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兩面
關燈
小
中
大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不是畢生在下工夫嗎?大聖人自十五志學開始就懂得自己養自己,今天我們有沒有能當心自己的呢?我想一般所當心的,隻是外在與身體有關屬于物質方面的。
最了不得,或許可以做到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
可是今天我們中國人卻總是立不起來,外國人向東,我們也向東,外國人向西,我們也向西;自己不立,總跟着外國人學樣。
近百年來我們就從沒有自立過。
“三十而立”已很難,“四十不惑”就更難。
他們有錢有武力,我們沒有,好像一切問題就解決不了。
“五十而知天命”,那更難。
孔子一生學不厭,教不倦,學做人,學自己生活。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學與教育有他自己的快樂,卻得要有自己的工夫。
諸位也許會說,那是過去農業時代的話,今天已到原子時代。
但那就可以不學不教,另來一套方法嗎?明代理學家們說:“工夫即本體,本體即工夫。
”這是哲學上的話。
總之我們中國人很看重工夫。
但至少,今天我所接觸到的年輕人,隻是問方法,沒有看重到下工夫。
我認為工夫即是生命,要花時間,時間亦即是生命。
我告訴諸位,一分鐘不用工夫,就是浪費了一分鐘時間,也就喪失了一分鐘的生命。
中國人的一切至要方法就是下工夫。
今天外國人看到中國人的武術,遂認識到中國“工夫”二字。
我們要知道,向人讨方法易,自己下工夫不易。
中國人常講修養工夫,孔子便是七十年在此工夫上,如何我們不去重視工夫! 第三,是新與舊。
今天一般人隻喜歡講新,不喜歡講舊。
新時代、新風氣、新思想,甚至要講新民族和新國家,一切都要新。
可是舊的也不是全不好。
有的要新,有的要舊。
中國人說:“器惟求新,人惟求舊。
”朋友要舊,鄉裡要舊。
造出來的東西要新,如新房子,新衣服。
但如說要新家庭,父親不是原來的舊父親,母親也不是原來的舊母親,連兄弟姊妹妻室兒女也都不是我原來那一批舊的,那我定會大哭一場。
倘使我活到五、六十歲,父母兄弟姐妹妻室兒女都健在,這不好嗎?新朋友總不如舊朋友,新民族也總不如舊民族。
中華民族已有五千年曆史,現在認為舊了,定要去創造一個新民族,這又是什麼道理?我們的生命愈舊愈值錢,青年中年總不如老年,因老年中已包括了青年中年,而且舊生命中有新生命,新生命中不一定有舊生命。
天天吃飯,每天要有些新的加進去。
讀書做學問,也要今天的能和昨天不同。
并不是有了舊不要新,但今天我們所講,則是隻要新不要舊。
或許我講話似乎多用了一些力,但我用力講這裡,并沒有去反對那邊。
或許諸位聽我講這邊,覺得奇怪,其實也并不奇怪。
諸位試去多看幾本中國書就知道。
中國書裡有新,卻也有舊,其實外國書也一樣。
新與舊,兩不能廢。
我們隻能在舊的中間來求新。
世上最舊的莫過于我們這一個中華民族,今天我們一意求新,要科學方法創造,但舊的終不能去掉。
舊家庭、舊社會,不能盡求翻新。
舊曆史,也不能重寫。
所以舊的我們也要,我們要能以舊為主,從舊中求新,不能喜新棄舊。
第四,要講止與進。
今天大家異口同聲都在講進步。
“止,吾止也;進,吾進也。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中國人也非不講進,但講進也要能知止。
“載飛載止”,要在此止上停得下。
隻求進,不知止,那不行。
一隻足止,一隻足進。
先要站穩,能止,才能進。
若要兩足一齊進,這隻是跳躍。
可是跳了一步之後,還要雙足落地,站穩了再能跳。
出外旅行,下了飛機,首先該去找一個旅館,不能一天到晚在街上跑,有了旅館才得安定,有了休息才能再遊覽。
今天我們一切都要講進步,不進步就是落伍,這是對的。
但我要問,進步到那裡為止?有沒有一個歸宿?今天我們人類最大問題是隻求進步,不求歸宿。
沒有歸宿卻最痛苦。
如出外跑,從早到晚不回家,天黑了怎辦?到館子裡吃頓飯,吃了後又怎辦?去看一場電影,電影看完了又怎辦?再到街上跑,跑到什麼時候止?總得要一個歸宿。
無歸宿,比不進步更痛苦。
世界上各大宗教都告訴我們一個歸宿,可是這個歸宿不在我們活着的時候,而在我們死了之後,始是上天堂,往西方極樂世界。
但人在活着時也要有歸宿,要如我剛才所講一足止,一足進,無論跑到那裡,随時都可以停下來,随時有個歸宿。
人生要能這樣才能安,才能樂,此始是所謂圓滿。
中國人所講的“圓滿”,也就是今天所講的“頂好”。
我有一百萬家産,你有兩百萬,我當然不是頂好,可是他又有了三百萬,你又不是頂好。
人生不能從比較上來論。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百善孝為先,“為人父止于慈,為人子止于孝。
”中國人認為,至善便是人生歸宿處。
舜的家,可說是一個最不理想的家,但在舜也隻有孝,因舜之孝,而舜的家也一切改造了。
孝從心發,盡人所能,孝是不講物質條件的。
拿一千元給父母是孝,向父母拿一千元繳學費也并非不孝,孝不孝隻在自己心上。
“與朋友交止于信”,信也隻在心上,沒有物質條件。
中國人這一套話,到今天已講了兩千多年,我想再過兩千多年,這
”這不是畢生在下工夫嗎?大聖人自十五志學開始就懂得自己養自己,今天我們有沒有能當心自己的呢?我想一般所當心的,隻是外在與身體有關屬于物質方面的。
最了不得,或許可以做到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
可是今天我們中國人卻總是立不起來,外國人向東,我們也向東,外國人向西,我們也向西;自己不立,總跟着外國人學樣。
近百年來我們就從沒有自立過。
“三十而立”已很難,“四十不惑”就更難。
他們有錢有武力,我們沒有,好像一切問題就解決不了。
“五十而知天命”,那更難。
孔子一生學不厭,教不倦,學做人,學自己生活。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學與教育有他自己的快樂,卻得要有自己的工夫。
諸位也許會說,那是過去農業時代的話,今天已到原子時代。
但那就可以不學不教,另來一套方法嗎?明代理學家們說:“工夫即本體,本體即工夫。
”這是哲學上的話。
總之我們中國人很看重工夫。
但至少,今天我所接觸到的年輕人,隻是問方法,沒有看重到下工夫。
我認為工夫即是生命,要花時間,時間亦即是生命。
我告訴諸位,一分鐘不用工夫,就是浪費了一分鐘時間,也就喪失了一分鐘的生命。
中國人的一切至要方法就是下工夫。
今天外國人看到中國人的武術,遂認識到中國“工夫”二字。
我們要知道,向人讨方法易,自己下工夫不易。
中國人常講修養工夫,孔子便是七十年在此工夫上,如何我們不去重視工夫! 第三,是新與舊。
今天一般人隻喜歡講新,不喜歡講舊。
新時代、新風氣、新思想,甚至要講新民族和新國家,一切都要新。
可是舊的也不是全不好。
有的要新,有的要舊。
中國人說:“器惟求新,人惟求舊。
”朋友要舊,鄉裡要舊。
造出來的東西要新,如新房子,新衣服。
但如說要新家庭,父親不是原來的舊父親,母親也不是原來的舊母親,連兄弟姊妹妻室兒女也都不是我原來那一批舊的,那我定會大哭一場。
倘使我活到五、六十歲,父母兄弟姐妹妻室兒女都健在,這不好嗎?新朋友總不如舊朋友,新民族也總不如舊民族。
中華民族已有五千年曆史,現在認為舊了,定要去創造一個新民族,這又是什麼道理?我們的生命愈舊愈值錢,青年中年總不如老年,因老年中已包括了青年中年,而且舊生命中有新生命,新生命中不一定有舊生命。
天天吃飯,每天要有些新的加進去。
讀書做學問,也要今天的能和昨天不同。
并不是有了舊不要新,但今天我們所講,則是隻要新不要舊。
或許我講話似乎多用了一些力,但我用力講這裡,并沒有去反對那邊。
或許諸位聽我講這邊,覺得奇怪,其實也并不奇怪。
諸位試去多看幾本中國書就知道。
中國書裡有新,卻也有舊,其實外國書也一樣。
新與舊,兩不能廢。
我們隻能在舊的中間來求新。
世上最舊的莫過于我們這一個中華民族,今天我們一意求新,要科學方法創造,但舊的終不能去掉。
舊家庭、舊社會,不能盡求翻新。
舊曆史,也不能重寫。
所以舊的我們也要,我們要能以舊為主,從舊中求新,不能喜新棄舊。
第四,要講止與進。
今天大家異口同聲都在講進步。
“止,吾止也;進,吾進也。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中國人也非不講進,但講進也要能知止。
“載飛載止”,要在此止上停得下。
隻求進,不知止,那不行。
一隻足止,一隻足進。
先要站穩,能止,才能進。
若要兩足一齊進,這隻是跳躍。
可是跳了一步之後,還要雙足落地,站穩了再能跳。
出外旅行,下了飛機,首先該去找一個旅館,不能一天到晚在街上跑,有了旅館才得安定,有了休息才能再遊覽。
今天我們一切都要講進步,不進步就是落伍,這是對的。
但我要問,進步到那裡為止?有沒有一個歸宿?今天我們人類最大問題是隻求進步,不求歸宿。
沒有歸宿卻最痛苦。
如出外跑,從早到晚不回家,天黑了怎辦?到館子裡吃頓飯,吃了後又怎辦?去看一場電影,電影看完了又怎辦?再到街上跑,跑到什麼時候止?總得要一個歸宿。
無歸宿,比不進步更痛苦。
世界上各大宗教都告訴我們一個歸宿,可是這個歸宿不在我們活着的時候,而在我們死了之後,始是上天堂,往西方極樂世界。
但人在活着時也要有歸宿,要如我剛才所講一足止,一足進,無論跑到那裡,随時都可以停下來,随時有個歸宿。
人生要能這樣才能安,才能樂,此始是所謂圓滿。
中國人所講的“圓滿”,也就是今天所講的“頂好”。
我有一百萬家産,你有兩百萬,我當然不是頂好,可是他又有了三百萬,你又不是頂好。
人生不能從比較上來論。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百善孝為先,“為人父止于慈,為人子止于孝。
”中國人認為,至善便是人生歸宿處。
舜的家,可說是一個最不理想的家,但在舜也隻有孝,因舜之孝,而舜的家也一切改造了。
孝從心發,盡人所能,孝是不講物質條件的。
拿一千元給父母是孝,向父母拿一千元繳學費也并非不孝,孝不孝隻在自己心上。
“與朋友交止于信”,信也隻在心上,沒有物質條件。
中國人這一套話,到今天已講了兩千多年,我想再過兩千多年,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