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鄭氏注箋釋序

關燈
道録一書,以明聖教,挽狂瀾,先爲述孝一篇。

    公然之。

    而斟酌體例,欲經别爲書,屬撰十四經學。

    覃思九年,成未及半,朱竹石師先取已定稿之易、禮、孝經三學刊以行世。

    孰意天降大戾,中原陸沉,閉戶絶世,箋釋周易十有七年。

    至痛在心,精力消耗,重以兩昆皆逝,百感填膺。

    自顧衰頹,深恐數十年治經心得遺忘銷沉,既成大學中庸通義,復緻力孝經。

    考訂鄭注,補其缺文,昭析區别,傳信將來。

    博稽古訓爲之箋,而以積思所得貫串群言釋之。

    戰戰兢兢,如臨父母,如臨師保,覆更詳審,歷一年餘,成書三卷。

     嗚呼,父母既沒而言孝,此人子極傷心之事。

    況元弼初生時,先妣倪太夫人以重親年高,奉養至敬,馨羞潔膳,必躬必親。

    值家境至艱,先考錦濤公節儉力行,積銖累寸,一以奉親,無毫髮私。

    夙興夜寐,絶無女使分勞,且不願假手他人。

    産未及旬,黽勉從事,雖祖考溫言固止之,而誠孝出於至性,服勤不知身瘁。

    時當孟春,寒氣入骨,遂成痛風,爲終身累,晚年數指屈而不伸。

    至今追思,宛然在目,痛心如刺。

    不肖之軀氣質素弱,自讀書外,視履動作,皆不逮人。

    蒙庭訓師教,早忝科第,南北應試,遊子出門,重爲親憂。

    又疾病時作,鞠育之艱,劬勞倍極,冠婚之子,憐若嬰孩。

    何天不吊,寸草初榮,春暉遽謝,年二十三而吾母棄養,二十九而吾父棄養。

    幼小既癡頑無知,及稍能從兩兄事親,而忽已靡瞻靡依。

    追維吾祖、吾父、吾母至孝之行,曾未能率行萬一。

    自痛侍奉無狀,刻肌刻骨,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孝而親不待,悲夫!是時厥後,戚戚兄弟,相依爲命,明發有懷,相戒無忝。

    而桑榆晚景,棠棣凋零,獨行睘睘,顧影淒惻。

    回憶當年繞床同侍,怡怡承歡,此境何可再得,悲夫!孝道不在言而在行,夫子行在孝經,所以爲人倫之至。

    元弼日誦孝經數十年矣,反躬自省,怛焉内疚,以言乎事親,則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以言乎事君,則受恩深重,涓埃莫報;以言乎立身,則我猶未免爲鄉人也。

    曾子曰:「親戚既沒,雖欲孝,誰爲孝?年既耆艾,雖欲弟,誰爲弟?」猶憶往時,故同年友張君聞遠在憂服之中,與我書曰:「不孝已矣。

    兄當父母俱存之日,幸無負此光陰。

    」讀之深感於心。

    今元弼已矣,願世之逮事其親者,愛惜薄暮之夕陽,怵惕易晞之朝露,無自失其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之真樂。

    是以此編不憚諄諄苦口,竭誠盡言,庶幾以心感心,天下後世爲人子者或有取乎此也。

     抑又有願焉,聖人之道,行則天下治,而民盡樂其生,廢則天下亂,而民莫得其死。

    我夫子論六經,以孝經立其本,極愛敬至誠以生萬世之人。

    是以歷戰國暴秦人類幾盡,而後王得以撥亂反正,重活我民,自漢以來天下屢亂而可復治,乾坤不息,人類相生相養至今,皆我夫子天覆地載之仁。

    我朝列聖以孝治天下,世祖章皇帝禦注孝經,聖祖仁皇帝欽定孝經衍義,世宗憲皇帝禦定孝經集注,承天顯道,繼明重光,爲皇建有極,福庶民之本。

    聖諭十六條,首敦孝弟以重人倫,是以於變時雍之化,比隆唐、虞,長治久安二百數十。

    至德要道順天下,其效大章明較著,如日月中天。

    不幸既濟之衰,泰極反否,九厄窮陰陽,萬喙沸楊、墨,三綱橫絶,四海倒懸,殺人如麻,戰無虛歲,鴟義姦宄,喋血平原,民之生也難矣。

    然天心至仁,人性本善,聖經俱在,先王餘澤遺教未泯。

    所望敦行孝弟之有道仁人,體上天好生之德,先聖悲憫之心,順氣感人,永錫爾類。

    逢人勸之讀孝經、四子書、五經,與子言孝,與弟言弟,與臣言忠,與友言信,非仁無爲,非禮無行,博愛廣敬,積小至大,由邇及遠,推暨無窮。

    俾宇宙患氣,見睍雪消,人識君臣父子之綱,家知違邪歸正之路,馴緻天下皆孝子,溥海盡仁人,凡圓顱方趾直題橫目之民,無不講信修睦,相親相遜。

    由匹夫之孝,一念之仁,推而至於安上治民,移風易俗,銷兵刑而興禮樂,保四海而慶兆民。

    堯、舜之澤,洋溢中國,施及蠻貊,孔子之教,且遍行於五大洲。

    天之未棄斯民也,其必由此也夫。

    天之未喪斯民也,其必有此日也夫。

     歲在閼逢閹茂季秋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