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兩面
關燈
小
中
大
吃飽後走了,菜亦沒有了,所以來吃的也必得出錢買。
但今天我是來講演的,将我心中話講給大家聽,不僅諸位聽到,我自己也會對我自己話有增添,有生發。
這不是我講給諸位聽後,而我自己反而更多了嗎?吃的、穿的、住的,一切物質方面的東西,不能把給人。
我把給了你,我自己就沒有,或者減少。
至于心靈精神方面的,給予了人,自己一點也不減少,隻有興起他人心靈上之共鳴。
所以老師教學生,定會“教學相長”。
歌星唱歌,定要有人聽。
西方有些電影明星,不願意拍電影,而願意在舞台上表演。
因為在舞台上表演,下面有觀衆,心與心當下交感相通,他會感到更快樂。
我們人都抱有一種意志,我的意志,得你贊成,我的意志會更堅強。
我的智慧也不能老放在腦子裡,會枯槁窒塞,要得向人傳播,和人讨論,智慧會更發展。
這是精神生活。
物質生活主要是鈔票、珠寶或者是權力。
有了權力可以拿到财富,但财富權力都不能給予人;給予了人,自己就沒有。
這是我們内在的心靈精神人生與外在的身體物質人生所不同之處。
加以物質生活為時甚短。
早晨六時進早餐,中午十二時仍得進中餐,下午六時又得進晚餐。
飽吃一頓,隻能維持一段時間肚子不餓。
又且物質生活必是有限的,水喝夠了就不要喝,飯吃飽了又不要吃。
但過了一段時間,又要喝,又要吃。
疲倦了要休息,但睡久了便不能再睡,定要起身。
所以這些都是一種有限度的滿足,距離一段時間就沒有,下面要再來求滿足。
老是如此重複,吃了還要吃,睡了還要睡。
天天這樣,年年如此,而也沒有多大進步。
我們不要認為今天的物質人生是進步,今天我們吃一頓早餐,各色食品可以來自美國、非洲、歐洲或南洋,在以前是帝王所吃不到的,現在平民都可以吃到;但是吃下去了隻是一個飽,在飽與飽之間,則并沒有進步。
顔回“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諸位在大旅館住下,在大餐廳裡吃一頓,不一定比鄉下窮人住茅舍、吃粗飯會快樂些。
物質生活隻是單調重複,一時容易滿足,但卻永遠不滿足。
且不講吃與穿,再來講人的整個身體。
将來科學更發達,或許可以活到二百歲。
但還是要分幼年、青年、壯年、老年。
若隻延長了老年階段,多活幾十年,天天在家裡吃,在床上睡,那又有什麼意思?若延長了壯年工作時期,盡工作,盡無休止,盡不滿足,又所為何來?人有生老病死,這種物質人生,總是有限度的。
精神人生卻可永久存在。
每一人都能有所回想與記憶。
回想幼年、回想父母、回想一切,我們所能回想的,卻都是心靈生活方面的。
我們想到的是喜怒哀樂,感情方面的多。
在那一個場合裡,我吃得最開心?我父親八十大壽,大家都來道賀,這件事永記不忘。
在我心靈上,這是快樂的一天。
或是有某種悲傷事,也永記不忘,這是在我心靈上最不快樂的一天。
天天吃飯穿衣,都能記得嗎?這些是記不得的。
真的人生,才能留在記憶裡。
天天吃飯穿衣,有什麼好記的呢?也許在某一天吃了瀉肚,這會記得,平常吃就記不得。
所以吃的人生,實是一番空虛的人生。
我們不把它留在記憶裡,不再去回想。
記得想到,就算有這件事。
不記得,不想到,就如沒有了這件事。
人生固然要一些記不得想不起的飽暖物質的人生,但我們卻不該不去看重那些可以記得想起的東西。
世界上各大宗教,尤其如佛教,幾可說都要把一切現實人生全不重視、全忘掉,來另外寄情于天堂樂土。
這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而且也是一件不必要的事。
主要是在宗教精神與現實人生之外另有一個文化精神。
教人能追想回憶永不忘的,就如我們中國文化與孔孟思想所理想的人生。
且從我們文化中來講我們的文學與藝術,重要精神也在此。
中國文學藝術的重要性,主要便在叫人能不忘。
即如音樂,也必希望有“餘音繞梁,三日不忘”之感。
這些都要能深入我們心靈裡去,變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生命之永恒即由此見。
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三月不知肉味”。
物質人生,遇到這樣的心情下,便全不足道。
每一人,逢到喜怒哀樂真激動了此心,都會如此。
關于這點,我想不必多講。
隻要諸位各自反省,便見是愈想愈明白,愈想愈真實。
也許諸位會說,物質生活是生活的基礎,這話并不錯。
如建造房屋要先打好基礎,再在地基上來動工建造。
但人隻住房屋中,不住在地基上。
如我們今天在此講演,也是在房子裡,不在平地基礎上。
栽一盆花,沒有根,當然不成;然須能從根上開花,更要能結果才是。
心靈人生乃是後期高級的人生,物質身體人生隻是早期低級的人生。
中國人并不是不懂得物質人生之重要,隻認為心靈人生更重要。
在人生大道上,打好基礎,就應該開始建造。
原始人自有了群體生活,心的需要與物的需要便該輕重倒置,便該有家庭,有社會,有民族,有曆史,便該開始跑上精神人生的大道上去。
三 在這裡,有兩條路。
一條是正路,一條是崎路。
人有了群,便走上了正路,一切吃的穿的物質生活易解決,不像以前要走崎路。
但我們不要說條條大路可以通羅馬,盡多路可以走不通。
你莫說任何手段都可得
但今天我是來講演的,将我心中話講給大家聽,不僅諸位聽到,我自己也會對我自己話有增添,有生發。
這不是我講給諸位聽後,而我自己反而更多了嗎?吃的、穿的、住的,一切物質方面的東西,不能把給人。
我把給了你,我自己就沒有,或者減少。
至于心靈精神方面的,給予了人,自己一點也不減少,隻有興起他人心靈上之共鳴。
所以老師教學生,定會“教學相長”。
歌星唱歌,定要有人聽。
西方有些電影明星,不願意拍電影,而願意在舞台上表演。
因為在舞台上表演,下面有觀衆,心與心當下交感相通,他會感到更快樂。
我們人都抱有一種意志,我的意志,得你贊成,我的意志會更堅強。
我的智慧也不能老放在腦子裡,會枯槁窒塞,要得向人傳播,和人讨論,智慧會更發展。
這是精神生活。
物質生活主要是鈔票、珠寶或者是權力。
有了權力可以拿到财富,但财富權力都不能給予人;給予了人,自己就沒有。
這是我們内在的心靈精神人生與外在的身體物質人生所不同之處。
加以物質生活為時甚短。
早晨六時進早餐,中午十二時仍得進中餐,下午六時又得進晚餐。
飽吃一頓,隻能維持一段時間肚子不餓。
又且物質生活必是有限的,水喝夠了就不要喝,飯吃飽了又不要吃。
但過了一段時間,又要喝,又要吃。
疲倦了要休息,但睡久了便不能再睡,定要起身。
所以這些都是一種有限度的滿足,距離一段時間就沒有,下面要再來求滿足。
老是如此重複,吃了還要吃,睡了還要睡。
天天這樣,年年如此,而也沒有多大進步。
我們不要認為今天的物質人生是進步,今天我們吃一頓早餐,各色食品可以來自美國、非洲、歐洲或南洋,在以前是帝王所吃不到的,現在平民都可以吃到;但是吃下去了隻是一個飽,在飽與飽之間,則并沒有進步。
顔回“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諸位在大旅館住下,在大餐廳裡吃一頓,不一定比鄉下窮人住茅舍、吃粗飯會快樂些。
物質生活隻是單調重複,一時容易滿足,但卻永遠不滿足。
且不講吃與穿,再來講人的整個身體。
将來科學更發達,或許可以活到二百歲。
但還是要分幼年、青年、壯年、老年。
若隻延長了老年階段,多活幾十年,天天在家裡吃,在床上睡,那又有什麼意思?若延長了壯年工作時期,盡工作,盡無休止,盡不滿足,又所為何來?人有生老病死,這種物質人生,總是有限度的。
精神人生卻可永久存在。
每一人都能有所回想與記憶。
回想幼年、回想父母、回想一切,我們所能回想的,卻都是心靈生活方面的。
我們想到的是喜怒哀樂,感情方面的多。
在那一個場合裡,我吃得最開心?我父親八十大壽,大家都來道賀,這件事永記不忘。
在我心靈上,這是快樂的一天。
或是有某種悲傷事,也永記不忘,這是在我心靈上最不快樂的一天。
天天吃飯穿衣,都能記得嗎?這些是記不得的。
真的人生,才能留在記憶裡。
天天吃飯穿衣,有什麼好記的呢?也許在某一天吃了瀉肚,這會記得,平常吃就記不得。
所以吃的人生,實是一番空虛的人生。
我們不把它留在記憶裡,不再去回想。
記得想到,就算有這件事。
不記得,不想到,就如沒有了這件事。
人生固然要一些記不得想不起的飽暖物質的人生,但我們卻不該不去看重那些可以記得想起的東西。
世界上各大宗教,尤其如佛教,幾可說都要把一切現實人生全不重視、全忘掉,來另外寄情于天堂樂土。
這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而且也是一件不必要的事。
主要是在宗教精神與現實人生之外另有一個文化精神。
教人能追想回憶永不忘的,就如我們中國文化與孔孟思想所理想的人生。
且從我們文化中來講我們的文學與藝術,重要精神也在此。
中國文學藝術的重要性,主要便在叫人能不忘。
即如音樂,也必希望有“餘音繞梁,三日不忘”之感。
這些都要能深入我們心靈裡去,變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生命之永恒即由此見。
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三月不知肉味”。
物質人生,遇到這樣的心情下,便全不足道。
每一人,逢到喜怒哀樂真激動了此心,都會如此。
關于這點,我想不必多講。
隻要諸位各自反省,便見是愈想愈明白,愈想愈真實。
也許諸位會說,物質生活是生活的基礎,這話并不錯。
如建造房屋要先打好基礎,再在地基上來動工建造。
但人隻住房屋中,不住在地基上。
如我們今天在此講演,也是在房子裡,不在平地基礎上。
栽一盆花,沒有根,當然不成;然須能從根上開花,更要能結果才是。
心靈人生乃是後期高級的人生,物質身體人生隻是早期低級的人生。
中國人并不是不懂得物質人生之重要,隻認為心靈人生更重要。
在人生大道上,打好基礎,就應該開始建造。
原始人自有了群體生活,心的需要與物的需要便該輕重倒置,便該有家庭,有社會,有民族,有曆史,便該開始跑上精神人生的大道上去。
三 在這裡,有兩條路。
一條是正路,一條是崎路。
人有了群,便走上了正路,一切吃的穿的物質生活易解決,不像以前要走崎路。
但我們不要說條條大路可以通羅馬,盡多路可以走不通。
你莫說任何手段都可得