以不争於君」,而結以事君章。

    蓋君臣者,人治之大,天下一日無君,則弱肉強食,争奪相殺,生民莫得保其父子。

    故孝經大義,在天子至庶人各盡其愛敬,君明臣忠,上仁下義,以各保其祖父所傳之天下國家、身體髮膚,如此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天下大治。

    故孝子事君必忠,孝弟之人不好犯上作亂,爲仁天下之本,所謂聖法者如此。

    聖人之所以爲聖人,以其奠安萬世之父子君臣也。

    亂臣賊子欲緻難於君父,必先殫殘聖法。

    是以往者大慝未作之先,黜周王魯、素王改制之誣説,先已簧鼓鼎沸。

    豈知春秋討亂賊,孝經明君臣父子大義,聖人至教自相表裏,炳如日星。

    且孝經言以孝順天下之道,必推本先王,嚴父配天,特稱後稷、文王、周公。

    中庸述孝經、春秋之義曰:「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曰:「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曰:「憲章文、武」,尊王之義,所以立人倫之極,而維天地之經。

    布在方策,豈奸逆所能誣?特風俗日非,人心好亡惡定,兇德悖禮之説,橫流日甚,胥天下而裂冠毀冕,拔本塞源,浩劫弭天,殺機遍地,不勝爲乾父坤母之赤子憂耳。

    曰:「君子反經而已矣」,聚百順以事君親,明聖法可以息邪暴而已矣。

    〇又案事親、事君、立身,三事相維,要君、非聖、非孝,三禍相因。

    不孝不弟,則本心已死,何惡不爲。

    事君不忠,則誤國殃民,爲蠻夷寇賊、莠民邪説之先驅。

    聖道不明,則是非無正,而無父無君,橫行無忌。

    撥亂反正,匹夫之賤以天下爲己責,在家則敦行孝弟,無忝所生,出則竭至忠以濟國,本博學以爲政,處則守死善道,立言誨人,扶植名教,發人天良,禦災捍患,庶有萬一之助乎?〇注「卌」字即四十之并。

    盧氏文弨雲:「廣韻二十六緝有『卌』字,先立切。

    引説文雲:『數名』,今直以爲四十字。

    」丁氏晏雲:「卌即四十字。

    隸釋載漢石經論語『年卌見惡』,可證。

    」案行步不逮,言年衰,執事趨走,力有所不逮也。

    白虎通緻仕篇雲:「縣車,示不用也。

    」注義所本。

     大雅雲:『毋念祖,聿脩厥德。

    』」釋文。

    毋音無,本亦作無。

    案今本作「無」。

    「」,今本作「爾」。

    隸變筆跡小異。

     雅者,正也。

    方始發章,以正爲始。

    疏。

    無念,無忘也。

    釋文。

     箋雲:詩毛傳曰:「無念,念也。

    聿,述。

    」匡衡上疏曰:「大雅曰:『無念爾祖,聿脩厥德』,孔子著之孝經首章,蓋至德之本也。

    」 釋曰:孝爲德之本,人所以不敢爲惡以失身,務行道以立身;君臣之義所以能維持天下,使上下和睦無怨者,皆起於不敢忘父母之一念,故引大雅以明之。

    大雅者,詩體類之一。

    詩之義有六,而風、雅、頌三者其體類。

    雅者,正也。

    正以行政,政有小大,故有小雅、大雅。

    此詩大雅文王之篇,周公美文王受命作周,以教戒成王也。

    無念,念也,念則弗忘,故鄭取爾雅義雲「無忘」也。

    爾,爾成王。

    祖,謂文王也。

    詩言王可無念爾祖乎,念之則當述脩其德矣。

    所謂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

    推而廣之,凡人皆然。

    元疏雲:「凡爲人子孫者,常念爾之先祖,當述脩其功德」是也。

    上言事親,此言念祖者,念親則自念祖。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念親則念祖,念祖則顧諟天之明命矣。

    述修祖德,即自成己德而身立道行。

    惟念故修,祭義雲:「一舉足、一出言不敢忘父母」,内則雲:「將爲善,思貽父母令名,必果,將爲不善,思貽父母羞辱,必不果。

    」易傳於蠱之初曰:「意承考也」,於五曰:「承以德也」,皆念而脩之也。

    夫子引此詩,即先王以至德要道順天下之實據。

    脩起於念,故稚圭以爲至德之本,念即大學之誠意正心,中庸之思脩身事親。

    脩即大學之脩身以明明德於天下,中庸之脩身以道、脩道以仁。

    聖賢之言皆本詩、書古訓也。

    黃氏説:「詩曰:『商之孫子,其麗不億。

    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爲人上者,一不敬而墜七世之廟,毀傷一人而毀及百世之宗。

    君子敬身如敬天,周家三世皆有孝德,乃命於天。

    紂謂己有天命,謂敬不足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其道正反。

    故君子脩德敬身之爲貴也。

    」案引詩「無念」,與上文言「不敢」神理一貫,黃説深得經恉。

    〇注雲:「方始發章,以正爲始」者,諸章引詩,但稱詩雲,而首章引文王之詩,獨標大雅,此即春秋大始正本之義。

    孔子尊周,憲章文、武,周以文王爲太祖,禮樂法度所自出,故春秋:「元年春王正月」,傳曰:「王者孰謂,謂文王也。

    」孝經首章引文王之詩以證孝德,故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文王之道一於正,故易首言元亨利貞,乾元正而天下治。

    春秋五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

    正其本,萬物理,人君正心,以正朝廷百官、萬民四海。

    緻中和,位天地,育萬物,其大本在孝,大雅所述文王之德教政治是也。

    大雅者,大正也。

    大正者,正本也。

    孝經開宗,當名見義,豈偶然哉。

    「毋念」,注述經作「無念」,「毋」「無」通,注以「無」釋「毋」也。

    詩作「無」,左傳文二年趙成子引作「毋」。

    〇治要引注雲:「大雅者,詩之篇名。

    」案大雅是詩之體類,非篇名也。

    禮記注於國風、大雅等皆無釋,此注與彼不例。

    又雲:「無念,無忘也。

    聿,述也。

    脩,治也。

    爲孝之道,無敢忘爾先祖,當脩治其德矣。

    」案無忘之訓見釋文,「聿,述」本毛傳,「脩,治」,中庸注同,此數語義無違失。

    然釋文於「聿」字引爾雅:「循也,述也」,不稱鄭雲,似可疑。

     天子章第二 釋曰:首章既舉孝之始終,此以下五章,遂言天子至庶人皆當終始於孝,各隨其分以行愛敬,則能永保其父祖所傳之天下國家、身體髮膚,有慶無患。

    天子至尊,皇建有極,錫福庶民,故首明之。

    曲禮説:「君天下曰天子」,表記曰:「惟天子受命於天」,白虎通曰:「天子者,爵稱也。

    爵所以稱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爲天之子也」,又説:「帝王俱稱天子」。

    案春秋傳曰:「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

    」又曰:「天之愛民甚矣。

    」天子者,天之子。

    孝子之事親,先意承志,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凡父所爲,必奉承而敬行之,不敢不如父之意。

    天子者,繼天以爲民父母,生天地之所生,愛天地之所愛,使不失其性者也。

    故天子之孝,必使天覆地載之内,百姓四海盡被其德教,則其所以事親者,即其所以事天也。

    夫然,故事親如事天,事天如事親,事父孝則事天明,事母孝則事地察,而嚴父配天之禮興焉。

    全經多言天子以孝順天下之道,而此章其綱要。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釋文。

    惡,烏路反。

    注同,舊如字。

     不敢二字補。

    惡釋文。

    於他人。

    三字補。

    據釋文,注有「惡」字。

    今以此經合聖治章文,上下共補五字。

    並補下一句六字。

     箋雲:魏氏曰:「博愛也。

    」明皇注元疏。

     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不敢慢於他人。

    補。

     箋雲:魏氏曰:「廣敬也。

    」注疏。

    韋氏曰:「天子居四海之上,爲教訓之主,爲教易行,故寄易行者宣之。

    」疏。

     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形于四海。

    釋文。

    形,法也。

    字又作刑。

    案「法」當爲「見」,依鄭注爲訓。

     形,見。

    釋文。

    見,賢遍反,下同。

    德教流行,四字取感應章注補。

    見釋文。

    於四海三字補。

    釋文雲「下同」,則注復有「見」字。

    今以經文合之成句。

     箋雲:形,或爲刑。

    唐明皇曰:「刑,法也。

    」 蓋天子之孝也。

     蓋者,謙辭。

    疏。

    天覆地載,謂之天子。

    八字依諸侯、卿大夫章注例,用白虎通引孝經緯文補。

     箋雲:孝經緯曰:「天子孝曰就,言德被天下,澤及萬物,始終成就,榮其祖考也。

    」疏。

     釋曰:首章總舉大義,此以下分陳五孝。

    語更端,故稱「子曰」。

    以一「子曰」統五章者,皇氏謂:「明尊卑貴賤有殊,而奉親之道無二」,亦由自上至下,文勢相承也。

    「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孝之至情,禮之所由起。

    此二句爲全經要旨,五孝通義。

    言愛其親者不敢憎惡於他人,推愛親之心以愛人,是博愛也。

    敬其親者不敢怠慢於他人,推敬親之心以敬人,是廣敬也。

    惟愛親敬親,故能愛敬他人。

    源之遠者其流長,根之茂者其實遂。

    愛親者溫厚慈祥,視虐戾不仁之事,其心惻隱不忍,如嚮燎之必避,故不敢惡。

    敬親者慎重恭巽,視怠傲忘身之行,其心怵惕不安,如臨谷之將墜,故不敢慢。

    且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其身見愛敬於天下,則天下亦愛敬其親。

    反是而惡人者人亦惡之,慢人者人亦慢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災及於親矣,故孝子不敢也。

    聖治章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

    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與此文反正相明。

    人,即他人。

    後章不敢遺小國之臣,不敢侮於鰥寡,不敢失於臣妾,居上不驕,爲下不亂,在醜不争,皆不敢惡慢於人之事。

    孔子曰:「古之爲政,愛人爲大。

    」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

    「君子無不敬也」,敬身爲大,不能敬其身,是傷其親,皆與此經同義。

    愛敬二字爲孝經之大義,六經之綱領。

    六經皆愛人敬人之道,而愛人敬人出於愛親敬親。

    愛親敬親,孝之始,不敢惡慢於人,孝之終。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

    四海之内有一物不得其所,即天子惡慢之,四境之内有一人不得其所,即諸侯惡慢之,推之卿大夫、士、庶人,於官守職業有一未盡,即惡慢也,即孝無終始,將使患及其身,以及其親也。

    如此爲孝,敢不敬乎?孝經之義,自天子至庶人,自有生至沒身,終始於敬,以盡其愛而已。

    愛敬非有二義,有惻怛護惜之心,必有慎重孰勉之意。

    父母之於子,愛之至也,惟其至愛,故扶持保抱,顧復拊畜,心誠求之,不知勞瘁,如執玉,如奉盈,所謂敬也。

    反而思之,愛敬可知矣,擴而充之,愛敬無窮矣。

    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五孝所同,而天子者,立愛敬之極者也,故首發之。

    「愛敬盡於事親」以下,乃專言天子之孝。

    盡,盡其道也。

    德者,愛敬也。

    教者,教愛教敬也。

    加,猶施也。

    百姓,中國百族庶民也。

    形,見也。

    後章雲:「光於四海」,書雲:「光被四表」,皆形見之義。

    或作「刑」,訓法。

    形見則遠方皆法之,感應章注雲:「德教流行,莫不被義從化」,義相引申。

    愛敬盡於事親,凡行孝者皆當然,而天子以百姓四海爲一體,則其所以盡愛盡敬者,必深篤至極,而後心德之普施,身教之錫類,能無遠弗屆。

    且天子之孝,以天下養,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必至四海皆被其德,化其教,而後事親之愛敬乃無不盡。

    孟子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足以保四海。

    禮運稱:「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此德之加於百姓,形于四海也。

    大學稱:「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孟子稱:「舜盡事親之道,而天下化」,又稱:「西伯善養老,制其田裡,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

    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

    」傳稱:「文王之朝,士讓大夫,大夫讓卿。

    其野耕者讓畔,行者讓路,班白不提挈。

    」此教之加於百姓,形于四海也。

    愛敬之大,天覆地載,無所不包,蓋天子至孝然也。

    黃氏雲:「天子者,立天之心。

    立天之心,則以天視其親,以天下視其身。

    以天視親,以天下視身,則惡慢之端無繇而至也。

    愛敬盡於事親,而惡慢消於天下,惡慢不生,中和乃緻。

    」故愛敬者,禮樂之本,中和所繇立也。

    愚謂天子以天下爲體,惟天惟祖宗全付有家,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四方有敗,必先知之。

    凡養民、理財、用人、治兵,周官六典,中庸九經,皆天子德教之實,必使百姓四海,人人被其愛敬之德,人人順其愛敬之教,皆愛親敬親以相愛相敬,合敬同愛,備物緻用,足食足兵,無敵順治,而後全受天祖者,爲無所毀傷,而後一人有慶無患,否則秦、隋之暴固惡慢,周末之衰亦惡慢矣。

    天子者,以一人之心力,庇萬萬生靈之身家性命者也。

    故孝經言治天下之道在順,而所以順之者在敬,即易乾、坤之義,終日乾乾,自強不息,所以萬國鹹寧,保合大和,君健而天下順也。

    上章雲:「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

    」析言則德行於己,教施於人,統言則謂以德爲教。

    韋氏雲:「天子爲教訓之主。

    」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天子愛敬盡於事親,則於天下之人無不愛、無不敬,而百姓四海皆化其德教,各愛親敬親,以相愛相敬矣。

    故愛敬爲上下通義,而於天子章宣之,義大同。

    〇皇氏雲:「愛敬各有心跡,烝烝至惜,是爲愛心,溫凊搔摩,是爲愛迹。

    肅肅悚悚,是爲敬心,拜伏擎跪,是爲敬迹。

    」案愛敬皆至情内結而發於外,所謂誠也。

    孔子告子遊、子夏以敬養色難,皆使愛敬合一,以緻其誠。

    内則説:「子婦適父母舅姑之所,下氣怡聲,問衣燠寒,疾痛疴癢,而敬抑搔之。

    出入,則或先或後,而敬扶持之。

    問所欲而敬進之。

    」惟愛之至,故無不敬,推此以及人,愈懇誠則愈慎重。

    阮氏釋敬曰:「古聖人造一字,必有一字之本義,本義最精確無弊。

    敬字從苟從攴,苟篆文作苟,音亟。

    非苟音狗。

    也。

    苟,卽敬也,加攴以明擊之義也。

    警從敬得聲得義,故釋名曰:『敬,警也,恆自肅警也。

    』此訓最先最確。

    蓋敬者,言終日常自肅警,不敢怠逸放縱也。

    故周書謚法解曰:『夙夜警戒曰敬。

    』虞翻易逸象曰:『乾爲敬。

    易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

    」書曰:「節性惟日其邁。

    」日邁者,日乾乾也。

    』周書以無逸名篇,國語敬姜論勞逸之義,爲千古至言,孔子歎之,此敬姜之所以爲敬也。

    敬字古訓,以肅警無逸爲義,凡服官之人、讀書之士當終身奉之。

    」案愛立於敬,孝經言「不敢」,卽敬字之義。

    愛敬一出於誠,事親之道乃盡,否則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

    愛敬者,誠意、正心、脩身,聖學之基,齊家、治國、平天下,王道之所自出也。

    〇又案孟子言:「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雲雲,正發明五孝之義,所謂孝無終始,患及其身也。

    孝經於諸侯以下,皆著然後能保守之文,見反是即不能保守。

    於天子獨不然者,諸侯以下之不保,或由於上之削黜,天子則至尊無上。

    當時王室衰微,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

    聖人志在尊王,故總著其義於後,而深沒其文於此,所以辨上下,定民志,即春秋書王以制叛亂之義。

    所謂「春秋作而亂臣賊子懼」,「春秋天子之事」,於此見矣。

    〇釋文:「惡,烏路反,舊如字。

    」舊,謂陸氏以前舊音。

    善惡之惡,好惡之惡,本一義引申,一聲相轉,陸氏始詳别之。

    「形于」之「于」,各本皆同,感應章「通于神明」二句,亦上作「於」,下作「于」。

    依孝經、論語字例,當並作「於」。

    臧氏謂「于」字乃涉詩「刑于」之文誤改,庶人章疏作「加於百姓,刑於四海」,當據以訂正。

    然經文用字,容有錯出,不敢輒改。

    注雲「蓋者,謙辭。

    」謂謙若不敢盡之辭。

    〇治要引注雲:「愛其親者,不敢惡於他人之親。

    」又雲:「己慢人之親,人亦慢己之親,故君子不爲也。

    」案經言不敢惡慢於人,非言不敢惡慢於人之親。

    凡人皆不敢惡慢,則人之親自在其中,如所引注,義轉狹矣。

    皮氏謂注足經義,然經文自足,何待付贅。

    此蓋因紀孝行章釋文出注「不敢惡於人親」一語,衍一「親」字,緻此誤耳。

    又雲:「盡愛於母,盡敬於父。

    」案經凡言親者,皆兼指父母。

    聖治章疏以舊注「愛敬」分屬父母爲失,若鄭注此章先已雲爾,元氏早當駁之。

    士章「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非敬專屬父,愛專屬母也。

    又雲:「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故德教加於百姓也。

    」案文言二語,與此經各自爲義,鄭以經證經,從未有如此牽合者,此數條殊可疑。

    又雲:「形,見也。

    德教流行,見四海也。

    」此則義理允當,與釋文及感應章注並合。

    若皆如此,則信原文矣。

     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 甫刑,尚書篇名。

    六字用表記注補。

    引譬連類,文選孫子荊爲石仲容與孫皓書注釋文作「引辟」,雲:「或作譬,同。

    」引類得象。

    書録王事,故證天子之章。

    疏雲:「鄭注以書録王事,故證天子之章以爲引類得象。

    」嚴氏合諸選注所引,連綴如此,雖未盡如原本,要於文義爲順,今從之。

    億萬曰兆,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

    五經算術上嚴雲:「甄鸞引此但雲孝經注,知鄭注者,隋經籍志雲:『周、齊唯傳鄭氏。

    』」 箋雲:詩毛説:「一人,天子也。

    下武傳。

    慶,善。

    皇矣傳。

    」禮記孔氏説:「天子有善,民皆蒙賴之。

    」緇衣疏。

     釋曰:引書以證天子之孝。

    元氏雲:「慶,善也。

    言天子一人有善,則天下兆庶皆倚賴之。

    」案一人有善,即愛敬盡於事親也。

    由是愛敬之德包含遍覆,愛敬之教淪浹廣被,百姓四海無不得其所,故兆民賴之。

    元氏又雲:「舊説:天子自稱予一人。

    言我雖處上位,猶是人中之一,謙也。

    臣人稱之惟言一人,言四海之内惟一人,尊稱也。

    」案一人之善,為兆民所賴,極見爲天下君者所繫之重。

    「慶」訓善,亦訓福。

    黃氏雲:「易曰:『來章有慶譽,吉。

    』慶譽,皆孝也,皆福也。

    天子以孝事天,天以福報天子,兆民百姓則其膚髪也,又何不利之有。

    」孝經各章皆引詩,此獨引書,且特見「刑」字者,祭義雲:「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

    」阮氏福謂:「『一人有慶』二句,本言德言順之正語,但引篇名而見刑字,則寓有反是之義。

    」反與順相對,堯典所雲堯、舜之道,以孝德治天下而生其順者。

    尚書載呂刑者,古天子不得已作刑而制其反者。

    五刑章「五刑之屬三千,莫大於不孝」,即反言不順之義,正與此引甫刑之義顯然相證。

    案當時王室道衰,亂賊橫行,孝經於天子章特引書甫刑,蓋見尊王以制叛亂之義。

    且甫刑雖言刑辟,而其辭哀矜惻怛,不勝恤刑之仁,與康誥相類。

    春秋之末,天子微弱,陪臣放恣,德教無聞,刑肅俗敝,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夫子欲變魯尊周,使天子德教光於四海,而兆民無即於刑,正與甫刑恤刑之意相合。

    刑者,起於人心之相惡慢,以孝德化之,則惡慢盡消,而刑可措矣。

    首章引大雅,此章引書,而特稱甫刑,皆有精義。

    餘章通引詩,則惟取其語意相當而已。

    甫刑,書作呂刑,此經及禮記引甫刑語,皆在呂刑篇,是甫即呂。

    考周語太子晉説,天祚禹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祚四嶽國,賜姓曰姜,氏曰有呂。

    韋注謂堯封禹於夏,封四嶽於呂。

    説文呂下雲:「大嶽爲禹心呂之臣,故封呂侯。

    」詩毛傳謂四嶽之後,於周有申、有甫、有齊、有許。

    然則呂國之封,在唐、虞之際,歷夏、商至周。

    書稱惟呂命,則穆王命時猶爲呂侯。

    某氏傳雲:「後爲甫侯,故稱甫刑。

    」孔疏雲:「崧高,宣王詩,雲『生甫及申』,揚之水,平王詩,雲『不與我戍甫』,明子孫改封爲甫侯。

    穆王時未有甫名,稱甫刑者,後人以子孫國號名之。

    如叔虞初封唐,子孫封晉,而史記稱晉世家也。

    」案孔疏雖據僞傳推説,然不聞馬、鄭有異義,則古説同矣。

    書本稱呂刑,後以呂改甫,或從後王更定之名稱甫刑。

    度孔子時,篇名傳寫已非一本,故序書據當時史官本稱呂,而孝經、禮記引書從後定國名亦稱甫,亦以見侯國名號沿革,惟時王之命也。

    其後書家古文作呂,今文作甫,於理並合。

    緇衣疏引鄭孝經序雲:「春秋有呂國而無甫侯。

    」蓋謂詩有甫無呂,春秋内外傳屢稱申、呂而無甫,明或據定號,或仍初名,其實一也。

    〇黃氏雲:「賈生曰:『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

    春秋入學,坐國老,執醬而親饋之,所以明有孝也。

    行以鸞和,步中采齊,趨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

    其於禽獸,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故遠庖廚,所以長恩,且明有仁也。

    食以禮,徹以樂,失度則史書之,工誦之,三公進而讀之,宰夫減其膳,是天子不得爲非也。

    明堂之位曰:「篤仁而好學,多聞而道慎,天子疑則問,應而不窮者,謂之道。

    道者,道天子以道者也,常立於前,是周公也。

    誠立而敢斷,輔善而相義者,謂之充。

    充者,充天子之志也,常立於左,是太公也。

    潔廉而切直,匡過而諫邪者,謂之弼。

    弼者,拂天子之過者也,常立於右,是召公也。

    博聞而強記,捷給而善對者,謂之承。

    承者,承天子之遺忘也,常立於後,是史佚也。

    故成王中立而聽朝,則四聖維之,是以慮無失記,而舉無過事。

    殷、周之所以長久者,以其輔翼天子有此具也。

    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尚者告訐也;固非貴禮義也,所尚者刑罰也。

    故趙高傅胡亥而教之獄,所習者,非斬劓人,則夷人之族也。

    故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計者謂之妖言,其視殺人若刈草菅。

    然豈胡亥之性惡哉?其所習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存亡之變,治亂之機,其要盡在是矣。

    天下之命,縣於太子。

    太子之善,在於蚤諭教與選左右。

    夫胡越之人,生而同聲,嗜慾不異。

    及其長而成俗也,絫譯而不能相通。

    臣故曰選左右、蚤諭教最急。

    夫教得則左右正,左右正則太子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書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記曰:「一人元良,萬邦以貞」。

    』賈生之言,於愛敬之義近矣。

    」案殷、周所以長有道者,念祖脩德,以博愛廣敬於天下也。

    秦所以速亡者,有天下而恣睢,肆行惡慢,不顧其身將無所容於四海,而七廟隳也。

    天子者,代天地爲民父母,以愛敬之心,生養保全萬萬生靈者也。

    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時勢不同,而由愛親敬親之心,推恩以保四海則一也。

    周以前封建,漢以後郡縣,制度不同,而愛敬必治,惡慢必亂,則一也。

    三代以後,中國非統於一不能定,而惟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愛敬,生德也;惡慢,殺機也。

    立愛立敬自親始,所以普天地生生之德於無窮也。

    天下非定於一,不能拯兆民弱肉強食争、奪相殺之患;非本愛親敬親以博愛廣敬,不能深塞惡慢之原,使天下長定於一,而與兆民同和親、安平、康樂之慶。

    故天子之孝,四海兆民之所託命也。

    〇「甫」,治要作「呂」,誤。

    引注雲:「呂刑,尚書篇名。

    一人,謂天子。

    天子爲善,天下皆賴之。

    」義無違失。

     諸侯章第三 釋曰:元氏雲:「次天子之貴者,諸侯也。

    釋詁雲:『公侯,君也。

    』不曰諸公者,嫌涉天子三公也,故以其次稱,猶言諸國之君也。

    」案侯有候伺之義,蓋候伺人心順逆,四方之敗,以翰藩天子,安輯民人也。

    此以下四章,皆蒙上章「愛親者」二句之文。

    諸侯不驕不溢,卿大夫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士忠順不失,庶人謹身,皆由愛親敬親,以不敢惡慢於人也。

    且此在上不驕,雖主邦君,而後章居上不驕,天子亦在其中,制節謹度,雖據侯國,而謹身節用,庶人亦同此理。

    是知五孝義相本通,特分有尊卑,故其愛敬所保守有大小耳,前章疏引梁武帝説是也。

    〇又案封建之制與天地俱起,漢書刑法志曰:「夫人宵天地之,懷五常之性,聰明精粹,有生之最靈者也。

    爪牙不足以供耆欲,趨走不足以避利害,無毛羽以禦寒暑,必將役物以爲養,任智而不恃力,此其所以爲貴也。

    故不仁愛則不能群,不能群則不勝物,不勝物則養不足。

    群而不足,争心將作。

    上聖卓然先行敬讓博愛之德者,衆心説而從之,從之成群,是爲君矣,歸而往之,是爲王矣。

    」案從之成群是爲君,此諸侯之所由起也;歸而往之是爲王,此天子之所由立也。

    聖人既以愛敬之德,爲天下衆群所歸往,於是就其群之長,别其賢之大小而等差之,使各盡其愛敬,以君其群。

    而愛敬之本,出於愛親敬親;愛敬之道,必極於人人相愛相敬,以各遂其愛親敬親。

    天下君臣定,而後強不犯弱,衆不暴寡,人人各保其父子,上下各思永保其父子,則爲君盡君道,爲臣盡臣道,而可使世世皆賢。

    故有天下有國有家者,傳子之法,出於天理之自然,人情之大順。

    其在天子,則黃帝、顓頊之等,子賢而傳之,經也。

    堯、舜以子不肖不可傳,别求天下之賢人而傳之,權也。

    傳賢至難,非子不甚賢,而所傳之賢功德久著,則天下仍歸其子,故禹傳益而天下歸啟。

    及夏之衰,人心已薄,盜賊多有,天下鑒於羿、浞糜爛生民之禍,傳子之法,遂永永不易,以息天下之争。

    先王懼繼世或不象賢,故著胎教之戒,重保傅之教,抗世子之法,隆入學齒胄之禮,立師保疑丞,設諫鼓謗木,惕以先王之訓,使顧諟天之明命,凡以養成天子愛敬之德也。

    其在諸侯,則上古社稷五祀之官,重黎、羲和之職,皆歷累朝,世濟其美。

    天子於諸侯,凡篤於仁義,奉上法,勤恤民隱,不忝厥祖者,則有慶,否則有讓。

    五載巡狩,三載考績,群後述職,三公黜陟,侯伯監之,行人書之,俾小大庶邦,無敢失道越命以自覆。

    故諸侯早諭教、選左右之制與天子同,所以養成君德,使能世守宗祧,以與天子分愛敬天下之任也。

    故天子之孝,即天子之所以事天,而兆民賴之。

    諸侯之孝,即諸侯之所以事天子,而一國賴之。

    推之卿大夫、士、庶人之孝,皆其所以事君,而官守身家賴之。

    此忠孝同理,天下所以大順也。

    周衰,天子微,諸侯驕溢虐民,亡絶奔走不可勝數。

    而封建良法,至秦遂廢。

    然後世監郡縣之吏,猶古之諸侯也。

    漢之良二千石,猶古賢諸侯也。

    漢以來或謂封建宜復,或謂復封建啟天下争,必不可。

    然如孝經之義,有天子在上,以博愛廣敬、順治天下,知人安民,則封建可也,郡縣亦可也。

    諸侯之制,有時而變,諸侯之孝,則凡有土地人民之責者,不可須臾離也。

    此孝經之所以爲經也。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 在上,故高。

    不驕,則雖處高位不至十三字補。

    上四字用易系辭傳虞注,下九字取疏義。

    危殆。

    釋文。

     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費用約儉,謂之制節。

    慎行禮法,謂之謹度。

    無禮爲驕,奢泰爲溢。

    注疏釋文有首末二句。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富貴不離其身,釋文。

    離,力智反,注同。

    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離,據釋文則注有「離」字。

    猶去也。

    三字用鄭易漸卦象傳注補。

    社謂後土。

    周禮封人疏,禮記郊特牲正義引王肅難鄭,稱孝經注雲:「社,後土也。

    」下又雲「句龍爲後土」雲雲,係王肅語。

    嚴氏連引「句龍」句,誤。

    稷,原隰之神。

    五字據郊特牲正義引鄭駁五經異義補。

    薄賦斂,省徭役,釋文。

    故民人和悅。

    五字用皇侃説補。

     箋雲:後,本作後。

    孝經説説然後曰:「後者,後也。

    」儀禮鄉射禮注。

     蓋諸侯之孝也。

     列土封疆,謂之諸侯。

    周禮大宗伯疏釋文。

    列土封疆,字又作畺,同。

    居良反。

    臧雲:「葉抄釋文雲『字又作疆』,則所標『封疆』字當做『畺』。

    」 箋雲:孝經緯曰:「諸侯行孝曰度,言奉天子之法度,得不危溢,榮其先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