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鄭氏注箋釋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
」疏。
漢敕曰:「親親之恩,莫重於孝,尊尊之義,莫大於忠。
故諸侯在位不驕,以緻孝道,制節謹度,以翼天子,然後富貴不離於身,而社稷可保。
」漢書宣元六王傳。
説苑曰:「高上尊賢,無以驕人,聰明聖智,無以窮人,資給捷速,無以先人,剛毅勇猛,無以勝人。
不知則問,不能則學。
雖知必質,然後辨之,雖能必讓,然後爲之。
故士雖聰明聖智,自守以愚,功被天下,自守以謙,勇力距世,自守以怯。
此所謂『高而不危,滿而不溢』者也。
」敬慎。
呂氏春秋説楚雞父之敗曰:「凡持國,太上知始,其次知終,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國必危,身必窮。
孝經曰:『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
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楚不能之也。
」先識覽。
釋曰:此明諸侯之孝。
元氏説:「諸侯在一國臣民之上,其位高矣,高者危地,若不以貴自驕,則雖處高位,不至傾危。
富有一國之財,其府庫充滿矣,若制立節限,慎守法度,則雖滿而不至盈溢。
滿,謂充實。
溢,謂奢侈。
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故戒之。
」案驕者,矜高。
制節,謂制財用之節。
謹度,謂謹政事之度。
溢,謂泛濫以至傾覆。
在上之失莫大於驕,後章雲:「居上而驕則亡」,大學雲:「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驕則敢於惡人慢人,而欲敗度縱敗禮矣。
易曰:「亢之爲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三者不知,則三者及之矣。
」此驕而危也。
又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此不驕而免於危也。
高所以緻危者由驕,故在上不驕,則雖高而不危。
元氏謂:「爲國以禮,不陵上慢下,則免傾危」是也。
不驕所包甚廣,制節謹度,其大目也。
節,如竹之有約,如四時之有氣候,裁制之使各適其宜。
王制稱:「五穀皆入,然後制國用,量入以爲出,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
」哀公問稱:「君子以其所能教百姓,節醜其衣服,卑其宮室,車不雕幾,器不刻鏤,食不二味,以與民同利。
」大學稱:「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爲之者疾,用之者舒。
」皆制節之義。
度,謂立政施事當然之則,如物之有丈尺,謹守之使無過差。
皇氏雲:「謂宮室車旗之類,皆不奢僭。
」案王制説:「天子巡守,命太史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賈,以觀民之所好惡,命典禮考時月定日同律,禮樂制度衣服正之。
山川神祇有不舉者爲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
宗廟有不順者爲不孝,不孝者君絀以爵。
變禮易樂者爲不從,不從者君流。
革制度衣服者爲畔,畔者君討。
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
」孟子稱:「入其疆,土地闢,田野治,尊老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
土地荒蕪,遺老失賢,掊克在位,則有讓。
」凡此皆天子所制之度,而諸侯當謹守以保民者。
詩曰:「質爾人民,謹爾侯度,用戒不虞。
」又曰:「歲事來辟,勿予禍適,稼穡匪懈。
」傳曰:「凡我造邦,無從匪彜,無即慆淫。
」皆謹度之義。
制節謹度,則無敢縱欲越分,故雖處盛滿之勢,而不至氾溢橫決。
凡滿者易溢,無節度則奢侈放恣,必至貨悖而出,坊壞而潰。
處滿能戒,則自不溢。
經以「危」與「溢」對,注以「溢」與「驕」並釋者,惟奢泰放溢,故緻氾溢橫決,其爲溢一也。
經「在上不驕」與「制節謹度」,語若相對,而實相承。
蓋在一國臣民之上,則自有一國之財,以立一國之事。
不驕則克己復禮,而萬事之節度由此出。
皇氏以爲互文,蓋義理文勢之自然,意自互見也。
易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
」此在上不驕之極則也。
書曰:「文王不敢盤于遊田,以庶邦惟正之供。
」此制節謹度之極則也。
不驕即論語所謂敬信,制節謹度,即節用敬事。
易曰:「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傷財必至於害民,制節則自能愛人,謹度則使民以時在其中矣。
且制節者,儉約,非吝嗇。
若不務勤民利事,而吝於施惠,則藴利生孽,多藏厚亡,亦溢而已矣。
書堯典首欽,鄭君曰:「敬事節用謂之欽。
」堯以大聖爲天子,其德無以加於此,而況諸侯,敢不務乎?聖人之言通徹上下,特德有安勉,用有大小耳。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以下,承上文而言其效,明諸侯之孝,所以必在不驕、制節也。
高而不危,則能爲天子安民,而民與同安,所以得長守其貴也。
滿而不溢,則能爲天子利民,而民與同利,所以得長守其富也。
富貴不離去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之祀爲之主,而和協其民人,生則以一國之富養,沒則得百姓之歡心,以承祭祀,是蓋諸侯之孝也。
詩雲:「宜民宜人」,析言則民謂凡民,人謂居官者,統言則皆謂民,疊字稱之。
元氏雲:「經上文先貴後富,言因貴而富也。
下覆之,富在貴先者,此與易『崇高莫大乎富貴』,老子雲:『富貴而驕』,皆隨便言之。
」案富貴通語,前文先貴後富者,此章以「在上不驕」發端,承高與滿之文爲先後耳。
且古貴者始富,阮氏福雲:「富非多金之謂。
富者,備也,福亦備也。
備者,如邑田、宮室、宗廟、祭器、祭服、車馬、幹戈、琴瑟皆備也。
若賤者,安得有宗廟器服哉?」其説亦是。
引漢敕者,此用經文最合本義。
黃氏雲:「諸侯受命於天子,天子受命於天。
故天子之於天,諸侯之於天子,其事之,皆如子之事親也。
周頌曰:『來見辟王,曰求厥章』,言其制度出於天子,非諸侯所得自與也。
夫以天子不敢惡慢於人,以諸侯而驕溢,則旤適隨之矣。
諸侯之有耕籍、蠶桑、泮宮、庠序、宗廟、社稷、人民,道皆侔於天子,其稍殺者,謹節之耳。
諸侯而不謹節,猶支庶之子僭濫於父祖也。
商頌曰:『不僭不濫,不敢怠遑』,是則庶乎可言愛敬者矣。
」次引説苑者,此就諸侯不危不溢之義而引申之。
荀子宥坐篇孔子説欹器曰:「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又説持滿之道,爲説苑所本。
引呂覽者,此周末人引孝經以明事。
阮氏福雲:「此可見孔子以春秋、孝經相爲輔教之義。
如知孝經不危、不溢、保和之義,則無雞父之戰不保之危矣。
凡春秋二百數十年中,諸侯、卿大夫、士之不保社稷、祭祀、祿位者,皆可以此推之。
」愚謂楚之敗於吳,實敗於囊瓦爲政,貪惏無藝,讒慝宏多,綱紀廢弛也。
自攜其民,内政不修,則輕敵固亡,畏敵亦亡。
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不敢盤于遊田,而伐昆夷。
齊桓公作内政而霸諸侯,衛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務財訓農,通商惠功,敬教勸學,授方任能,而克邢、狄。
越王勾踐早朝晏罷,生聚教訓,而沼吳。
易亡爲存,轉弱爲強,未有不自不驕不溢始者。
若不能實事求是,勤民恤功,整飭吏治,固結人心,備豫兵食,而徒爲緩敵苟安之計,則敵見我之無志無用,必吞噬無餘而後已。
六國之滅於秦,職是故也。
富貴社稷民人之保與不保,不視乎敵勢之強弱,邦交之善否,而視乎人君敬怠義欲之一心。
吏治之善惡,君心之敬怠轉移之。
民生之肥瘠,君心之義欲消息之。
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
凡事不強則枉,不敬則弗正。
強者弗滅,敬者萬世。
在上不驕,敬勝怠也,制節謹度,義勝欲也。
戰戰兢兢,自強不枉,然後能保其富貴以事其先君。
聖人非教在上者私其富貴也,有天下有國者之富貴,萬萬生靈之身家性命繫焉。
故鄭人有棟折榱崩之懼,豳詩有覆巢破卵之憂,君民一體也。
〇「不離」,臧氏因釋文音力智反,謂「不」字衍。
不知「附離」之「離」與「離去」之「離」,皆有力智反之音,中庸「不可須臾離」,陸亦音力智反,臧説非。
「然後」,據禮注引孝經説,則經各章「然後」字皆當作「後」,今本係後人用訓詁字代之。
注雲:「社謂後土」,補雲:「稷,原隰之神」者,鄭義社爲五土之總神,稷爲五土中原隰之專神。
祭社以句龍配。
祭稷,夏以上以柱配,商以來以棄配。
句龍生爲後土之官,殁而配食於社,後人遂謂後土爲社。
左傳雲:「後土爲社」是也。
又轉謂社是後土,社是土神,後是尊稱。
故左傳雲:「君履後土而戴皇天。
」中庸雲:「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注雲:「社祭地神」,不言後土,省文。
諸經言社,注訓爲後土者,皆謂地神,非後土之官也。
五土皆生物,而原隰主生百穀,稷爲穀之長,故以名其神。
諸經言稷者,皆謂原隰生穀之神,而後稷特其配耳。
或曰:注雲:「社謂後土」,據所配而言,其所祭之主則地神,孔、賈禮疏論之詳矣。
注又雲:「薄賦斂,省徭役。
」此民人所以和。
上之所取,財盡則怨,力盡則叛。
中庸曰:「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惟不驕不溢者能之。
雲:「列土封疆」,下章注雲:「張官設府」者,皮氏雲:「白虎通封公侯篇曰:『列土封疆,非爲諸侯,張官設府,非爲卿大夫,皆爲民也。
』潛夫論三式篇曰:『封疆立國,不爲諸侯,張官設府,不爲卿大夫,必有功於民,乃得保位。
』蓋古有此語,漢人常依用之。
」〇治要引注雲:「諸侯在民上,故言在上。
敬上愛下,謂之不驕。
故居高位而不危殆也。
費用約儉,謂之制節。
奉行天子法度,謂之謹度。
故能守法而不驕逸也。
」又雲:「居高位而能不驕,所以長守貴也。
雖有一國之財而不奢泰,故能長守富。
」又雲:「富能不奢,貴能不驕,故雲不離其身。
」又雲:「薄賦斂,省徭役,是以民人和也。
」大旨皆是,與釋文諸書所引亦相應,然於經文語意猶未盡密合,恐仍非原文。
但「敬上愛下」、「奉行天子法度」二句,頗爲佳語。
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戰戰,恐懼。
兢兢,戒慎。
臨深恐隊,唐注作墜,今從釋文。
履薄恐陷,義取爲君恒須戒慎。
注疏。
釋文有「恐」、「隊」、「恐陷」四字。
注末「慎」字,石臺本、嶽本皆然,正德本惟疏標起止作「懼」。
釋曰:詩小雅小旻之篇,引以證諸侯富貴不可驕溢之義。
易震爲長子,爲諸侯,卦辭曰:「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裡,不喪匕鬯。
」彖曰:「震來虩虩,恐緻福也。
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夫然,故可以守宗廟、社稷爲祭主。
象曰:「君子以恐懼脩省。
」故夫子引此詩以明諸侯之孝。
阮氏福曰:「孔、曾之學皆主戒懼,故曾子立事篇曰:『君子取利思辱,見惡思詬,嗜欲思恥,忿怒思患,君子終身守此戰戰也。
』又曰:『昔者天子日旦思其四海之内,戰戰惟恐不能乂也,諸侯日旦思其四封之内,戰戰惟恐失損之也,大夫士日旦思其官,戰戰惟恐不能勝也,庶人日旦思其事,戰戰惟恐刑罰之至也。
是故臨事而栗者,鮮不濟矣。
』孝經十八章、曾子十篇皆無泰然自得氣象。
論語曰:『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啓予足,啓予手。
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而今而後,吾知免夫。
」』是曾子一生,皆守孝經戰戰兢兢之大義,以至於沒世也。
」〇「臨深履薄」,治要引注舉經全句。
卿大夫章第四 釋曰:元氏雲:「次諸侯之貴者卿大夫。
説文:『卿,章也。
』白虎通雲:『卿之言章也,章善明理也。
大夫之爲言大夫,扶進人者也。
故傳雲:「進賢達能,謂之卿大夫。
」』王制雲:『上大夫卿。
』典命雲:『王之卿六命,其大夫四命。
』則爲卿與大夫異也,今連言者,以其行同也。
」陳氏立白虎通疏證雲:「卿章疊韻,對文則卿爲上大夫,大夫爲下大夫,散則卿亦謂之大夫,故春秋之例,皆稱大夫也。
」案周禮天子之官有卿,有中大夫,有下大夫。
王制稱:「諸侯上大夫卿,下大夫。
」則諸侯無中大夫,而卿爲上大夫則同。
春秋及禮喪服惟稱大夫,統言之;此經兼稱大夫,備言之。
然同在一章,以其在朝服官,施政治民,所以事君安親之道同也。
天子有三公,以六卿兼之,又有三孤,皆上大夫。
諸侯國有孤,亦上卿兼職。
卿字,説文作「卿,從□,玉篇子兮切。
卪字之平聲。
廣韻子禮切,卪字之上聲。
皀聲。
讀若香。
」「卯,事之制也。
從卩。
音節奏。
」卿位尊,佐君制事,必合乎節奏,作爲遵先王之法,用其中於民也。
大夫以扶進賢能爲義。
又夫之言丈夫,孟子言:「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此之謂大丈夫。
」正與孝經言卿大夫服先王法服、道法言、行德行義同。
古者爵人以德,人才出於學校,自王太子、王子、群後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由小學入太學,教以先王詩、書、禮、樂及易、春秋。
博學詳説,歸於誠意、正心、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
其德行道藝之尤高者,官之,四十始仕爲士,賢著德成,五十乃命大夫,親疏並用,立賢無方,公族既培養而多良,英俊亦升庸而無滯。
且卿大夫以進賢達能爲職,惟善能舉其類,自無竊位蔽賢。
其有功德於民者,使其子孫世祿,而不使世官,俾官必得人,而賢者子孫,勉於法祖父之德行,以世濟其美,故卿大夫以能守宗廟爲孝。
春秋時列國世卿,多不學無術,屍位竊柄,汰侈不法,以緻覆宗絶祀,而國與民交受其病。
國家之敗,由官邪也。
故周禮治國治民,以治官爲樞紐,而官方出於學術。
孝經卿大夫之孝,即大學脩身以治國、平天下之事。
蓋天子至庶人皆同此學,而佐天子、諸侯以治民者,必用如是之人,乃能成德教而行政令,有愛敬而無惡慢,此事親、事君、立身相表裏之大義也。
中庸明善誠身,順親信友,護上治民之道相因,亦同此理。
〇元氏引舊説:「天子諸侯各有卿大夫。
」此章雲言行滿天下,又引詩「以事一人」,是舉天子卿大夫也。
天子卿大夫如此,諸侯卿大夫可知。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法服,謂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粉米、黼、黻,絺繡。
北堂書鈔原本八十六法則。
先王制五服,周禮小宗伯疏下接「日、月、星辰」雲雲。
天子服日月星辰,諸侯服山龍華蟲,卿大夫服藻火,士服粉米,書鈔一百二十八法服。
文選陸士龍大將軍讌會被命作詩注引「大夫服藻火」。
釋文出「服山龍華」、「蟲」、「服藻」、「火服粉」、「米」十一字,下接「皆謂」句。
又雲:「米,字或作。
」皆謂文繡也。
釋文田獵、戰伐、蔔筮,冠皮弁,衣素積,百王同之,不改易也。
詩六月正義引「田獵、戰伐,冠皮弁」。
儀禮少牢饋食禮疏引「蔔筮冠皮弁」雲雲。
釋文出「田」、「獵」、「蔔筮」、「冠」、「素積」七字。
案諸書引有詳略,嚴氏集合甚當,從之。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詩厚人倫,書録王事。
先王法言,著在詩、書,非是不敢道。
據下注「禮以檢奢」,聖治章「言思可道」注「言中詩、書」,則鄭以法言爲詩、書之言。
德行爲禮樂之行,故推補之,如此。
「詩厚人倫」,詩序義。
「書録王事」,首章注文。
道,猶言也。
鄭大學注以上二十五字今補。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釋文。
德行,下孟反,注德行同。
禮以檢奢,釋文。
樂以正情。
先王六字補。
德行,見釋文。
著在禮樂,非是不敢行。
九字補德行上下共補十五字。
「樂以正情」,周禮大司徒注義。
箋雲:春秋傳曰:「詩、書,義之府也。
禮樂,德之則也。
」明皇注雲:「法言,禮法之言。
德行,道德之行。
若言非道,行非德,則虧孝道,故不敢。
」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箋雲:論語曰:「志於道,據於德。
」行道即行德。
春秋繁露説:「人之情性由天,可生可殺,而不可使爲亂。
故曰:『非道不行,非法不言。
』」爲人者天。
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箋雲:禮鄭説:「無有可擇之言。
」表記注。
明皇曰:「言行皆遵法道,所以無可擇。
」 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釋文。
無口過,古臥反,注同。
無怨惡,烏路反,注同。
言行盡善,雖布滿天下,而出乎身,十三字補。
無口過,釋文。
施於人,三字補。
無怨惡。
釋文。
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
釋文。
廟,本或作庿。
宗,尊也。
廟,親也。
親雖亡沒,事之若生,爲作正義作立。
今依釋文宮室,四時祭之,若見鬼神之容貌。
詩清廟正義釋文出「爲作」、「宮室」四字。
箋雲:明皇曰:「三者,服、言、行也。
」 蓋卿大夫之孝也。
張官設府,謂之卿大夫。
禮記曲禮上正義。
箋雲:孝經緯曰:「卿大夫行孝曰譽,言行布滿天下能無怨惡,遐邇稱譽,是榮親也。
」疏「言行」以下數語,或疏家潤色之。
釋曰:此明卿大夫之孝。
卿大夫,學先王之道,佐其君以博愛廣敬於人者也。
元氏説:「大夫委貭事君,學以從政。
立朝則接對賓客,出聘則將命他邦。
服飾言行須遵禮典,非先王禮法之服則不敢服,非先王禮法之言則不敢道,非先王道德之行則不敢行。
」案法服,法度之服,若冕服、爵弁、皮弁、朝服、玄端、深衣之等,各有采章制度,服之各有等,不得僭上逼下。
先王受命易服色,天下之人各服當代之服,惟二王之後及其國中人民得服先代之服,皆所謂法服,禮經詳矣。
法言德行,百王所同。
法言,法度之言,詩、書之文是也。
詩厚人倫,美教化,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書載唐、虞、三代治天下之大經大法,聖君賢相儆戒敬天勤民之訓,皆義理精純,可法於天下後世,故曰法言。
德行,道德之行,禮樂之則是也。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義之實,從兄;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樂之實,樂斯二者。
」凡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别,長幼之序,朋友之信,事爲之制,曲爲之防,使人愛敬之德生於心而不能已,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以立人道百行,是爲德行。
禮士相見經曰:「與君言,言使臣。
與大人言,言事君。
與老者言,言使弟子。
與幼者言,言孝弟於父兄。
與衆言,言忠信慈祥。
與居官者言,言忠信。
」此皆詩、書之精義,所謂道先王之法言。
孔子論孝、論禮、論學、論政,一取證詩、書,左右逢原,其極則也。
冠義曰:「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爲人子、爲人弟、爲人臣、爲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與?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爲人,可以爲人而後可以治人也。
」衛將軍文子篇:「孔子曰:『孝,德之始也。
弟,德之序也。
信,德之厚也。
忠,德之正也。
參也,中夫四德者矣。
』」此皆禮樂之實德,所謂行先王之德行。
孔子説君子之道,子臣弟友,庸德之行,鄉黨一篇,皆動容周旋中禮之效,其極則也。
詩稱仲山甫之德曰:「古訓是式,威儀是力。
」此卿大夫之道法言、行德行也。
人之行莫大於孝,而孝道皆於言行見之,故孔子教弟子入孝出弟,即繼以謹而信,又自言庸德之行、庸言之謹。
易大傳説龍德之見,亦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謹。
」樂正子春説:「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
」論語、禮記説言行至詳。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
而此説法言德行,必以法服先之者,黃氏雲:「服者,言行之先見者也。
未聽其言,未察其行,見其服而其言可知也。
」王氏應麟雲:「孝經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孟子曰:『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
』聖賢之訓,皆以服在言行之先。
蓋服之不衷,則言必不忠信,行必不篤敬。
中庸脩身,亦先以齊明盛服。
都人士之狐裘黃黃,所以出言有章,行歸于周也。
」案先王制禮,因民生日用不可離之事而爲之節文,以達其愛敬之心。
人受天地之中,肖天地之貌,聖人因其適體之用而制之法,使超然異於毛羽之禽獸而有以自好,慎行其身,因以敦典秩禮,表德定分。
故古者深衣,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規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衡取其平,可以爲文,可以爲武。
禮始於冠,服備而後容體正,顔色齊,辭令順,爲行禮之本,三加弭尊,諭其志以進其德,皆制之於外以安其内,使惰慢邪僻之氣不設於身體,曰遷善而不自知也。
世之衰也,以天地之性最貴,可聖可賢之身,而甘爲惰遊不齒之服;以君父生成,涵濡中國數千年來禮俗教化,可忠可孝之身,而忍爲壞法亂紀之服。
陷溺人心,敗壞風俗,毀傷其身,災及其親,不法之害,未知所底。
正經興民,激其廉恥,動其天良,俾違邪歸正,拂逆效順。
是在卿大夫之法言德行,本身作則而已。
服、言、行三者相須爲用,表記曰:「君子恥服其服而無其容,恥有其容而無其辭,恥有其辭而無其德,恥有其德而無其行」,無其行,謂未能施之實事,以稱其德意。
與此經相表裏。
三者皆以先王爲法,蓋先王之於後世君子,有父之親,有君之尊,有師之嚴。
三語本黃氏。
而敢有須臾之離,尺寸之踰越乎?先儒説,君當制義,臣當奉法,故卿大夫以奉法度爲孝,服與言行皆恪遵先王如是。
是故所道必先王之法言,非法則不言;所行皆先王之德行,非道則不行。
言皆法,則其言盡善,而口無可擇去之言;行則道,則其行盡善,而身無可擇去之行。
口無一言之可擇,則言雖滿天下,而在己無出口之過;身無一行之可擇,則行雖滿天下,而在人無見怨見惡。
如是則言、行一稱其服,三者皆備矣。
然後正色立朝,萬民所望,忠貞事國,聞譽施身,非惟祿養緻孝,且能守其累世宗廟弗替,是蓋卿大夫之孝也。
上言德行,此言道者,德行,道德之行,隨舉互明。
元氏説以論語「志於道,據於德」。
記曰:「德也者,得於身也。
古之學術道者,將以得身也。
」得於身曰德,人所共由曰道,爲法於天下後世曰法,即所謂至德要道,天地之經民是則之,其實一也。
非是則悖德亂道,非聖無法矣。
孟子曰:「上無道揆,下無法守,國之所存者幸也。
」道著爲法,卿大夫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則國有與立,而家得所庇矣。
「擇言」本甫刑爲訓,禮記引書鄭注雲:「已外敬而心戒慎,則無有可擇之言加於身。
」敬戒即上文不敢之義。
詩「古之人無斁」,鄭引孝經讀「斁」爲「擇」,以附毛義。
或謂鄭讀孝經之「擇」爲「斁」,孫氏星衍謂書、孝經之「擇」皆「斁」之借。
説文:「斁,敗也。
」理雖可通,要不如記注之精審。
簡氏雲:「擇,猶選也,謂選其非也。
甫刑曰:『罔有擇言在身。
』所以言滿天下無口過也。
國風曰:『威儀棣棣,不可選也。
』所以行滿天下無怨惡也。
」是也。
經兩雲「滿天下」,見其至多而無可指摘,正足成無擇之義。
曾子曰:「君子終日言,不在尤之中。
」論語説:「出門如賓,承事如祭,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
庶幾夙夜,以永終譽。
」皆無口過無怨惡之義。
論語説:「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
」易大傳説:「言行,君子之樞機。
樞機之發,榮辱之主。
」故孝經説卿大夫之孝,於言行論之尤詳。
唐氏文治及先從兄元忠皆舉易、孝經、論語三文相證。
曾子説:「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則服言行皆舉之矣。
經發首服言行並舉,次詳論言行,終結言三者。
元氏雲:「言行,君子所最謹,出己加人,發邇見遠,出言不善,千裡違之,其行不善,譴辱斯及,故一舉法服而三復言行。
」案言行盡善乃稱其服,此經立文詳略始終相備之意。
禮,大夫立三廟。
阮氏雲:「孝經卿大夫之孝,以保守其家之宗廟祭祀爲孝。
如此爲孝,則不敢作亂,則不敢不忠、不仁、不義、不慈。
齊之慶氏,魯之臧氏,皆叛于孝經者也。
儒者之道,未有不以祖父廟祀爲首務者,曾子無廟祀而啟其手足,亦此道也。
」案春秋時卿大夫尚多法言德行,故文、武之道未墜於地,至戰國時則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邪説淫辭,深中人心,毒遍天下,賊民興,喪無日矣。
卿大夫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而後能格君心之非,正人心之邪。
諸葛之公誠,司馬之忠信,朱子之誠正,得之矣。
〇注雲「法服謂日月星辰」雲雲者,首句「華蟲」下脫「作會」二字。
鄭注書皐陶謨讀「會」爲「繪」。
古天子冕服十二章,日一,月二,星辰三,山四,龍五,華蟲六皆繪於衣。
宗彜七,藻八,火九,粉米十,黼十一,黻十二皆繡於裳。
天子備文,諸侯以下降殺各有差,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
雲「天子服日月星辰」者,此句及下三句,每句末皆當有「以下」二字,文略耳。
上稱五服,下惟列四等者,鄭説書、周禮五服,據漢制,兼采歐陽、大、小夏侯書説,推明虞、周異同。
而此注又酌取大傳之義,大傳雲:「天子服五,諸侯服四,次國服三,大夫服二,士服一。
」鄭彼注雖疑之,而此注諸侯中實兼含次國,分爲二等。
蓋天子服日月以下十二章,諸侯服山龍以下九章,次國服華蟲以下七章,卿大夫服藻火以下五章,士服粉米以下三章。
雲「文繡」者,約作會絺繡之義,文即繪畫也。
書注則分諸侯爲三等,謂公自山龍而下,侯伯自華蟲而下,子男自藻火而下,卿大夫自粉米而下,上合天子十二章爲五服,不數士,蓋據周制推之。
似彼注爲定論。
又鄭謂虞制天子十二章,周制以日、月、星辰書於旌旗,而服章惟九。
皮氏雲:「續漢書輿服志曰:『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初詔有司采周官、禮記、尚書皐陶篇,乘輿從歐陽説,公卿以下從大、小夏侯説。
』又曰:『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皆備五采。
』蓋歐陽説天子有日、月、星辰共十二章,夏侯説天子無日、月、星辰,亦止九章。
鄭君兼采二説,分别其義,謂虞有日月星辰十二章,用歐陽説,爲周止九章,用夏侯説。
」案皮説甚當。
夏侯氏蓋約周官爲説,而以論虞制則未當。
故鄭於虞從歐陽,於周取夏侯。
但周制登龍於山,謂之衮,登火於宗彜,謂華蟲爲鷩,謂宗彜爲一毳,其序又與夏侯書説異耳。
鄭謂至周而以日、月、星辰書於旌旗,則夏、殷亦十二章。
鄭又謂魯郊有十二章者,從先代之禮,如杞、宋之比。
餘詳禮疏及愚所爲禮經學。
雲「田獵、戰伐、蔔筮,冠皮弁」雲雲者,皮氏雲:「詩疏引孝經援神契曰:『皮弁素幘,積之借。
軍旅也。
』白虎通三軍篇曰:『王者征伐,必皮弁素幘,兇事示有悽愴。
』又『招虞人皮弁,知伐亦皮弁。
』招虞人即田獵之事。
天子朝、諸侯視朔皆皮弁,蔔筮或亦用之。
鄭學宏通,注孝經即用援神契説,故與他經注以爲戎服用韎韋衣裳者不同。
」案詩疏謂皮韋同類,析言則戰用韋弁,統言則惟雲皮弁。
又皮弁者,天子之朝朝服。
士冠、少牢,諸侯、士大夫禮,筮曰皆用朝服,則天子士大夫當皮弁矣。
竊謂此注約舉三代之禮,周制則田用冠弁服,兵士則韋弁服,不盡用皮弁。
雲「百王同之,不改易」者,謂冕服文,其章古今有異,皮弁質,其制無改耳。
鄭説法服約舉三者,此外爵弁、玄端之等,凡見禮經者,皆爲法服可知。
鄭以法言爲詩、書,德行爲禮樂。
詩、書皆義理之文,禮樂爲道德之範。
故「子所雅言,詩、書執禮」,又曰:「博文約禮」,又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易之義,春秋之法,皆於是乎著,舉四術而六藝可畢貫矣。
服、言、行三者,修身之要,爲政之本,所以事君,即所以立身安親。
卿大夫漸漬詩、書、禮、樂之教,幼學壯行,服官以至緻仕,奉以終身者也。
雲「宗尊廟貌」雲雲者,後章雲「治家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
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
論語曰:「生,事之以禮。
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後章注雲:「事生者易,事死者難。
」孝子之身終,
」疏。
漢敕曰:「親親之恩,莫重於孝,尊尊之義,莫大於忠。
故諸侯在位不驕,以緻孝道,制節謹度,以翼天子,然後富貴不離於身,而社稷可保。
」漢書宣元六王傳。
説苑曰:「高上尊賢,無以驕人,聰明聖智,無以窮人,資給捷速,無以先人,剛毅勇猛,無以勝人。
不知則問,不能則學。
雖知必質,然後辨之,雖能必讓,然後爲之。
故士雖聰明聖智,自守以愚,功被天下,自守以謙,勇力距世,自守以怯。
此所謂『高而不危,滿而不溢』者也。
」敬慎。
呂氏春秋説楚雞父之敗曰:「凡持國,太上知始,其次知終,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國必危,身必窮。
孝經曰:『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
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楚不能之也。
」先識覽。
釋曰:此明諸侯之孝。
元氏説:「諸侯在一國臣民之上,其位高矣,高者危地,若不以貴自驕,則雖處高位,不至傾危。
富有一國之財,其府庫充滿矣,若制立節限,慎守法度,則雖滿而不至盈溢。
滿,謂充實。
溢,謂奢侈。
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故戒之。
」案驕者,矜高。
制節,謂制財用之節。
謹度,謂謹政事之度。
溢,謂泛濫以至傾覆。
在上之失莫大於驕,後章雲:「居上而驕則亡」,大學雲:「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驕則敢於惡人慢人,而欲敗度縱敗禮矣。
易曰:「亢之爲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三者不知,則三者及之矣。
」此驕而危也。
又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此不驕而免於危也。
高所以緻危者由驕,故在上不驕,則雖高而不危。
元氏謂:「爲國以禮,不陵上慢下,則免傾危」是也。
不驕所包甚廣,制節謹度,其大目也。
節,如竹之有約,如四時之有氣候,裁制之使各適其宜。
王制稱:「五穀皆入,然後制國用,量入以爲出,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
」哀公問稱:「君子以其所能教百姓,節醜其衣服,卑其宮室,車不雕幾,器不刻鏤,食不二味,以與民同利。
」大學稱:「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爲之者疾,用之者舒。
」皆制節之義。
度,謂立政施事當然之則,如物之有丈尺,謹守之使無過差。
皇氏雲:「謂宮室車旗之類,皆不奢僭。
」案王制説:「天子巡守,命太史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賈,以觀民之所好惡,命典禮考時月定日同律,禮樂制度衣服正之。
山川神祇有不舉者爲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
宗廟有不順者爲不孝,不孝者君絀以爵。
變禮易樂者爲不從,不從者君流。
革制度衣服者爲畔,畔者君討。
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
」孟子稱:「入其疆,土地闢,田野治,尊老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
土地荒蕪,遺老失賢,掊克在位,則有讓。
」凡此皆天子所制之度,而諸侯當謹守以保民者。
詩曰:「質爾人民,謹爾侯度,用戒不虞。
」又曰:「歲事來辟,勿予禍適,稼穡匪懈。
」傳曰:「凡我造邦,無從匪彜,無即慆淫。
」皆謹度之義。
制節謹度,則無敢縱欲越分,故雖處盛滿之勢,而不至氾溢橫決。
凡滿者易溢,無節度則奢侈放恣,必至貨悖而出,坊壞而潰。
處滿能戒,則自不溢。
經以「危」與「溢」對,注以「溢」與「驕」並釋者,惟奢泰放溢,故緻氾溢橫決,其爲溢一也。
經「在上不驕」與「制節謹度」,語若相對,而實相承。
蓋在一國臣民之上,則自有一國之財,以立一國之事。
不驕則克己復禮,而萬事之節度由此出。
皇氏以爲互文,蓋義理文勢之自然,意自互見也。
易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
」此在上不驕之極則也。
書曰:「文王不敢盤于遊田,以庶邦惟正之供。
」此制節謹度之極則也。
不驕即論語所謂敬信,制節謹度,即節用敬事。
易曰:「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傷財必至於害民,制節則自能愛人,謹度則使民以時在其中矣。
且制節者,儉約,非吝嗇。
若不務勤民利事,而吝於施惠,則藴利生孽,多藏厚亡,亦溢而已矣。
書堯典首欽,鄭君曰:「敬事節用謂之欽。
」堯以大聖爲天子,其德無以加於此,而況諸侯,敢不務乎?聖人之言通徹上下,特德有安勉,用有大小耳。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以下,承上文而言其效,明諸侯之孝,所以必在不驕、制節也。
高而不危,則能爲天子安民,而民與同安,所以得長守其貴也。
滿而不溢,則能爲天子利民,而民與同利,所以得長守其富也。
富貴不離去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之祀爲之主,而和協其民人,生則以一國之富養,沒則得百姓之歡心,以承祭祀,是蓋諸侯之孝也。
詩雲:「宜民宜人」,析言則民謂凡民,人謂居官者,統言則皆謂民,疊字稱之。
元氏雲:「經上文先貴後富,言因貴而富也。
下覆之,富在貴先者,此與易『崇高莫大乎富貴』,老子雲:『富貴而驕』,皆隨便言之。
」案富貴通語,前文先貴後富者,此章以「在上不驕」發端,承高與滿之文爲先後耳。
且古貴者始富,阮氏福雲:「富非多金之謂。
富者,備也,福亦備也。
備者,如邑田、宮室、宗廟、祭器、祭服、車馬、幹戈、琴瑟皆備也。
若賤者,安得有宗廟器服哉?」其説亦是。
引漢敕者,此用經文最合本義。
黃氏雲:「諸侯受命於天子,天子受命於天。
故天子之於天,諸侯之於天子,其事之,皆如子之事親也。
周頌曰:『來見辟王,曰求厥章』,言其制度出於天子,非諸侯所得自與也。
夫以天子不敢惡慢於人,以諸侯而驕溢,則旤適隨之矣。
諸侯之有耕籍、蠶桑、泮宮、庠序、宗廟、社稷、人民,道皆侔於天子,其稍殺者,謹節之耳。
諸侯而不謹節,猶支庶之子僭濫於父祖也。
商頌曰:『不僭不濫,不敢怠遑』,是則庶乎可言愛敬者矣。
」次引説苑者,此就諸侯不危不溢之義而引申之。
荀子宥坐篇孔子説欹器曰:「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又説持滿之道,爲説苑所本。
引呂覽者,此周末人引孝經以明事。
阮氏福雲:「此可見孔子以春秋、孝經相爲輔教之義。
如知孝經不危、不溢、保和之義,則無雞父之戰不保之危矣。
凡春秋二百數十年中,諸侯、卿大夫、士之不保社稷、祭祀、祿位者,皆可以此推之。
」愚謂楚之敗於吳,實敗於囊瓦爲政,貪惏無藝,讒慝宏多,綱紀廢弛也。
自攜其民,内政不修,則輕敵固亡,畏敵亦亡。
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不敢盤于遊田,而伐昆夷。
齊桓公作内政而霸諸侯,衛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務財訓農,通商惠功,敬教勸學,授方任能,而克邢、狄。
越王勾踐早朝晏罷,生聚教訓,而沼吳。
易亡爲存,轉弱爲強,未有不自不驕不溢始者。
若不能實事求是,勤民恤功,整飭吏治,固結人心,備豫兵食,而徒爲緩敵苟安之計,則敵見我之無志無用,必吞噬無餘而後已。
六國之滅於秦,職是故也。
富貴社稷民人之保與不保,不視乎敵勢之強弱,邦交之善否,而視乎人君敬怠義欲之一心。
吏治之善惡,君心之敬怠轉移之。
民生之肥瘠,君心之義欲消息之。
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
凡事不強則枉,不敬則弗正。
強者弗滅,敬者萬世。
在上不驕,敬勝怠也,制節謹度,義勝欲也。
戰戰兢兢,自強不枉,然後能保其富貴以事其先君。
聖人非教在上者私其富貴也,有天下有國者之富貴,萬萬生靈之身家性命繫焉。
故鄭人有棟折榱崩之懼,豳詩有覆巢破卵之憂,君民一體也。
〇「不離」,臧氏因釋文音力智反,謂「不」字衍。
不知「附離」之「離」與「離去」之「離」,皆有力智反之音,中庸「不可須臾離」,陸亦音力智反,臧説非。
「然後」,據禮注引孝經説,則經各章「然後」字皆當作「後」,今本係後人用訓詁字代之。
注雲:「社謂後土」,補雲:「稷,原隰之神」者,鄭義社爲五土之總神,稷爲五土中原隰之專神。
祭社以句龍配。
祭稷,夏以上以柱配,商以來以棄配。
句龍生爲後土之官,殁而配食於社,後人遂謂後土爲社。
左傳雲:「後土爲社」是也。
又轉謂社是後土,社是土神,後是尊稱。
故左傳雲:「君履後土而戴皇天。
」中庸雲:「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注雲:「社祭地神」,不言後土,省文。
諸經言社,注訓爲後土者,皆謂地神,非後土之官也。
五土皆生物,而原隰主生百穀,稷爲穀之長,故以名其神。
諸經言稷者,皆謂原隰生穀之神,而後稷特其配耳。
或曰:注雲:「社謂後土」,據所配而言,其所祭之主則地神,孔、賈禮疏論之詳矣。
注又雲:「薄賦斂,省徭役。
」此民人所以和。
上之所取,財盡則怨,力盡則叛。
中庸曰:「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惟不驕不溢者能之。
雲:「列土封疆」,下章注雲:「張官設府」者,皮氏雲:「白虎通封公侯篇曰:『列土封疆,非爲諸侯,張官設府,非爲卿大夫,皆爲民也。
』潛夫論三式篇曰:『封疆立國,不爲諸侯,張官設府,不爲卿大夫,必有功於民,乃得保位。
』蓋古有此語,漢人常依用之。
」〇治要引注雲:「諸侯在民上,故言在上。
敬上愛下,謂之不驕。
故居高位而不危殆也。
費用約儉,謂之制節。
奉行天子法度,謂之謹度。
故能守法而不驕逸也。
」又雲:「居高位而能不驕,所以長守貴也。
雖有一國之財而不奢泰,故能長守富。
」又雲:「富能不奢,貴能不驕,故雲不離其身。
」又雲:「薄賦斂,省徭役,是以民人和也。
」大旨皆是,與釋文諸書所引亦相應,然於經文語意猶未盡密合,恐仍非原文。
但「敬上愛下」、「奉行天子法度」二句,頗爲佳語。
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戰戰,恐懼。
兢兢,戒慎。
臨深恐隊,唐注作墜,今從釋文。
履薄恐陷,義取爲君恒須戒慎。
注疏。
釋文有「恐」、「隊」、「恐陷」四字。
注末「慎」字,石臺本、嶽本皆然,正德本惟疏標起止作「懼」。
釋曰:詩小雅小旻之篇,引以證諸侯富貴不可驕溢之義。
易震爲長子,爲諸侯,卦辭曰:「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裡,不喪匕鬯。
」彖曰:「震來虩虩,恐緻福也。
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夫然,故可以守宗廟、社稷爲祭主。
象曰:「君子以恐懼脩省。
」故夫子引此詩以明諸侯之孝。
阮氏福曰:「孔、曾之學皆主戒懼,故曾子立事篇曰:『君子取利思辱,見惡思詬,嗜欲思恥,忿怒思患,君子終身守此戰戰也。
』又曰:『昔者天子日旦思其四海之内,戰戰惟恐不能乂也,諸侯日旦思其四封之内,戰戰惟恐失損之也,大夫士日旦思其官,戰戰惟恐不能勝也,庶人日旦思其事,戰戰惟恐刑罰之至也。
是故臨事而栗者,鮮不濟矣。
』孝經十八章、曾子十篇皆無泰然自得氣象。
論語曰:『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啓予足,啓予手。
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而今而後,吾知免夫。
」』是曾子一生,皆守孝經戰戰兢兢之大義,以至於沒世也。
」〇「臨深履薄」,治要引注舉經全句。
卿大夫章第四 釋曰:元氏雲:「次諸侯之貴者卿大夫。
説文:『卿,章也。
』白虎通雲:『卿之言章也,章善明理也。
大夫之爲言大夫,扶進人者也。
故傳雲:「進賢達能,謂之卿大夫。
」』王制雲:『上大夫卿。
』典命雲:『王之卿六命,其大夫四命。
』則爲卿與大夫異也,今連言者,以其行同也。
」陳氏立白虎通疏證雲:「卿章疊韻,對文則卿爲上大夫,大夫爲下大夫,散則卿亦謂之大夫,故春秋之例,皆稱大夫也。
」案周禮天子之官有卿,有中大夫,有下大夫。
王制稱:「諸侯上大夫卿,下大夫。
」則諸侯無中大夫,而卿爲上大夫則同。
春秋及禮喪服惟稱大夫,統言之;此經兼稱大夫,備言之。
然同在一章,以其在朝服官,施政治民,所以事君安親之道同也。
天子有三公,以六卿兼之,又有三孤,皆上大夫。
諸侯國有孤,亦上卿兼職。
卿字,説文作「卿,從□,玉篇子兮切。
卪字之平聲。
廣韻子禮切,卪字之上聲。
皀聲。
讀若香。
」「卯,事之制也。
從卩。
音節奏。
」卿位尊,佐君制事,必合乎節奏,作爲遵先王之法,用其中於民也。
大夫以扶進賢能爲義。
又夫之言丈夫,孟子言:「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此之謂大丈夫。
」正與孝經言卿大夫服先王法服、道法言、行德行義同。
古者爵人以德,人才出於學校,自王太子、王子、群後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由小學入太學,教以先王詩、書、禮、樂及易、春秋。
博學詳説,歸於誠意、正心、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
其德行道藝之尤高者,官之,四十始仕爲士,賢著德成,五十乃命大夫,親疏並用,立賢無方,公族既培養而多良,英俊亦升庸而無滯。
且卿大夫以進賢達能爲職,惟善能舉其類,自無竊位蔽賢。
其有功德於民者,使其子孫世祿,而不使世官,俾官必得人,而賢者子孫,勉於法祖父之德行,以世濟其美,故卿大夫以能守宗廟爲孝。
春秋時列國世卿,多不學無術,屍位竊柄,汰侈不法,以緻覆宗絶祀,而國與民交受其病。
國家之敗,由官邪也。
故周禮治國治民,以治官爲樞紐,而官方出於學術。
孝經卿大夫之孝,即大學脩身以治國、平天下之事。
蓋天子至庶人皆同此學,而佐天子、諸侯以治民者,必用如是之人,乃能成德教而行政令,有愛敬而無惡慢,此事親、事君、立身相表裏之大義也。
中庸明善誠身,順親信友,護上治民之道相因,亦同此理。
〇元氏引舊説:「天子諸侯各有卿大夫。
」此章雲言行滿天下,又引詩「以事一人」,是舉天子卿大夫也。
天子卿大夫如此,諸侯卿大夫可知。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法服,謂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粉米、黼、黻,絺繡。
北堂書鈔原本八十六法則。
先王制五服,周禮小宗伯疏下接「日、月、星辰」雲雲。
天子服日月星辰,諸侯服山龍華蟲,卿大夫服藻火,士服粉米,書鈔一百二十八法服。
文選陸士龍大將軍讌會被命作詩注引「大夫服藻火」。
釋文出「服山龍華」、「蟲」、「服藻」、「火服粉」、「米」十一字,下接「皆謂」句。
又雲:「米,字或作。
」皆謂文繡也。
釋文田獵、戰伐、蔔筮,冠皮弁,衣素積,百王同之,不改易也。
詩六月正義引「田獵、戰伐,冠皮弁」。
儀禮少牢饋食禮疏引「蔔筮冠皮弁」雲雲。
釋文出「田」、「獵」、「蔔筮」、「冠」、「素積」七字。
案諸書引有詳略,嚴氏集合甚當,從之。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詩厚人倫,書録王事。
先王法言,著在詩、書,非是不敢道。
據下注「禮以檢奢」,聖治章「言思可道」注「言中詩、書」,則鄭以法言爲詩、書之言。
德行爲禮樂之行,故推補之,如此。
「詩厚人倫」,詩序義。
「書録王事」,首章注文。
道,猶言也。
鄭大學注以上二十五字今補。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釋文。
德行,下孟反,注德行同。
禮以檢奢,釋文。
樂以正情。
先王六字補。
德行,見釋文。
著在禮樂,非是不敢行。
九字補德行上下共補十五字。
「樂以正情」,周禮大司徒注義。
箋雲:春秋傳曰:「詩、書,義之府也。
禮樂,德之則也。
」明皇注雲:「法言,禮法之言。
德行,道德之行。
若言非道,行非德,則虧孝道,故不敢。
」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箋雲:論語曰:「志於道,據於德。
」行道即行德。
春秋繁露説:「人之情性由天,可生可殺,而不可使爲亂。
故曰:『非道不行,非法不言。
』」爲人者天。
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箋雲:禮鄭説:「無有可擇之言。
」表記注。
明皇曰:「言行皆遵法道,所以無可擇。
」 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釋文。
無口過,古臥反,注同。
無怨惡,烏路反,注同。
言行盡善,雖布滿天下,而出乎身,十三字補。
無口過,釋文。
施於人,三字補。
無怨惡。
釋文。
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
釋文。
廟,本或作庿。
宗,尊也。
廟,親也。
親雖亡沒,事之若生,爲作正義作立。
今依釋文宮室,四時祭之,若見鬼神之容貌。
詩清廟正義釋文出「爲作」、「宮室」四字。
箋雲:明皇曰:「三者,服、言、行也。
」 蓋卿大夫之孝也。
張官設府,謂之卿大夫。
禮記曲禮上正義。
箋雲:孝經緯曰:「卿大夫行孝曰譽,言行布滿天下能無怨惡,遐邇稱譽,是榮親也。
」疏「言行」以下數語,或疏家潤色之。
釋曰:此明卿大夫之孝。
卿大夫,學先王之道,佐其君以博愛廣敬於人者也。
元氏説:「大夫委貭事君,學以從政。
立朝則接對賓客,出聘則將命他邦。
服飾言行須遵禮典,非先王禮法之服則不敢服,非先王禮法之言則不敢道,非先王道德之行則不敢行。
」案法服,法度之服,若冕服、爵弁、皮弁、朝服、玄端、深衣之等,各有采章制度,服之各有等,不得僭上逼下。
先王受命易服色,天下之人各服當代之服,惟二王之後及其國中人民得服先代之服,皆所謂法服,禮經詳矣。
法言德行,百王所同。
法言,法度之言,詩、書之文是也。
詩厚人倫,美教化,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書載唐、虞、三代治天下之大經大法,聖君賢相儆戒敬天勤民之訓,皆義理精純,可法於天下後世,故曰法言。
德行,道德之行,禮樂之則是也。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義之實,從兄;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樂之實,樂斯二者。
」凡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别,長幼之序,朋友之信,事爲之制,曲爲之防,使人愛敬之德生於心而不能已,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以立人道百行,是爲德行。
禮士相見經曰:「與君言,言使臣。
與大人言,言事君。
與老者言,言使弟子。
與幼者言,言孝弟於父兄。
與衆言,言忠信慈祥。
與居官者言,言忠信。
」此皆詩、書之精義,所謂道先王之法言。
孔子論孝、論禮、論學、論政,一取證詩、書,左右逢原,其極則也。
冠義曰:「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爲人子、爲人弟、爲人臣、爲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與?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爲人,可以爲人而後可以治人也。
」衛將軍文子篇:「孔子曰:『孝,德之始也。
弟,德之序也。
信,德之厚也。
忠,德之正也。
參也,中夫四德者矣。
』」此皆禮樂之實德,所謂行先王之德行。
孔子説君子之道,子臣弟友,庸德之行,鄉黨一篇,皆動容周旋中禮之效,其極則也。
詩稱仲山甫之德曰:「古訓是式,威儀是力。
」此卿大夫之道法言、行德行也。
人之行莫大於孝,而孝道皆於言行見之,故孔子教弟子入孝出弟,即繼以謹而信,又自言庸德之行、庸言之謹。
易大傳説龍德之見,亦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謹。
」樂正子春説:「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
」論語、禮記説言行至詳。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
而此説法言德行,必以法服先之者,黃氏雲:「服者,言行之先見者也。
未聽其言,未察其行,見其服而其言可知也。
」王氏應麟雲:「孝經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孟子曰:『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
』聖賢之訓,皆以服在言行之先。
蓋服之不衷,則言必不忠信,行必不篤敬。
中庸脩身,亦先以齊明盛服。
都人士之狐裘黃黃,所以出言有章,行歸于周也。
」案先王制禮,因民生日用不可離之事而爲之節文,以達其愛敬之心。
人受天地之中,肖天地之貌,聖人因其適體之用而制之法,使超然異於毛羽之禽獸而有以自好,慎行其身,因以敦典秩禮,表德定分。
故古者深衣,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規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衡取其平,可以爲文,可以爲武。
禮始於冠,服備而後容體正,顔色齊,辭令順,爲行禮之本,三加弭尊,諭其志以進其德,皆制之於外以安其内,使惰慢邪僻之氣不設於身體,曰遷善而不自知也。
世之衰也,以天地之性最貴,可聖可賢之身,而甘爲惰遊不齒之服;以君父生成,涵濡中國數千年來禮俗教化,可忠可孝之身,而忍爲壞法亂紀之服。
陷溺人心,敗壞風俗,毀傷其身,災及其親,不法之害,未知所底。
正經興民,激其廉恥,動其天良,俾違邪歸正,拂逆效順。
是在卿大夫之法言德行,本身作則而已。
服、言、行三者相須爲用,表記曰:「君子恥服其服而無其容,恥有其容而無其辭,恥有其辭而無其德,恥有其德而無其行」,無其行,謂未能施之實事,以稱其德意。
與此經相表裏。
三者皆以先王爲法,蓋先王之於後世君子,有父之親,有君之尊,有師之嚴。
三語本黃氏。
而敢有須臾之離,尺寸之踰越乎?先儒説,君當制義,臣當奉法,故卿大夫以奉法度爲孝,服與言行皆恪遵先王如是。
是故所道必先王之法言,非法則不言;所行皆先王之德行,非道則不行。
言皆法,則其言盡善,而口無可擇去之言;行則道,則其行盡善,而身無可擇去之行。
口無一言之可擇,則言雖滿天下,而在己無出口之過;身無一行之可擇,則行雖滿天下,而在人無見怨見惡。
如是則言、行一稱其服,三者皆備矣。
然後正色立朝,萬民所望,忠貞事國,聞譽施身,非惟祿養緻孝,且能守其累世宗廟弗替,是蓋卿大夫之孝也。
上言德行,此言道者,德行,道德之行,隨舉互明。
元氏説以論語「志於道,據於德」。
記曰:「德也者,得於身也。
古之學術道者,將以得身也。
」得於身曰德,人所共由曰道,爲法於天下後世曰法,即所謂至德要道,天地之經民是則之,其實一也。
非是則悖德亂道,非聖無法矣。
孟子曰:「上無道揆,下無法守,國之所存者幸也。
」道著爲法,卿大夫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則國有與立,而家得所庇矣。
「擇言」本甫刑爲訓,禮記引書鄭注雲:「已外敬而心戒慎,則無有可擇之言加於身。
」敬戒即上文不敢之義。
詩「古之人無斁」,鄭引孝經讀「斁」爲「擇」,以附毛義。
或謂鄭讀孝經之「擇」爲「斁」,孫氏星衍謂書、孝經之「擇」皆「斁」之借。
説文:「斁,敗也。
」理雖可通,要不如記注之精審。
簡氏雲:「擇,猶選也,謂選其非也。
甫刑曰:『罔有擇言在身。
』所以言滿天下無口過也。
國風曰:『威儀棣棣,不可選也。
』所以行滿天下無怨惡也。
」是也。
經兩雲「滿天下」,見其至多而無可指摘,正足成無擇之義。
曾子曰:「君子終日言,不在尤之中。
」論語説:「出門如賓,承事如祭,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
庶幾夙夜,以永終譽。
」皆無口過無怨惡之義。
論語説:「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
」易大傳説:「言行,君子之樞機。
樞機之發,榮辱之主。
」故孝經説卿大夫之孝,於言行論之尤詳。
唐氏文治及先從兄元忠皆舉易、孝經、論語三文相證。
曾子説:「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則服言行皆舉之矣。
經發首服言行並舉,次詳論言行,終結言三者。
元氏雲:「言行,君子所最謹,出己加人,發邇見遠,出言不善,千裡違之,其行不善,譴辱斯及,故一舉法服而三復言行。
」案言行盡善乃稱其服,此經立文詳略始終相備之意。
禮,大夫立三廟。
阮氏雲:「孝經卿大夫之孝,以保守其家之宗廟祭祀爲孝。
如此爲孝,則不敢作亂,則不敢不忠、不仁、不義、不慈。
齊之慶氏,魯之臧氏,皆叛于孝經者也。
儒者之道,未有不以祖父廟祀爲首務者,曾子無廟祀而啟其手足,亦此道也。
」案春秋時卿大夫尚多法言德行,故文、武之道未墜於地,至戰國時則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邪説淫辭,深中人心,毒遍天下,賊民興,喪無日矣。
卿大夫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而後能格君心之非,正人心之邪。
諸葛之公誠,司馬之忠信,朱子之誠正,得之矣。
〇注雲「法服謂日月星辰」雲雲者,首句「華蟲」下脫「作會」二字。
鄭注書皐陶謨讀「會」爲「繪」。
古天子冕服十二章,日一,月二,星辰三,山四,龍五,華蟲六皆繪於衣。
宗彜七,藻八,火九,粉米十,黼十一,黻十二皆繡於裳。
天子備文,諸侯以下降殺各有差,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
雲「天子服日月星辰」者,此句及下三句,每句末皆當有「以下」二字,文略耳。
上稱五服,下惟列四等者,鄭説書、周禮五服,據漢制,兼采歐陽、大、小夏侯書説,推明虞、周異同。
而此注又酌取大傳之義,大傳雲:「天子服五,諸侯服四,次國服三,大夫服二,士服一。
」鄭彼注雖疑之,而此注諸侯中實兼含次國,分爲二等。
蓋天子服日月以下十二章,諸侯服山龍以下九章,次國服華蟲以下七章,卿大夫服藻火以下五章,士服粉米以下三章。
雲「文繡」者,約作會絺繡之義,文即繪畫也。
書注則分諸侯爲三等,謂公自山龍而下,侯伯自華蟲而下,子男自藻火而下,卿大夫自粉米而下,上合天子十二章爲五服,不數士,蓋據周制推之。
似彼注爲定論。
又鄭謂虞制天子十二章,周制以日、月、星辰書於旌旗,而服章惟九。
皮氏雲:「續漢書輿服志曰:『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初詔有司采周官、禮記、尚書皐陶篇,乘輿從歐陽説,公卿以下從大、小夏侯説。
』又曰:『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皆備五采。
』蓋歐陽説天子有日、月、星辰共十二章,夏侯説天子無日、月、星辰,亦止九章。
鄭君兼采二説,分别其義,謂虞有日月星辰十二章,用歐陽説,爲周止九章,用夏侯説。
」案皮説甚當。
夏侯氏蓋約周官爲説,而以論虞制則未當。
故鄭於虞從歐陽,於周取夏侯。
但周制登龍於山,謂之衮,登火於宗彜,謂華蟲爲鷩,謂宗彜爲一毳,其序又與夏侯書説異耳。
鄭謂至周而以日、月、星辰書於旌旗,則夏、殷亦十二章。
鄭又謂魯郊有十二章者,從先代之禮,如杞、宋之比。
餘詳禮疏及愚所爲禮經學。
雲「田獵、戰伐、蔔筮,冠皮弁」雲雲者,皮氏雲:「詩疏引孝經援神契曰:『皮弁素幘,積之借。
軍旅也。
』白虎通三軍篇曰:『王者征伐,必皮弁素幘,兇事示有悽愴。
』又『招虞人皮弁,知伐亦皮弁。
』招虞人即田獵之事。
天子朝、諸侯視朔皆皮弁,蔔筮或亦用之。
鄭學宏通,注孝經即用援神契説,故與他經注以爲戎服用韎韋衣裳者不同。
」案詩疏謂皮韋同類,析言則戰用韋弁,統言則惟雲皮弁。
又皮弁者,天子之朝朝服。
士冠、少牢,諸侯、士大夫禮,筮曰皆用朝服,則天子士大夫當皮弁矣。
竊謂此注約舉三代之禮,周制則田用冠弁服,兵士則韋弁服,不盡用皮弁。
雲「百王同之,不改易」者,謂冕服文,其章古今有異,皮弁質,其制無改耳。
鄭説法服約舉三者,此外爵弁、玄端之等,凡見禮經者,皆爲法服可知。
鄭以法言爲詩、書,德行爲禮樂。
詩、書皆義理之文,禮樂爲道德之範。
故「子所雅言,詩、書執禮」,又曰:「博文約禮」,又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易之義,春秋之法,皆於是乎著,舉四術而六藝可畢貫矣。
服、言、行三者,修身之要,爲政之本,所以事君,即所以立身安親。
卿大夫漸漬詩、書、禮、樂之教,幼學壯行,服官以至緻仕,奉以終身者也。
雲「宗尊廟貌」雲雲者,後章雲「治家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
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
論語曰:「生,事之以禮。
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後章注雲:「事生者易,事死者難。
」孝子之身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