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鄭氏注箋釋序
關燈
小
中
大
諸侯五廟、大夫三廟以下,各有定分。
然大學之禮,必設奠於先聖先師,不惟其位惟其德。
凡有道者,有德者,死爲樂祖,祭于瞽宗。
尊其道必尊其人,尊其人則榮其親,崇德報功,自古而然。
若吾夫子,則出類拔萃,生民未有,與天地合德,集群聖大成,言爲世法,動爲世道,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以愛敬萬世生民。
自天子至於庶人,莫不畏而愛之,則而象之。
是以崇聖之祀,尊及五世,衍聖之緒,流慶萬年,德爲聖人,尊爲帝王師,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雖志在春秋,變魯興周,其道未行於當時;而行在孝經,盡性贊化,其功反賢於堯、舜。
七十子之徒,思、孟諸大賢,以夫子之教木鐸天下,覺牗無窮。
自漢以來,純儒若毛公、伏生、董子、許君、鄭君、韓子、周、程、張、朱子之等,名臣若諸葛忠武、陸忠宣、範文正、司馬文正之等,其學問德業足羽翼聖道,爲百世師資,皆附日月之光,隆春秋之享。
而子孫家廟,因是推本追遠弗忘。
其他忠臣孝子、志士仁人,足以立孝敬準式、爲人倫師表者,後世高山景行之慕,屍祝享侑流澤之光,皆愈久不衰。
身爲聖賢之身,即親聖賢之親,其道與天道無終極,即其身其親亦與天地無終極。
天地既有此人,人即當以身存天地,父母既有此子,子即當以其身存父母。
故嚴父配天,雖天子所獨,而大孝不匱,事親如事天,事天如事親,則上下之通訓。
經以立身行道揚名爲孝之終,此仁人孝子所當深勉也。
阮氏之言曰:「春秋以帝王大法治之於已事之後,孝經以帝王大道順之於未事之前,皆所以維持君臣,安輯家邦。
君臣之道立,上下之分定,於是乎聚天下之士庶人而屬之君卿大夫,聚天下之君卿大夫而屬之天子。
上下相安,君臣不亂,則世無禍患,民無傷危矣。
論語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此章即孝經之義。
不孝則不仁,不仁則犯上作亂,無父無君,天下亂,兆民危矣,春秋所以誅亂臣賊子也。
孟子曰:『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上下交徵利,千乘之國、百乘之家,皆弑其君,不奪不厭。
』此章亦即孝經之義,孔、孟正傳在此。
戰國以後,縱橫兼并,秦祚不永,由於不仁,不仁本於不孝,故至於此也。
」又曰:「孝經取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最重之一事,順其道而布之天下,封建以固,君臣以嚴,守其髮膚,保其祭祀,永無奔亡弒奪之禍。
即有子所雲孝弟之人不犯上作亂也。
使天下人人皆不敢犯上作亂,則天下永治。
惟其不孝不弟,不能如孝經之順道而逆行之,是以子弑父,臣弑君,亡絶奔走,不保宗廟社稷。
是以孔子作春秋,明王道,制叛亂也。
」蓋君臣之義與父子之道終始相維持。
上古聖人欲生養保全萬萬生民,既别男女,定夫婦,以正父子之本,又博求仁聖賢人,與共司牧師保之任,辨上下,定民志,使強不犯弱,衆不暴寡,老有所終,幼有所長,天下各得保其父子。
天下思保其父子,則必爲君盡君道,爲臣盡臣道。
天下君君臣臣,則自天子至於庶人,各保其祖父所傳之天下國家、身體髮膚,以承天休而享土利。
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則永無亡絶奔走之患。
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更安有犯上作亂之禍?合敬同愛,則親親尊尊,以富以教,而道德、學問、政治、禮樂由此興。
合智同力,則莫大禍患,無不弭平,莫大功業,無不興立,而天災地妖、夷狄猛獸不能殺。
故天下之治,治於君臣,而本於父子。
此孝經、春秋相輔爲教,所以爲萬世不易之聖法也。
元弼少治禮經,服膺鄭學。
夙興必莊誦孝經,沉潛反覆,覺禮之宏綱細目、詳節備文,無非愛敬真意所發育流形,威儀孔時,藹然孝思之則。
合之黃氏、阮氏之言,六經大義同條其貫,聖學王道粲然分明。
惜鄭注殘缺,據臧氏庸、嚴氏可均輯本補而正之,爲後定一編。
未及成,適欽旌節孝婦吳氏亡妹以刊孝經祈舅疾愈得效,爲校定臧本文字,序其大義。
尋世變日亟,邪説並興,反天明,擾人紀。
承閣師張文襄公見商,竊欲以孝經會通群經,撰孝經六藝大
然大學之禮,必設奠於先聖先師,不惟其位惟其德。
凡有道者,有德者,死爲樂祖,祭于瞽宗。
尊其道必尊其人,尊其人則榮其親,崇德報功,自古而然。
若吾夫子,則出類拔萃,生民未有,與天地合德,集群聖大成,言爲世法,動爲世道,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以愛敬萬世生民。
自天子至於庶人,莫不畏而愛之,則而象之。
是以崇聖之祀,尊及五世,衍聖之緒,流慶萬年,德爲聖人,尊爲帝王師,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雖志在春秋,變魯興周,其道未行於當時;而行在孝經,盡性贊化,其功反賢於堯、舜。
七十子之徒,思、孟諸大賢,以夫子之教木鐸天下,覺牗無窮。
自漢以來,純儒若毛公、伏生、董子、許君、鄭君、韓子、周、程、張、朱子之等,名臣若諸葛忠武、陸忠宣、範文正、司馬文正之等,其學問德業足羽翼聖道,爲百世師資,皆附日月之光,隆春秋之享。
而子孫家廟,因是推本追遠弗忘。
其他忠臣孝子、志士仁人,足以立孝敬準式、爲人倫師表者,後世高山景行之慕,屍祝享侑流澤之光,皆愈久不衰。
身爲聖賢之身,即親聖賢之親,其道與天道無終極,即其身其親亦與天地無終極。
天地既有此人,人即當以身存天地,父母既有此子,子即當以其身存父母。
故嚴父配天,雖天子所獨,而大孝不匱,事親如事天,事天如事親,則上下之通訓。
經以立身行道揚名爲孝之終,此仁人孝子所當深勉也。
阮氏之言曰:「春秋以帝王大法治之於已事之後,孝經以帝王大道順之於未事之前,皆所以維持君臣,安輯家邦。
君臣之道立,上下之分定,於是乎聚天下之士庶人而屬之君卿大夫,聚天下之君卿大夫而屬之天子。
上下相安,君臣不亂,則世無禍患,民無傷危矣。
論語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此章即孝經之義。
不孝則不仁,不仁則犯上作亂,無父無君,天下亂,兆民危矣,春秋所以誅亂臣賊子也。
孟子曰:『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上下交徵利,千乘之國、百乘之家,皆弑其君,不奪不厭。
』此章亦即孝經之義,孔、孟正傳在此。
戰國以後,縱橫兼并,秦祚不永,由於不仁,不仁本於不孝,故至於此也。
」又曰:「孝經取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最重之一事,順其道而布之天下,封建以固,君臣以嚴,守其髮膚,保其祭祀,永無奔亡弒奪之禍。
即有子所雲孝弟之人不犯上作亂也。
使天下人人皆不敢犯上作亂,則天下永治。
惟其不孝不弟,不能如孝經之順道而逆行之,是以子弑父,臣弑君,亡絶奔走,不保宗廟社稷。
是以孔子作春秋,明王道,制叛亂也。
」蓋君臣之義與父子之道終始相維持。
上古聖人欲生養保全萬萬生民,既别男女,定夫婦,以正父子之本,又博求仁聖賢人,與共司牧師保之任,辨上下,定民志,使強不犯弱,衆不暴寡,老有所終,幼有所長,天下各得保其父子。
天下思保其父子,則必爲君盡君道,爲臣盡臣道。
天下君君臣臣,則自天子至於庶人,各保其祖父所傳之天下國家、身體髮膚,以承天休而享土利。
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則永無亡絶奔走之患。
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更安有犯上作亂之禍?合敬同愛,則親親尊尊,以富以教,而道德、學問、政治、禮樂由此興。
合智同力,則莫大禍患,無不弭平,莫大功業,無不興立,而天災地妖、夷狄猛獸不能殺。
故天下之治,治於君臣,而本於父子。
此孝經、春秋相輔爲教,所以爲萬世不易之聖法也。
元弼少治禮經,服膺鄭學。
夙興必莊誦孝經,沉潛反覆,覺禮之宏綱細目、詳節備文,無非愛敬真意所發育流形,威儀孔時,藹然孝思之則。
合之黃氏、阮氏之言,六經大義同條其貫,聖學王道粲然分明。
惜鄭注殘缺,據臧氏庸、嚴氏可均輯本補而正之,爲後定一編。
未及成,適欽旌節孝婦吳氏亡妹以刊孝經祈舅疾愈得效,爲校定臧本文字,序其大義。
尋世變日亟,邪説並興,反天明,擾人紀。
承閣師張文襄公見商,竊欲以孝經會通群經,撰孝經六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